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教育对策初探.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5272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教育对策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教育对策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教育对策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教育对策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教育对策初探.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教育对策初探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自身心理素质。在这一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基础。近年来,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据2008年10月10日南方日报报道:我国约3.4亿未成年人中,至少3000万人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中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成为当前教育另一方面的重要任务。本文仅就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成因和教育对策作初步的探究,供同行参考。 1中学生心理问题的

2、成因 中学生处在身体发育、知识和生活经验尚不足的时期,心理有问题的中学生表症为恐惧、自卑、孤独、抑郁、叛逆,行为上常会出现说谎,骂人,打架,厌学,逃学,逃宿,生活消极,自暴自弃,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难于应付挫折,遭挫折、失败就表现失常,严重的出现自我失控,如伤人、自伤或自杀等问题。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由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方面而引起。 1.1学习压力。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当前中学生的学业繁重,中考、高考竞争激烈,父母、老师的期望值过高,不少学生升入初中或高中后,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竞争

3、对手也发生了变化。使他们感到很不适应,尤其是在学习遇到挫折或考试前后的时候。因学习成绩下降而过分自卑,对自己没有信心,个别学生到了一听考试就紧张甚至恐惧的地步。导致的后果是学生普遍产生厌学心理,他们认为学习是一个苦差事,太单调,太乏味,活着已没有什么乐趣而言,许多不堪重负的学生走上了厌学、逃学,甚至自杀的道路,如南京一学生坠楼身亡,这位少年没有留下任何的遗书。有的仅是裤袋中尚未做完的试卷;山西省一位少年留下“学习压力太大”的绝笔自缢身亡,个案令人震惊。 1.2社会影响。中学时期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危险年龄”。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这时期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4、、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中学生冲击较大。如一些不健康的影视、报刊、信息对他们造成不良刺激,产生非正常心理。还有一个共性问题。就是网络对教育、教学的冲击。很多中学生自从迷恋上网吧之后,精神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在课堂上总是魂不守舍,老师讲的问题常常一问三不知,人在心不在,或课内象条“虫”,课外象条“龙”,或逃学、逃课、逃宿。 1.3家庭环境。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

5、的影响。如本校一位2008届高三同学,其父母经常吵架,甚至到了闹离婚的地步,令他不愿呆在家里,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至极,觉得人活着没意思,多次逃学、玩失踪。性格叛逆,并曾产生厌世的念头。此外,随着离异家庭、下岗家庭的增多,这些家庭孩子的学习生活也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的经济来源根本无法保障,日常三餐都成问题,家庭根本无法支付其读高中或大学的巨额开销,使他们过早地打消了学习的热情,他们只是在学校打发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一旦有契机。有导火索就可能爆发,就可能变成下一个“马加爵”。 1.4教师的教育方法。由于种种原因,令学校的教

6、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潜能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潜能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经常出现说谎,骂人,甚至打架等不当行为。 2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上述各种情况说明了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简单,成因复杂,作为教育工作者,在认识开展心里健康教育意义的同时,更应努力探索教育引导的对策,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

7、育: 2.1充分利用心里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的知识,掌握一定的心里调节技术。如开展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让学生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提高抵御社会上不良因素影响的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 2.2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充分利用各学科中隐含的心理教育要素进行适当的引导。如语文科中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物的心灵美,让学生心灵得以熏陶。劳动技能课,体育课等其他学科,可安排挫折教育。要引导学生正视挫折,做好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逐步提高学生应对各方面的困难和失败的处理能力,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2.3要关爱和尊重

8、学生,善于鼓励学生。教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表现、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学习情况、身体状况、家庭状况,关注学生不良的情绪。要学会做一个出色的聆听者,细心观察,掌握学生的第一手材料,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实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异常的同学,要给予爱,即使是关注的一瞥、信任的点头,在他们眼里都是一种“爱”,都会使他们感到是一种安慰和鼓励。 2.4培养学生的自助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学生自主的能力尚在发育中,对成人,师长的依赖性较强,因而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在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尝试自己找到解决的对策。中学生自觉性、自制性都还不够成熟,许多心理障碍源于不良的行为习惯,

9、因而要注重日常行为规范的引导,教育学生遵规守纪。要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加强对学生校外行为的监督,防止出现“5+2=0”甚至是“52”的现象。 2.5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要注意日常生活的表率作用,增加学生的信任感,避免在学生心中形成不良印象;要设身处地感受学生面临的心里困惑,切忌以旁观者的身份滥施同情或粗暴指责,使学生自尊心受损,导致教育失败。 2.6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教师的工作日益紧张和繁忙,给教师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竞争及来自家庭、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忽视,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去了解问题,分析问题,更应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扰,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