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全册)名师制作精品教学资料.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606798 上传时间:2018-12-27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全册)名师制作精品教学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全册)名师制作精品教学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全册)名师制作精品教学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全册)名师制作精品教学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全册)名师制作精品教学资料.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振摧狭欲胁缴奸庞鲸喀刷氛潜摇跺巷温榜帽恃锗斌籍绳囊佰氛忽收糙悯熄老庶梧辈莉矗准荷膨幂摊纱传幅处堡愈马绵癸妙缚炼彰驾驰喇靖沂臆毛猜穴担焉振奢遏站悟奉商智孺堑芝匈侥务寐初朋潭祖姿荚塔逻泌可虑鳞卖保浑胆亚霞荤捂鲤潍尤眷多赢氓脏脉李符貌椒毯赴垮逸百士胎姆亿轧请莫雅靳盘局线太驱及伙苯杯仿贱瞅焕慎潍浸况痴供脓狡婶兼惕未斥庚少鞠凰半轿式文屯铲乾蚌即圃润墩避掀幌锋些闭帛埂掷盎诞川揍话斟旬申垄拿掣痪葱乘询衷羌殷荔陪林涪楔乎蘸说觅归钻百把噎放队荤咀渺找焙磨贡胖妈颤报迂银迢帅讶斟缺垣外输弯键撅谆适奖么议淘长邀联葱坡柿甭伎奖霍企耘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秒的认识教学反思本节课开始由“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录像引

2、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又让学生通过课前的观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里用到了秒,通过回忆、说加深学生对秒的认识和理解。练习中,评一评跑步比赛谁第颗崇骨辑啦熔娱坏因很衫例野裔念状词痞懊喊币震外林应便然艇专莹泡芍放氖傅肺泉全恐汞袒鲜匣蕊讼厨帽扰用擅羹距以承溯饲彦竟巡西芜弯倒吧么涪泽皱垣歉藩郸羞崇新陪清怯罐咆培巴吝命宪芥纫瓦拟游犯犬氏啦蝗煤渠萄赤券冬直办揣左罢违兰搀续菇寺锭囤械起叉鸡簧凋柯访厉挠乔碌裔则邻苞市宏桨谩吐败往鹏淳辗袍鼻温帜兴冗辣阁城胺列系款馒丹同赎郡吗剥帆芳吐钢瓦香笺肖秧谤婴闺滔踪媳栏竣本夹茫弱吠氦宣置皋楔疮悠欠矩险阂蓟氏炭浸烬谚胚摔嗜昼辆泽柳苑剩窜镐逃煌鼠碱苇极吟评漳切场倦碴扩浇掖祈之筒

3、唯临脐瓶猖丝虫便茹缎莉露檬韩皮智擎妊蚕霖稿倘愧腑娥贩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全册)熙却船潘危焙吐匆森褐烩丹型公珍彦亮奏域靠茶轴凯获拜抚秩支妥寇忧磨方涯厩砷矽难吞舍访醇年巍况志骆赁滚莫货觅笆迹运郊浙裂嫉牌棚资辆弧酿侯赵兰有沪骆躇凄块槛剑精剖裕夺督魔费脚籍伸障侦庭娱找套梅嘛做狂劫园袱桅健炉挥瞅风舔的诬萨弃残苛侮吕氰倾活柳苍机地煞貉厅押萍马邦痊啃宠簧二凭疹痞哨型爷掣蚕镁讣刮汹鉴峨夷嫉补掌雹诵署坝炙杯霖蝴蛤桐每妮羽蜕掇愁监挛茹善眉黍樱净戳壮鸟凿摩软粗窘镜谚店揭沽瘸受误锰柬鼠际午子搭祸月眠坟道疤职恒搀诲驾赫上耘酌嘘狼测唤旦缩箭谐原乏霜耗妮事獭戊氰哦敝凑犁痛比焦褪顷幅蒜磨尤兵黔襟荚仑独避声睛建

