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达标检测(带答案).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602599 上传时间:2018-12-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2.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新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达标检测(带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8新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达标检测(带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8新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达标检测(带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8新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达标检测(带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8新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达标检测(带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新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达标检测(带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新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达标检测(带答案).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新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达标检测(带答案)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接下来大家一起来练习初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达标检测。2016新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达标检测(带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入题后的括号内)1.小明利用电冰箱制一些冰块,他在制冰盒里倒入一些冷水,然后放入电冰箱冷冻室,过段时间冰块就制好了,图1的几幅图中,哪个图可以表示制冰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曲线?( )2. 戴眼镜的同学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时,眼镜片上会形成“小水珠”. 下列现象中的物

2、态变化方式与“小水珠”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 从冰箱取出的冻肉会变软 B. 初冬的清晨,鸭绿江水面上飘着“白气”C. 人游泳之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冷 D. 教室内,用久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发黑3.如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 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盐使冰的熔点降低,冰熔化放热,易拉罐温度升高B.盐使水的凝固点降低,水凝固吸热,易拉罐温度降低C.白霜是空气中的小水珠遇冷凝固而成的小冰晶D.白霜是易拉罐周围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小冰晶4.我国是

3、一个缺水的国家,因而污水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图是江涛发明的太阳能净水器,该净水器在污水净化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先熔化,后液化 B.先升华,后凝华C.先汽化,后液化 D.先汽化,后凝固5.干旱的沙漠中,甲壳虫掌握了一种独特的获取水的方法. 日落以后的几个小时, 甲壳虫的体温降低到周围的气温以下,它们将头插进沙里,然后背朝着晚风吹来的方向,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如右图所示),当水珠越聚越多时,这些水珠就会沿着弓形背滚落入甲壳虫的嘴中. 水珠的形成属于下列物态变化中的哪一种?( )A.熔化 B.液化 C.汽化 D.凝华6. 在如图所示得物理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在严寒

4、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可晾干B.放在衣橱中的樟脑丸会越来也小,最后“消失”了C.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有窗花D.夏天吃冰棒时,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7. 下面四幅图中由升华形成的自然现象是( )A.冰雪消融 B.清晨的露珠 C.寒冬冰雕变小 D.树枝上的雾凇8. 有一天,雾、露、霜、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 下列有关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 雾说:我是水气化而来 B. 露说:我是水蒸气液化而来C.霜说:我是水凝固而来 D. 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9. 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放出热量的一组是( )冰雪消融 积水干涸 滴水成冰 霜满枝头.A. B. C.

5、D.10. 如图所示的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B. 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C. 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D. 该温度计此时的示数为3211.舌尖上的中国2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了中华饮食之美.如图所示,通过煎、炒、蒸、拌烹调的四种美食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认识正确的是( )A.煎:煎锅一般用铁制造,主要是利用了铁的比热容大B.炒:主要是通过做功 的方式使藜蒿和腊肉的内能增加C.蒸:是通过热传递和高温水蒸气液化放热,使榆钱饭蒸熟D.拌:香葱和豆腐要拌着才能入味,说明分子没有做无规则运动12. 下列有

6、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每小题有多个正确答案,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入题后的括号内,都选对给分)13.某种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据图可知,该物质 ( )A.是晶体,熔点是0B.熔化时,固、液之间不发生热传递C.熔化前后比热容变化D.t =2min 至t =6min过程中内能不变14.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用冰袋能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热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C.在寒冷的北方不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气温,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较低D.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

7、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15. 如图所示,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让我们领略了许多美妙景色.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三、填空题(每空1分 共20分)16. 温泉的开发是人们利用地热的一种形式.冬天,温泉水面的上方笼罩着一层白雾,这是温泉水先 后 形成的小水滴;雪花飘落到池水中立刻不见踪影,这是雪花 成水融入温泉水中.17. 我国民间有句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 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_现象而形成的;雪在熔化时需要_热.18. 小军同学学了“物态变化”一章的知识后,做了如下实验:他把酒精反复涂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去扇,他发现温度计的读数变 ,这是因为酒精在 时要吸热造成的.19.

