中国高校大合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4590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高校大合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高校大合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高校大合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高校大合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高校大合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高校大合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中国高校教育呈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学习更具自主性与创造性,小班教学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高等教育,大合堂教学应运而生。大合堂教学模式与小班教学模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各自独立又相互补充。应在坚持教学宗旨的前提下,对小班教学进行继承与改进,实现高中小班集中管理的模式向大学合堂模式的软着陆,缩短大学生入学迷茫期,使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尽快步入正轨并协调发展。目前大合堂教学还存在诸如教学设施不完善、大班管理模式缺失、授课环境较差、教师教授手段单一等问题,探究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及特点,并寻求相应的解决策略对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大合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是我国高校规

2、模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大合堂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相对座次反映学习成绩 由于学习成绩的优劣和学习积极性上的差别出现了座次的相对性移动,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学习型班级,主要特点是同学间竞争意识强烈,学习动力较大,相对座次整体前移,呈现比、学、赶、帮态势,促进良性循环;懈怠型班级,整体学习氛围较差,学习意识淡薄,整体座次向后全面滑移,造成恶性循环;分化型班级,学习成绩的参差不齐使一部分成绩优异、学习积极性高的同学座次前移,另一部分同学则后移,中间出现分隔带。学习成绩区域化给正常教学带来了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2.教学模式私塾化发展 大合堂教学教室面积大,学生人数多,超出了部分教

3、师的驾驭能力,影响了教学质量与效果。教师被迫走上了“私塾化”教育模式,即“填鸭式”模式。为了赶超课堂进度,师生之间很少有交流,这就使得问题的解决渠道不畅通,学生难以掌握课程要点与重点,教师不明确学生的具体需求,长期如此便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教师的教授积极性。多媒体的普及使教师基本告别了板书,但是此种教学流程单一,易使学生麻木、学习兴趣下降。“满堂灌”方式也扼杀了大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与原始创造性,不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 3.多媒体教学环境有待改善 多媒体的出现使教学手段有了本质的改革,但由于教学经费不足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成熟,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话筒音效较

4、差、声音模糊失真,既不能很好地传播知识又使学生受到了严重的噪音干扰;由建筑空间结构所带来的回声、杂音也急需解决;多媒体幕布必须是在一定的昏暗程度下才可以正常使用,而昏暗的教室环境又给学生阅读课本带来了困难,长时间处于该环境中易引起视觉疲劳、昏聩等。多媒体设备及其附属设施的运行与管理也给后勤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战。此外,因多媒体独有的便利性使教师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部分教师的课件制作不精良,影响了知识的有效传播;有些课件更新不及时,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需要,失去了新意。这些都使得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4.良好的学习氛围难以形成 大合堂教学人数众多,造成管理松懈,师生之间不能快速地传播思想和

5、解决问题。学生遇到的问题由于不能及时提出和解决,造成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下降,进而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导致自由主义和放纵主义思潮的出现。师生之间交流链条的断裂使学生感到受关注度降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这也是部分同学上课时玩手机、聊天,甚至逃课的重要原因。 5.教师教学技巧有待改进 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一直存在于大学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上课时有口头禅,语言缺乏逻辑性,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有些教师上课动作单一,语调平缓无起伏,容易使学生走神,以致进入睡眠状态;少部分教师富有激情,并喜欢涉及一些热点话题,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并刺激了同学们的思考行为,但是随之而来的课堂秩序紊乱又浪费了不少教

6、学时间,从而不能按时完成大纲教学任务,最后采取的突击式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大合堂教学存在问题的针对性处理对策 1.座位分区管理 将大合堂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群组,以每组1020人为宜,选择组长协助教师进行规模化管理,如收发作业、日常考勤等工作。分组原则应综合学生的学习成绩、特长等多方面考虑以形成最优组合,此方式对于相互讨论和解决疑难问题有重要作用。考虑到同学的视力等问题,区域位置可按某一循环周期进行前后左右的平移。此方法合理、公平、可操作性较强,能提高同学们的竞争意识,既避免了占位问题又达到了综合管理的目的,适合大合堂教育。笔者在山东农业大学“桥梁工程”的大合堂教学中进行