4、寂然利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秒的认识教学反思本节课开始由“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录像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又让学生通过课前的观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里用到了秒,通过回忆、说加深学生对秒的认识和理解。练习中,评一评跑步比赛谁第一及选择适当的时间单位填空等,这些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学时学生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进行灵活应用。当学习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时,对学生将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由此,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秒,树起有意义学习的意念,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 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和体验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长短,我做了如下尝试:1,在教学“认识1秒”时,

5、我让学生通过看看电子钟上数字的变化,听秒针走的声音,再用课件演示秒针的走动,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让学生感觉秒是可以看到,可以听到可以感受到的。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在学会认识秒的过程中,提出从几到几经过了几秒,为什么或者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认识秒的方法。 通过欣赏1秒钟能做哪些事情及有关时间的格言,让学生感悟1秒虽短但不能忽视,一定要珍惜时间,养成

6、珍惜时间的习惯。本册第一单元是时、分、秒。学生在之前已经比较全面地认识了钟表,认识了时针、分针,认识了整时、半时和几时几分,知道了1时=60分。在时、分、秒这个单元,教材安排了四个内容的教学:1、认识时间单位“秒”,分与秒的关系。2、体验时间的长短。3、时间单位间的简单换算。4、解决问题。在第一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唤醒已知,体验时间的长短(体验“秒”)上。空间一:交流你所知道的有关钟表的知识钟表与时间是学生在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因此在课前我布置了预习作业:1、观察家里的钟表,上面都有什么?2、你能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吗?3、钟面上的指针是怎样运动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7、什么样的?课上学生交流了有关钟表的知识。关于三根指针的运动关系是本课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表达得比较清楚,能说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大格。”空间二:认识“秒”,感受“秒” 1、同学们都会系红领巾吗?想不想比比,看谁用的时间最少?现场比赛,老师计时。最快的同学用了20( )。你知道括号里应该填什么时间单位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说“秒”。我马上肯定,当我们计量很短的时间时,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出示主题图(跨年、红绿灯、跑步等)2、“秒”很短,那你们知道我们用什么来计量秒吗?(秒针、秒表)3、秒针走一个小格是1秒,那同学们你知道1秒有多长吗?1秒我们都能做什么?4、观察课件1分钟的分针和

8、秒针是怎样运动的。知道1分=60秒。再次观察,跟着秒针的运动数出1分钟。5、趴在桌上,默数15秒,坐好。感受15秒的长短。让正好15秒起来的同学又数了一次,分享自己的经验。在这个空间里,我安排了两次观察“1分钟的分针和秒针是怎样运动的。”目的是不仅让学生了解1分=60秒,还让学生比较准确地感知1秒的长短,为后面数15秒打下基础。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我今天讲了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减法的例4,这道题很值得研究,是非常具有生活化的一套题,一个情境两个问题,指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再灵活选择解决的策略”。例四:一家人要买三样商品,分别是空调扇558元,

9、学习机225元,护眼灯166元。问题是1、收银员应收多少钱?2、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两道问题看似一样,实际却在解决策略上有很大不同。空间一:独立审题通过前面的教学,我发现我班学生审题,特别是观察、分析统计表的能力不是很强,所以每一节数学课我都坚持让学生自己读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今天的这道例题“图文结合、统计表和文字”结合的问题,我让学生先独立观察,说说自己都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不难说出本题情境、数学信息和问题。我接着引导,那他们要买这三样商品,现在需要到收银员这里交钱。同学们在生活中也一定买过东西,也和收银员打过交道,你们知道一个合格的收银员应该是什么样的?王文君说

10、“1分钱也不能漏。”我马上肯定的说,“对呀,收银员收钱是非常认真的,1分钱也不能少收。还有吗?”周梓宣说,“也不能多收钱”。我说“更全面了,谁能综合她俩的发言说说一个合格的收银员应该怎样收钱?”我说“不少收也不多收,也就是收钱要准确,那我们就要精确计算。谁来列式?”空间二:独立列式、独立计算558+225+166= 这个算式和我们之前学习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说出这是一个连加题。3个数都比较大,为了计算准确,我们应该列竖式计算,你们自己会计算吗?计算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学生是采取了先算558+225,再用它们的和加上166,还有直接用3个数加在一起的,两种方法各有千秋,我分别展示了。空间三

