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4994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目前,我国学校德育日益暴露出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诸多弊端,德育巨大的投人并未产生相应的效果,德育要求未能有效地内化为学生的品质。构建德育新模式、提高德育实效性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本文针对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就造成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当前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指导思想上,以应试升学为重,忽视德育。新课改实施以来,应试教育的根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撼动,但只要走进中学教学一线,不难发现,应试教育的痕迹依然鲜明。“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抓应试教育”仍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学校依然唯分数、唯成绩至上,仍将

2、升学率当作评价办学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指标,德育仍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一般认为,学生学习成绩好了,老师有业绩,学校也光彩;而思想品德是隐性的,短期内看不到效果,因此不愿把时间精力投在德育上。 (2)在德育目标上,以整齐划一为主,忽视学生个性。德育目标体系应包括合作意识、环保意识、全球意识、学会关心与合作等全人类应具有的目标, 而品德心理保健和品德能力的培养, 促进和保持人的整个心理品德的协调与平衡,加强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实践能力和自我品德修养能力的培养,也应作为现代学校德育目标体系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但受传统和政治影响,中学德育习惯把最理想目标(如大公无私)、最高要求(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分

3、学生年龄和年级层次,一律向全体学生统一要求。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没有真正以教育对象为中心,既缺乏层次性,又无针对性。 (3)在德育方法上,以说教灌输为主,忽视开放式实践。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是以说服教育为核心,其最大的特点是控制性和封闭性。在封闭的课堂里,教师向学生传授的是理想化的教育要求和经过处理了的信息,而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所接触到的许多社会现实与其具有较大的反差,导致学生对学校提出的德育内容的信任度下降,从而造成德育的短效和不稳定,甚至加剧了德育低效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经过“净化”的封闭的课堂生活中,学生们失去了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机会,其道德能力得不到锻炼。这种只重知识学

4、习、不顾社会实践教育的德育模式,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说起道理来“头头是道”,具体行动则“南辕北辙”。 (4)在德育主体上,以教师主导为主,忽视学生参与。目前,学校过于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仅仅看作消极、被动的客体,表现在德育过程中,常以批评、禁止、说服、榜样、奖励、惩罚等方法,极大挫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在教师队伍上,教育者专业素质不高,对德育实效性的认识存在偏差。部分教师师德有失,言行出格,不能为人师表。有的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有的教师缺乏事业责任心,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敷衍了事;更有甚者利用学生家长谋私,收受学生钱物等等。部分德育教师知识面狭窄,德育理论不精,对相关学科如社会学、心理

5、学等知之甚少,在教育教学与学生教育工作中常力不从心、疲于应付,师生之间也缺乏沟通交流的共同语言,失去很多教育契机。 (5)在德育实施上,以教学育人为主,忽视全方位育人。一些中学比较注重教学过程的育人作用,却忽视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文化育人。任课教师也只管教学而忽视本学科的德育渗透功能,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呈现“专人化”,似乎只是德育教师、班主任与政教处的事。学校管理者必须通过开展教育、制度设计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管理、服务等岗位的育人作用,建设浓郁的校园文化,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6)在德育评价上,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现实表现。目前很多中学队学生德育的

6、评价仍然以思想品德考试成绩为主,忽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现实表现;另外,主要以老师评价为主,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在评价结果上,重视终结评价,忽视过程评价。 二、强化中学德育教育的对策 (1)提高认识,坚持德育首要地位。要充分认识德育在中学教育中的首要地位。“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中学阶段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本着为学生一生负责的精神,真正确立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2)构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与时代发展特点的德育目标体系。德育目标体系应包括合作意识、环保意识、全球意识、学会关心与合作等全人类应具有的目标, 而心理保健和品德能力的培养,

7、 促进和保持人的整个心理品德的协调与平衡,也应作为现代学校德育目标体系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另外,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分清层次,要求学生首先从最基本、最实际的事做起,防止思想道德教育架空和伪化。德育过程与人的诸多心理过程一样,是一个“知情意行”螺旋式上升的演变过程,研究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各自特点,确定相应的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调整部分不适应的德育内容, 及时增加富有时代特征的新内容。当今的德育内涵应在原有的基础上, 增加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 如法制教育、人文教育、环保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要针对社会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通过讨论、辨别, 提高学生对问

8、题的认识与判断能力,从思想深处, 清醒地认识到放松思想教育的危害及问题产生的根源。另外, 仍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艰苦朴素的教育、无私奉献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 培养其坚强的意志。 (4)充分利用学科德育的新渠道, 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促成学生主体观念的生成。学科德育以各学科教学为渠道, 以教学内容为载体渗透思想品德、心理等多方面的教育。如通过体育, 要增强对学生性格、意志、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通过劳动技术教育,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树立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 通过美育, 学会体验美的情怀和创造美的能力等。还可以创办各种类型的主题活动, 加深学生的体验。活动主题可以是当

9、前的重大事件, 可以是班集体的自主性活动。通过以上各科教学和各类活动, 弥补教材与实际生活脱离的空隙,这对增强和提高学科德育的实效性, 养成学生的道德主体观念意义重大。 (5)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合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是增强德育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学校要通过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各方面人士与社会上各种适宜教育的场所,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为广大青少年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与氛围。 (6)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高尚的师德培育人。德育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德育工作效果的好坏

10、。“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因此,教师应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依法执教、热爱学生、尊重家长、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为青少年树起人格的榜样,用垂范的言行和身教的形象,实践“品德只能用品德来培养,人格只能用人格来陶冶”的至理名言。 (7)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育评价要坚持多元性原则,把评价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把单一的注重学业成绩评价变为多元的整体性评价,把评价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道德情感体验等方面。在具体评价方式上,坚持重视自我评价,辅之他人评价;重视过程评价,辅之终结评价;重视差异评价,辅之绝对评价;重视定性评价,辅之定量评价;从而发挥德育评价在育人中的正向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