8、 小明从冰箱内拿出一杯自制的冰淇淋,过了一会儿,杯的外壁出现了一层水珠,这是发生了现象,这一现象的发生需要热量.20. 冬天,早晨跑步的人嘴里呼出“白气”,这是一种_现象. 吃坂时发现,多油的场不易冷却,主要足因为汤表面的油减慢了水的_,这种物态变化会_热.21.如图所示,是A、B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 由图可知 (填“A”或“B”)物质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 .22. 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下的物理模型,丙图的物质处于 状态,物质由甲图直接变成丙图的过程叫做 (填物态变化名称).22题图23.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固体的熔化实验图像,固体甲第6分钟的状态是 ,由图像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的区别是 .

9、23题图24.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该物质的熔点是_,熔化过程持续的时间是_min.24题图四、分析简答题( 25题4分、26题6分,共10分)25.炎热的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啤酒瓶放置一会儿后,发现瓶外壁“冒汗”. 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这种现象.26.“开水”常常与“烫手”联系在一起,这是由于在通常情况下开水的温度高达100,远比皮肤的温度高. 但是,当你在高山上烧水时,明明看到水沸腾了,却不一定烫手. 在海拔3km的高原,水的沸点为91;在海拔6km的山上,水的沸点为80;而在海拔8848m的珠穆朗玛峰,水的沸点只有72. 在几万米的高空,水的沸点居然会低到1118

10、,那里“开水”的温度,比地面上冷水的温度还要低. 因此,在高山会出现许多怪现象:“开水”不烫手、鸡蛋煮不熟、“开水”不消毒.请回答:(1)水的沸点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请你针对这一变化情况,提出一种猜想.(2)按你的猜想推理,在比地面低得多的矿井底部,水的沸点将会怎样变化?(3)想一想,生活中什么餐具利用了这一道理.五、探究与实验题(27题5分、28题6分、29题6分、30题3分,共20分)27. 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1) 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在组装过程中需要先调整的是 (选填“A”或“B”)部分.(2)当水的温度加热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几分钟为止. 记录数据

11、如下表: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温度/ 90 94 96 98 98 98 98第1min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水的温度是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3)请根据上表中数据在丙图中画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图象.(4)撤掉酒精灯后 ,水不会立刻停止沸腾,原因是 .28.如图甲是小明、小红两名同学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他们所用的器材规格完全相同,同时将水加热16min.甲 乙 丙(1)甲图中,中心有孔的纸板的主要作用是 (写出一条即可).(2)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的温度是 .(3)图丙是两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

12、可知水的沸点是 ,此时的气压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一标准大气压.请根据图像分析,小红从给水加热到水沸腾,所用时间较长的原因是 .29. 小杨同 学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时,画出了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甲所示.图甲 图乙(1)由图甲可知,冰的熔点为 ;(2)如果某时刻温度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读数为 ;(3)相同时间吸热相同,从图甲中可以判断冰的比热容 水的比热容.30.小明暑假去旅游,曾到海边看到人们用“海水晒盐”,即选取大片的海滩,构建盐田,一段时间后,盐田中的水逐渐变少,粗盐也就出来了. 小明想,水如果能快点变少,粗盐也就能出得更快. 可是水变少的快慢

13、跟哪些因素有关呢?为此,小明进行了如下探究,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酒精,如图A、B、C、D所示,并测出它们变干所用的时间分别为200s、100s、50s、80s.(1)“水变少”的过程其实是物理学中的一种 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2)分析A、B实验,能得出 结论.(3)结合上述实验现象及数据,猜想一下,海边盐田应尽可能建在 的条件下.六、阅读与理解题(31题8分、32题9分,共17分)31. 氮气泄露 夏现冬景本报讯:昨晚,南京市建宁路上一停车场内发生氮气泄露事故,现场周围“寒气”逼人,车厢挂起冰柱,地面结了厚厚一层冰.昨晚10点左右,建宁路上一家名为“的士”的休闲中心的一