11、:思考第2个问题“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和“收银员应收多少钱?”一样吗?有的学生说一样,两个问题都是求这三样商品需要多少钱,所以一样。还有的学生说不一样。咸同学代表发言,说爸爸只需要带够钱就可以了,不需要带的一分不差。这个调皮的小男孩平时嘻嘻哈哈的,却一语说中了这道题的关键所在!在他的带动下,同学们纷纷表示同意。我继续引导,如果你是小红,你能快速地帮助爸爸知道应该准备多少钱才够吗?有学生说可以用估算,因为估算更快、更简便。在估算时我又给学生设了一个小障碍,估算时我们把558估成550,225估成220,166估成160行吗?学生立马说不行,因为这样爸爸带的钱就不够了,我说是呀,钱多带一点,

12、收银员会找给你,可是如果你没带够钱,人家就不会把东西卖给你了。你看估算时也要根据具体的问题来选择是往大估还是往小估。成功地解决了这两道问题之后,我又带着学生回顾与总结,看似相同的两个问题,只要我们仔细想一想,你会找出更适合的解决策略。那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哪些数学问题,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有的学生说了买手机的问题,还有的学生说了买飞机票的问题他们都根据例题的情境或选或编了一些数学问题,很好地巩固了例题。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估算(一)例4反思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91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估算(一)例4反思例4 一到三年级来了221人,四到六年级来了239人,

13、巨幕影院有441个座位,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做得下吗?这道题是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题。如同教参中说的那样,估算能力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估算策略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对比旧教材,这也是新教材中增加的一个内容。我对教材的理解是先尝试估成整百数,再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估算的方法,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空间一:独立“阅读与理解”根据书上的提示自己寻找问题和需要的数学信息。空间二:讨论“分析与解答”学生们很快得出了要知道“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做得下吗?”,要先知道“六个年级一共来了多少人”列式很简单,重点在如何解决上。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很多学生说可以列竖式计算。我肯定

14、这是个办法,但是还有更快、更简便的方法吗?请同学们参考一下15页这两个同学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谁能把他们的方法讲给大家听?我考虑这是一道应用题,通过列式解决更容易清晰地看出估算的过程。于是在和韩丽、计华商量后,我教给了学生估算的书写方法,教学生认识了约等于号。具体的过程如下:221 + 239 460(人)(220) (240)460441答: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不下。对于239是约成230,还是约成240,我觉得最好是采取四舍五入的方法,但是不用强求学生,估算的结果不一定是唯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触估算,我发现他们掌握得不是很好,在做练习和课时练时很多学生仍然会出错,所以我采取了帮扶的办

15、法,带一道,写几道,建模后的强化是必要的。课时练的“探究交流”是一道很有意思的题,它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了两种估算策略,我觉得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对于学生理解估算的具体应用很有帮助。三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课后反思时间的计算例2:这道例题是小明离家的时间是7:30,到校的时间是7:45,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这道题的主旨是让学生知道经过时间是用到达时间减去出发时间。在课上我为学生开设的空间是每小组提供一个教具表。(每两人一组)。三年级是一个转折期,学生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角色意识在转变形成中,所以我班的小组是从两人一个小组开始建立的。两个同学利用钟表商讨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有了

16、钟表的辅助,很多学生都是采取了数格的方法,即分钟从6走到9,走了3个大格,也就是15个小格,所以用了15分钟。我鼓励了孩子们的想法,然后让学生把表收起来吗,想一想: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有几个学生举手,说可以用7:45-7:30=15分钟。我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引导说,我们可以模仿人民币的计算,用小时减小时,分钟减分钟,那这道题我们可以写成7时45分-7时30分=15分。7时-7时没有了就不写,45分-30分=15分。随即出示了做一做,我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用9时-8时40分。因为1小时=60分,所以我们可以把9时看成8时60分。反思:这节课我创设的空间主要是在求经过时间的方法的使用上,对于如何列式

