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一创二合三练四拓”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4959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物理“一创二合三练四拓”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学物理“一创二合三练四拓”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学物理“一创二合三练四拓”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物理“一创二合三练四拓”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物理“一创二合三练四拓”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学物理“一创二合三练四拓”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物理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主动且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组织学生开展物理实验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物理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也就是说物理的课堂教学不仅是物理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物理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物理思维的创新是思维品质的最高层次,只有多种品质协调一致发生作用才能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我善于结合自己的实践和认识提出“中学物理一创二合三练四拓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 一、创设情境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情

2、境能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是课堂教学一个新的亮点。课堂教学情境是以无形的“情”和有情的“境”的有机融合。创设物理课堂教学情境也就是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根据物理学科和物理知识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渲染出物理教学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学习物理,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善于从如下几个方面创设情境: (一)创设实验情景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合作能力方面,物理实验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应该充分利用物理学科

3、的优势和学生对实验非常有兴趣的心理,精心筛选和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演示实验,在演示过程中,创设情境,学得知识。同时,在物理教学中,许多基本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论证,重点的巩固往往要通过实验来完成。 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利于认知过程的物理境界。设计一些有悬念的实验,这将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摩擦力时,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让每个学生带牙刷来上课。同学们将牙刷放在桌面上做实验,当用力向右匀速拖动牙刷时,刷毛向左弯曲。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刷毛为什么弯曲?2.从刷毛弯曲的方向可以判断牙刷受到桌面对它的力朝哪个方向? 学生很容易接受了摩擦力的存

4、在,刷毛弯曲的方向就是摩擦力的方向。这样的物理情境既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又让学生切身体验到摩擦力的存在及作用。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实验在创设物理情境教学中占重要的位置。 (二)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矛盾,在师生共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愉快的接受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些矛盾的问题或矛盾的结论,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故布疑阵、巧设悬念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如图1物体静止在斜面上,现用水平外力F推物体,在外

5、力F由零逐渐增加的过程中,物体始终保持静止,问:物体所受摩擦力怎样变化? 经过约10分钟左右的思考和动手练习,估计绝大部分同学都做完了,我下去检查,发现大部分同学的解答思路基本相同,他们中的一位同学的解答过程是这样的: 以斜面上的物体为研究对象,物体受力如图2所示:物体受重力mg,水平推力F,垂直斜面的支持力N,静摩擦力f,由于推力F水平向右,所以物体有向上运动的趋势,摩擦力f的方向沿斜面向下。列平衡方式得 由式可知,F增加f也增加。所以在F由零逐渐增大过程中摩擦力是增加的。 我把它投影出来,然后让全班同学点评。可想而知,绝大部分同学对以上解答都给予肯定,并报以热烈的掌声。只有少数同学有些犹豫

6、,既不敢肯定也不敢否定;最后大家都把目光投向我,我及时反问:摩擦力一定增加吗?教室顿时一片热闹起来,原来无精打采的同学也加入讨论队伍:摩擦力有可能减少吗?有可能不变吗?他们对这道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原来枯燥无味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了。看来同学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 为了充分发挥这道题在复习巩固知识上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摩擦力以及受力分析的认识,我循序渐进地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1.摩擦力的方向由什么决定? 2.本题的关键在确定摩擦力方向。而确定摩擦力方向的关键在于确定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由于外力的变化使得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趋势有所变化,当外力较小时(), 物体运动趋势方向哪里? 3.当外

7、力较大时()物体运动趋势方向又向哪里? 对于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很快讨论开了: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因为外力增大的过程中,物体仍然处于静止状态,故物体所受磨擦力为静摩擦力,它的方向应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三)创设仿真情景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领域的热点,多媒体网络教学以其先进的技术,强大的功能,代表了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在教学中也将会得到迅速开发和利用。在课堂上采用电教媒体,借用幻灯、录相、电视及电脑多媒体等手段,用生动、形象、具体的方法引起学生感观上的视觉效

8、果。这些现代手段对模拟物理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明显的作用。 同学们通过灵动的研讨和巧练,认为此题精妙之处在于把握学情,联系实际,渗透考点难点。通过设问变式层层递进,既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加深了学生对加速度矢量性的理解,又联系生活实际,实现了师生信息的有效互通。 四、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书的引导下,以教材为中心,围绕重、难点进行多维度拓展,丰富学生信息感知和思维层次的教学方式。 1.课前激发伸展 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如利用投影、挂图、录像、演示实验等生动地再现与教材文字有关的现象、事实,简明扼要地引入新课,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的求

9、知欲和学习兴趣,为学校营造氛围。 2.课中探讨伸展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把已有知识经验和要探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与学生共同探讨或让学生讨论,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初步的猜想、假设。 例如,在“探索加速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物体受到的力和由此产生的加速度、自身质量的关系,通过初步达成如下共识:这三者间必然存在简单的数学关系,但要真正搞清楚还必须通过实验手段;进行实验所需器材有哪些?步奏怎样?结果如何处理? 在与学生共同探讨或让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做个“

10、有心人”,以提取预设生成的资源。 例如前述“摩擦力”案例中,教师就该在学生头头是道地发表完那番言论后,立即接上这句话:“你的想法很有创意,我和同学们都想进一步理解摩擦力产生的真相,你可否把你的观点再理一理,再充实些?我们期待下节课你能让我们对摩擦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课后拓展升华 我与同学们学习“摩擦力”这一内容时,课后我布置了两道习题让同学们延续研究:(1)自行车在设计、制造、使用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摩擦力的知识?(2)“假如自行车运动时没有摩擦力”,产生何种状态?当天文娱课是物理大课间活动,同学们带着这一问题把自行车带来大课间现场进行研讨、实验和亲身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

11、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精神;体现了物理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达到课后知识拓展升华之目的。 五、高效课堂前景 “中学物理一创二合三练四拓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实践多年,赢得高效课堂教学前景。2013年9月刚接触高一(6)班,学生的物理平均分才是71.2,学生对物理?W习不感兴趣,平时课堂练习很多学生都不会做题,作业经常不按时交。经过一年课堂实践“一创二合三练四拓”,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提高。在课堂中我善于创设物理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物理学习内容,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课堂中我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探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善于在

12、探究中发现问题,与同学合作学习,提高协作能力;学生合作探究后进入精妙训练环节,学生经过精妙训练习题,解题能力增强,物理学习思维得到提高;最后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的物理思维得到提升,知识面得到拓展。“一创二合三练四拓”使物理课堂营造和谐有趣的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师生一起奏起幸福课堂旋律!物理课堂不再是枯燥,物理习题不再是难练,物理实验不再是难懂!经过三年的“一创二合三练四拓”课堂教学探究,高一(6)班在三年物理成绩提高很快,如下是物理教学质量图: 由上图可见,高一(6)班通过课堂实践“一创二合三练四拓”,物理成绩提高很快,而对比班没有实践该课堂教学模式,物理成绩原地踏步且有下降趋势,可见“中学物理一创二合三练四拓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具有科学性,且有很大发展空间,具有很乐观的前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