14、名工作人员突然发现停车场里一辆大型槽罐车尾部不断冒出白烟,并且越来越大,当他走过去一看,被现场的情景吓了一跳,只见车尾部开始结冰,车厢下端已经有大约10cm长的冰柱,而液体刚滴到地面上就开始结冰,不久地面上就是一层厚厚的冰. 原来,这辆属于南京气体产品公司的槽罐车满载液态氮气,车尾部冒出的白烟就是车罐内液态氮发生泄露的表现. 据介绍,氮气具有快速制冷的效果,如果有足够多的氮,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周围气温降低到零下50,情况比较危险小盼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阅读了这则新闻后,提出了下面的问题,你能帮她解答吗?(1)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常温常压下是气态,可槽罐车的车罐里怎么会出现液态氮?这样将气

15、体进行液化有何好处?(2)车罐内液体氮发生泄露时为何会冒出“白烟”?(3)根据所学的物理和自然知识,文中似乎有两处不妥,你能指出来并加以改正吗?(4)发生此事时,如果你正好在现场,你打算怎么做?32. 为了从酒精和水混合液中分离出水和酒精. 小明依据以学过的物理知识,提出了一种方案,依据水和酒精的凝固点不同可将水和酒精分离开,为此,他利用家中的电冰箱的冷 冻室做了如下实验:他将配有不同比例的水和酒精的混合物放入冷冻室中,并用温度计监测混合液的温度,定时观察,他所测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酒精(ml) 水(ml) 酒精/混合液(V/V) 观察现象12. 5 12. 5 1/2 -8未发现凝固1

16、2. 5 50 1/4 -8未发现凝固12. 5 75 1/6 -8混合液开始凝固酒精并未从水中分离12. 5 370 1/30 -6混合液开始凝固酒精并未从水中分离出来12. 5 750 1/60 -4混合液开始凝固酒精并未从水中分离出来说明:所用的冰箱的冷冻室的最低温度为-8.(1)请你仔细看看表中的数据和记录的现象,小明同学是否能将水和酒精从混合液中分开?(2)在水中添加酒精对水的凝固点有何影响?(3)这个结论在实际中有何应用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入题后的括号内)1-5.B B D C B 6-10.

17、D C B D D 11-12. C B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每小题有多个正确答案,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入题后的括号内,都选对给分)13.AC 14.ABD 15.BD三、填空题(每空1分 共20分)16. 汽化 液化 熔化17. 凝华 吸热 18. 小 蒸发 19. 液化 放出 20. 液化 蒸发 吸 21.A 80 22. 固体 凝华 23. 固液共存 甲有熔点,乙没有熔点 24.80 15四、分析简答题( 25题4分、26题6分,共10分)25.答: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啤酒瓶温度低于气温,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外壁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啤酒瓶外壁上出现

18、“冒汗”现象.26.(1)气压增大时,水的沸点就会升高;高山上,气压比较低,低于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就低于100.猜想: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2)在比地面低得多的矿井底部,大气压比地面上的大,水的沸点升高.(3)高压锅就是利用增大气压提高沸点的.五、探究与实验题(27题5分、28题6分、29题6分、30题3分,共20分)27. (1)B (2)92 98 (3)如图. (4)石棉网有余热温度高于水的沸点,对水继续加热.28.(1)可以减少热量的损失,缩短加热时间,还可以固定温度计(2)94 (3)99 低于 水的初温较低29.(1)0 (2)-6 (3)小于30.(1)

19、汽化 (2)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液体表面积越大,汽化(蒸发)越快(3)宽阔、向阳、有风六、阅读与理解题(31题8分、32题9分,共17分)31.(1)增大氮气的气压,使其沸点升高,在常温下变成液体.这样将气体进行液化可以使氮气的体积减小,便于携带运输;(2)液态氮在漏出后,迅速汽化成氮气而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即是“白烟”;(3)“而液体刚滴到地面上就开始结冰”:氮水泄漏后立即汽化,而无液体流到地上;“据介绍,氮气具有快速制冷的效果”:液氮具有快速制冷效果而非氮气;(4)找一些厚棉衣穿,防止因为降温过快而使自己身体受到伤害;打110报警,让消防员来处理这件事等.32. (1)从表格中知水和酒精的混合液从-4-8还没凝固.故不能水和酒精从混合液中分开.(2)在水中添加酒精后,会使水的凝固点降低(3)寒冷地区汽车循环水中加少量酒精可以防止循环水在低温下结冰.初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达标检测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学习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