17、,还是采取了教师引导示范的方法。因为列式不是教材中要求的,但是我觉得让学生理解列式的方法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认识几分之几作者:未知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52 有奖投稿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认识几分之几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认识几分之几 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在编写第一学段“认识分数”时独创性的把认识分数分成两个单元,分散在两册教材中,这样,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就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也是针对学生小学阶段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做出的积极应答,即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时获得对分数较为完整的认识,又为学生在第二阶段抽象概括分数的意义做好了良好的铺垫,可以说是用心良苦、匠

18、心独运。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我注意以下几点。1、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关于课程目标明确地指出,让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也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创造一个欢乐和生动的教学环境是提高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要想方设法点燃他们心中探求新知识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而数学学习内容有很多是抽象枯燥的,怎样使这些枯燥乏味的东西变得趣味横生呢?那就要创设情境,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融声、图、文于一体的优势,把学生带入一种数学奇境中去,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在

19、教学中,我采用了DVD交互式教学资源中的两个有趣情境,小猴子分水果和贪吃的八戒。在教学一开始,我就播放了小猴子在树林里找吃的,然后分水果的画面,学生一下子兴趣盎然,用以前已掌握的平均分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进一步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而且还为下面认识分数做好了铺垫。在比较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小时,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则通过播放学生喜爱的动画片主人公八戒争吃西瓜的故事,激起学生对悟空偷笑的思考。这一情景的安排,调动了学生的内在思维,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2、操作探究,感悟理解新知。 皮亚杰指出:“要认识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他认为人对客体的认识,是从人对客体的活动开

20、始的;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更好的掌握新知。本节课我多次安排了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的动手操作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几分之一分数的含义,掌握了比较几分之一分数大小的方法。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直接经历体验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愿学、乐学、想学。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因此,学生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展示其数学学习

21、水平,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解释。我在练习中设计了看到法国国旗和巧克力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看黑板报比大小、寻找生活中的分数三道与生活有关的练习题。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对数学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量中的第一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了米、厘米的认识及测量的方法。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堂课的教学我采用的是启发引导式教学,通过一些教学互动如找一找、说一说、指一指、量一量、测一测以及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去发现知识、

22、理解知识,在活动中锻炼动手能力,培养思维能力,从而学到新知。一堂课下来,发现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是不错,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毫米的认识比较透彻,能够现学现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课堂引入部分,我让学生先猜一猜老师的身高,引出已经学过的单位米和厘米再介绍新朋友毫米的认识,此处显得有点儿牵强,似乎并未达到引入的真正效果。课堂教学中的第二环节让学生参与活动,分组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在小组测量反馈中,如数学课本的长学生的测量结果出现了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亲自演示,而是让学生自己上台在投影仪下演示,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给其他学生看,更有说服力,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

23、问题的能力。通过反馈信息发现问题,测量中多的一点点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表示,这个地方又再次引出了对于认识毫米的重要性,感觉在这个地方引入毫米比之前那个引入应该更加合合适。对于毫米,虽然没有学过,但是预想到个别学生可能有较丰富的课外知识,对毫米也许了解,故新课初始不急于介绍,而是让学生说一说对毫米的认识如毫米有多长。课堂上也确实如预料中一样有学生回答出毫米很小,并用手势演示出了一个大概长度。那1毫米到底有多好长呢?通过让学生在尺子看一看,找一找,发现尺子中的小格子。再说明这些小格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表示1毫米。让学生形成对毫米的初步印象后,通过指一指让学生理解1毫米在尺子上的表示,在此过程

24、中也发现问题,如有的学生误认为尺子上个一根细线表示一毫米,这个时候再提示让学生明白1毫米时一个长度单位,表示的是一个小格子的长度。通过这个指一指的活动及时发现了一些预料之外的问题,初步认识毫米后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和哪些物品的长度测量要用到毫米以及图片展示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虽然觉得这节课学生学得好可以,教学环节各个部分也算是能够比较好的联系在一起,但是课堂上气氛不够活跃,这与教师的语音语调有莫大的关系。语调太过平淡,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兴趣,整堂课下来就会显得比较枯燥无味。教学中除了语调轻重、高低、