7、了试点研究,将8个班分成两组,每组4个班(120人),分组管理的为试验组,不作任何改变的为对照组,采用平行对照性原则。在为期四个月的跟踪调查过程中,两组出现了显著差别,实验组课堂气氛较对照组显著活跃,最后的综合测评(综合测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结果显示实验组同学通过平时积极的课堂表现、按时出勤与及时高效地完成课内外作业,在平时成绩方面其平均分比对照组高出5分;且实验组的期末考试成绩平均高出对照组11.5%。实验过程中少部分同学不能适应突然紧张起来的教学环境,但随着同学间思想的交流,此类问题能在半个月左右的适应期内逐渐消失。分组式管理不仅促进了内部交流,也加强了个人的团队协

8、作能力,具有广泛推广的必要性。 2.改善教学模式,构建互动平台 大学教育在于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势必难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教师应主动提高自我学术水平、培养个人魅力、强化语言逻辑性、丰富教学技巧、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采用“理论+实际”的教学方法,通过图片、视频、音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构建优良的师生互动平台方面,笔者作了一些尝试。实验组里将教学任务定时定量地分配给每一位学生,拿出某一节课让学生在讲台上讲解,此方法可丰富教学技巧、培养学习氛围,既能加强知识的深刻性学习,又能给学生以适当压力,激发危机意识。实验组的部分课程在协调了时间与教学任务的情况下采取

9、师生角色互换式教学改革,不仅发现了一批擅长表达的优秀人才,还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知识面的广度,增加了知识点的深度。此方式在促进思想与学习心得交流的同时也起到了学习反馈的作用。教师通过此种检测能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知识接受能力,为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制订合理的教学进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3.美化教学环境,整合教学资源 对教室进一步装潢与设计,使之明亮舒适。如在进入教室的墙上放置壁镜,当学生进入教室时便会很自然地整理仪容着装,打起精神,使教室显得更加宽敞的同时也提振了同学们的精神。适当整改教室结构,避免回音与杂音等音效问题。后勤人员各司其职、专事专管,每天对多媒体设备进行定期检测,第一时间排除潜

10、在故障以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课间,教师可播放一些轻音乐以放松学生心态、缓和课堂气氛。根据研究和实践,笔者已向山东农业大学后勤管理处提出建议并得到积极回应。已着手在全校范围内对教室空间结构进行全面规划;利用原有教学资源,添加了部分启发式的文化元素,将教室内张贴警示性与启发性名言警句的原有做法进一步拓展到楼道、餐厅、宿舍等公共场所,使整体的文化氛围进一步增强,并且在广大学生中间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大合堂的散漫不积极现象得到了改善。另外,学校添加了合堂信箱、课后一言堂等特色合堂管理办法,促进了合堂教学的发展。学校进一步优化后勤管理模式,聘请专业系统维修与养护人员,并建立了预警与反馈双向机制,有效地保证

11、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在课件制作方面,通过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实现了质的提升,使课件从简单的更新向创新跨越。笔者通过积极改进修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教授的课件获得了2010年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竞赛一等奖。 4.组建问题反馈与答疑平台 此举将拉近师生距离、促进交流合作,能在教学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防止不良后果的产生,完成合堂教育所不能完成的任务。答疑平台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还能加深师生感情,促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的形成。经常性地鼓励学生进行学术探讨和思想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这就是合堂教育与服务平台的平

12、行互补促进模式。合堂教学不可避免地会给少部分同学带来一些问题,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要求,只有加强互信才会形成优良的学习风气。该举措在山东农业大学东校区得到大力落实,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促进学生学习与生活,咨询处与合堂服务站合理配合成了东校区的一大特色。咨询处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大量生活问题。合堂服务站主要针对合堂教育而设立的,司职学习问题,在这里可以解决课上遗留问题。东校区的同学们受益匪浅,并形象地称它为“合堂售后服务站”。该种模式受到东校区管理者的极大重视,并有望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总体而言,大合堂教学有着巨大的优势与潜力,应该肯定并进一步发展。其中出现的问题是可以通过相关方面共同努力予以解决的。从管理机制、教学模式等方面全面提高业务素质是成功运作大合堂教学的基础,上文处理对策在部分实践中已得到验证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