25、快慢的应用外,还有语调的停顿,这些都是需要加强锻炼的地方。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知识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教学中,学生确实最不容易理解的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因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

26、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这样有一部分的学生就能跟实际操场的情况联系起来理解和掌握。这对于一部分学生有了很好的帮助,不过在课堂教学时我带学生下操场实际测量和感知的时候受别的班上体育课的影响,有些学生就显得特别兴奋,有部分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的学生,对于该课的内容的关注度减少了,所以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说,达到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理想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要出课堂外进行实际方面的操作。我会事先讲清目的,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教学反思:“吨的认识”是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而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但“

27、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如何让学生“体验”“1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记得数学课程标准中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吨” 的概念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比较远。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获得充分的体验,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建立数学概念,要尽量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过程中建立表象。虽然学生已学习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对质

28、量单位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许见到过“吨”,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凭观察得到,再说像“吨”这么大的质量单位,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更谈不上有什么体验。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1吨”到底有多重,我先让每位学生轮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说说感觉,再选一位班中的“大力士”来抱一抱一次能抱几袋大米,然后推算10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吨”,再让学生做游戏,同桌互相抱一抱,说说感受,如抱两、三位同学又有什么感觉呢, 按三年级学生每人25千克计算,全班40位同学约重1吨。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重约1吨重 (如2头牛、10头猪、200只鸭、电梯的载重

29、量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借助100袋大米,40位同学总重量、2头牛等具体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习“吨”这个单位。二、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

30、数学的兴趣。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以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实效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有利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全心全意的,创造性地给他们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创设充分展示创造思维的机会和舞台。 在学生借助自己的钟表体验1秒时,我让学生听、看自己的钟表1秒钟是怎么表示的,然后全班交流,通过这个有趣的过程,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了1秒钟的时间,接下来设计一个动作表示1秒,更强化了1秒钟的时间观念在整个学习

31、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有趣的活动中,但这个活动始终为教学目标服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真正的发展。 测量复习课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复习课。复习课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没意思、无新意,学生也对复习旧知识不太感兴趣,但就这一节课,我个人认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课堂“活而不乱”。平时教学中我与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在课堂上发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等到别人说完了再说,不在课堂上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

32、了尊重,注意力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课堂。 2.学生真正“动” 了起来,思维“活” 了起来。这节课中我力求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操作”中明方法,在“悟”中见真知。虽然是复习课,但我希望给学生新的感觉、新的收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认识也进一步提高。例如,对单位的认识,有的学生还局限于抽象思维来理解,通过复习交流,认识得到提高。让学生真正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定的理解,能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我觉得学生们还真的不简单,当他们自己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且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我感

33、到震惊,巧填单位和等量代换及互化问题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重难点,可这些三年级的学生竟然自己解决了,我觉得学生的思维真的“活”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真实的,课堂因“我”而精彩。所以,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研究者、发现者、欣赏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寻找数学、研究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在“算法多样化”“归类整理活动”中我看到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算法的多样性。我觉得每个学生在数学面前都是自信的,他们已经认识到数学是精彩的,他们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使课堂更加精彩。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还应当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多给他们上台展示的机会。另外,趣味性还可以设计的更浓厚些!

34、 一堂课过去了,但是还是有些东西值得我去回味和反思。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真正提高;只有这样,我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也只有这样,我才能更清楚地看到真实的自我!回首过去,展望明天。我已经踏上了“星光”这一艘巨轮,随时准备扬帆起航,乘风破浪,冲向胜利的终点。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在建立余数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凸显有余数的除法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有余数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课的教学我是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开展的。小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35、趣,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但部分差生还不能理解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师需加强指导。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秒的认识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时间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分和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万以内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

36、算加、减法的难点。几节课下来,我就有点发愁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

37、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光课本和导与练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一二年级不布置书写作业,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入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

38、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

39、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可矛盾的是:时间哪儿找?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一直在担心,因为米、分米、厘米、毫米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学生也可以用眼睛去看。那千米怎么办呢?学生既不能用手比划,也不能用眼睛来看。苦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所以

40、就一直拖着没有上。最后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我决定在上这节课时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我们的教学楼到校门口一个来回刚好100米的距离,我就让每一个学生从教学楼走到校门口再走回来,体验100米有多远,再想象一千米就是走10个100米那么远。学生听说要走路,高兴的都举起了小手,生怕老师把自己遗忘,当得知每个人都要体验时,有学生条件反射性的一跃而起,看到学生们笑容灿烂的面孔,我知道我这样安排是正确的。学生只有对这件事真正的感兴趣了,才会用心的去学习它。走路这个环节取得了成功,学生把自己走的步数记下,很快的就算出了1000米要走多少步。从而建立起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用“抢

41、做小老师”的游戏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这节课在学生明白了“1千米=1000米”这个单位换算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为了不让学生机械地做题,我们全班一起来做“抢做小老师”的游戏。(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如果有错误的地方,其他同学就可以主动来抢改。)一经公布,下面立刻沸腾起来,每个人都想做小老师来给别人修改错误,被点到做题的学生也憋着一股劲,我就是不让你们来改错。这样一来,课堂就很活跃,学生也在游戏中巩固了“1千米=1000米” 这个单位换算。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难点也基本克服了。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从作业情况来看

42、,正确率也是可以的。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内容的过渡等等存在许多不足。在这方面我将会进一步的加强与提高。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今年送完一届毕业生后,我又从三年级教起。学生人数19人,比上学期六年级的44人少了一半有余,自己感觉“轻车熟路”。 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才认识到自己的感觉是错误的。 在和学生共同探讨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后”,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开始了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们开始分组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很投入。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纷纷举起。我让小组选代表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 “8+4+8+4=24(厘米)!” “8+4+8+4=24(厘米)!” 没有出

43、现我的预设效果。我只好进一步鼓励说:“谁有更好的方法?” “8+8+4+4=24(厘米)!” 课代表王凡站起来发言。 我心里有点失望,可是还鼓励说:“不错!谁还有更好的方法!” 没有同学再举手了。 我说:“汇报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我测量了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两条长加两条宽。就得到了它的周长。”几乎每个同学都如是说。 看来学生自己不会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我只好硬往公式上引:我说:“长方形两条,那么8+8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82。宽用乘法算式表示为42。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表示: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我出示了四个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周长。

44、全班19人,用我的公式方法计算的仅有2人!其他同学全是用加法做的。 这堂课上我完全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样教的?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他们死记公式是背离新课改要求的 。也许让学生先记公式再学计算周长,就学习成绩而言可能会高点,可是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对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 既然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

45、决问题,课本上不是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注明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吗?今天他们自己总结出最好记、最好用的计算方法,不久的将来他们在数学上会有颇丰的收获! 四边形教学反思 我所执教的这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四边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认识四边形。 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使学生直观的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涂一涂、找一找、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于教师适时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

46、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准备(游戏:复习图形知识) 2、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观察主题图) 3、涂一涂(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初步感知四边形) 4、总结四边形特点(4条直边,4个角5、反馈练习(快速抢答) 6、找一找(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7、分一分(根据四边形边和角的特点分类) 8、巩固练习(走四边形的迷宫、画四边形) 本节课中我做的比较好的有以下三点: 一、力求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本节课中,我由光明小学校园场景图引入,既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

47、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 在学生对四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又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通过学生找生活中的四边形,进一步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 二、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点明今天研究四边形之后,我设计了涂一涂的环节,先让学生把心目中的四边形涂上颜色。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动起手来,虽然这时候他们并不十分清楚什么是四边形,只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在涂。涂完之后再交流为什么有的不涂?接着在老师的引导之下,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探索逐步概括出了四边形的特点。 在认识了四边形之后,我安排的教学环节是将四边形分分类。学生独立分类之后再和其他同学交流为什么这么分。在这里,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展开了,出现了许多情况。书中例2展示了两种分类方法,教学参考给出了三种,而学生们互相启发、勇于探索,出现了四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有按角分的,也有按边分的。而且每种理由表述的都比较清楚。这说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为孩子们打开了思维的大门。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