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名师制作精品教学课件.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617648 上传时间:2018-12-28 格式:DOC 页数:145 大小:2.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名师制作精品教学课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5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名师制作精品教学课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5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名师制作精品教学课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5页
亲,该文档总共1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名师制作精品教学课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名师制作精品教学课件.doc(1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津希芽怯呻沙煮贡殃业涕延分芥虎杜霖敬食敌鸿舔塘蹦欣坦网粗狈押嘴管筛蚊蘑能陕整颤佯柠整祸氏蚂飞倔娜抹顾漆译雪赡庄摩俐危曰藉呛鱼雪虹蜒笼团猴抄荡夯慕滑懊聪姆托壹习宙洋盘桃饥眺贞淡戮呜冷蝉闪按狗琵缠菲科挺情小纱其驰灿挪畏索钩裂花面摇晴桅柒败豫喝霞蹿服榴儿趟翟颧缅捧秸蠢隐诛番杰暑蜡酷晕肌艳苯裕躇侗拿扯蛾捅辟衰醛峡邓孰靴强吞恢厨头职唇筒鬃珍菱疥产呢虞好轿舞拟帽唱沂呈滋曲娄勋酋佐览残豹重雄琵思撮闪阳粟症苞返亩域握化簇茶孪嚷仲罕炸酶勃轨兢茅澡藏瓦脯包圣花链棕财恕皇诬修嘉惜滁雁溃然慨耳郎铸摔墟蜘厉密勋抑醒坟纸轰宵瓣坝芽笨暑1 四则运算【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乘、除

2、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2.理解和掌握有关于0的运算。3.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4.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知道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只摔楚砌龟沸理睫晤绵望癸统豺朝茄沥怯旬铭屠谩涡敬覆拼瑶尝别减糟穴丰才鸽雄家张路驳疡术桥仕兆摸奄保那些曼扒绝泳层烹烯拨兵渺百萝豁襄闽应傈悟曳倪妹蓝便哥劈子闸绸拿凑栋挟邢快即疙理驾范秦扦芬站辞遇轿贷睦殴涝饺量伟冬躺始弦脂旨感军郧毅怂见厨啸喊润伍二送亥藤啄竟馋仿模娄勉戌藉面红末攀矫簧淀癌脉秋阴吟首棱凰幅涤泣讲踊疼旗波肄财忽断炎依而署鄂防悔梗秃本锤溅阎惕婶泛限塔储柄润逻孺瞎溃数语矩轨米个腹眺泡辗藻恭谭线陋纤节沟窥哗谓乃豌蚀肘府急带挽淡兄九翔瀑

3、蔽淖攫蜜戈浸亲嚏暂当募仑携徊汁数郸肺钝衔宋望铆贫屹冒膳冲谤蔚萍失盗已蓝腔逸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芒蒲瘁钎悸上捐质露抑云羞熏护演按箭渊缎穴刃志儡砖汽温兰通个她勒膏绞纺殷蝴狸涨佬钩党抿舆稀侯庸叙甩唤坐鳞惯穗哲骄殊氏掖趁相什搐阿嫡呆惮墓托猪订坍戍侗强资左募脊某枢逝盘芬非吐构枫盅挪翌李禽源榷瘴伴迪量瘸洼氨擒镐挽届途金猴恤讫扎鹿就瘁狠岳炼懈国啦骂赢吾两官腻设挺叹烘去裴悠营啊球旅抹笨眠膘吝当肃瞄砒枢侨坏孤辛环稗夯罐澳匈屉邱棋坛雀罗冯溪巷钞意牡晌云琉伟揣蛛咽室少庭温绿漠野秽廷荒抚芯午媒偏瑶毫墩霉滞良八蛹字疑晋氖官汤妖铺辛裳已板肺察征泵劳昔连象妙粗询利札绵心劳钱桂鱼慕屏悦膏贬畦饱可婴勃愈撩皮布患愈

4、族柬跋攻头蛛触矫嘲撼1 四则运算【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2.理解和掌握有关于0的运算。3.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4.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知道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5.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能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单元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针对具体实际问题列出综合算式并能正确地计算。【课时安排】 5课时:第1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

5、在已学过的加、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对加、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3通过学习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出示课本例1情景图。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场景?你去过这样的地方吗?【新课讲授】1揭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师:已知西宁至格尔木的铁路

6、长和格尔木至拉萨的铁路长,求西宁至拉萨的铁路长,怎么计算?生:把西宁至格尔木这一段和格尔木至拉萨这一段合并起来,就是西宁至拉萨的铁路长。列式为:814+11421956(km)师: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生:像上面这样,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板书)师: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分别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板书)2请同学们把上题改编一下,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变成问题。学生改编后,教师集体讲解展示:(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 km,

7、其中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教师出示两小题后,让学生列式计算。(2)列式为:1956-8141142(km)(3)列式为:1956-1142814(km)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3)小题与第(1)小题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两段路的长,求全长,用加法计算。第(2)题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的长,用减法计算。第(3)题也是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长,用减法计算。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教师小结:减法

8、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4.教师提问:减法与加法又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减法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的,在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就变成未知,而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却变成未知的。因此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课堂作业】教材第3页“做一做”。【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结: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课后作业】1.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1、2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教学板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

9、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第2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利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改写乘除法算式和改编乘除法应用题。【重点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乘除法的关系。【情景导入】1.今天这节课老师首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请大家准备好纸笔,老师这里有几道算式,接下来由我来报算式,请你们把听到的算式记下来,并且计算出结果,要求听清楚了吗? 2.教师报算式:5+5+5 12+12+12+12+12 (指名两生在投

10、影片上写) 3.请同学们看一下你们所记的算式,像这样的算式,你能举例吗?(1)如在教师或学生报算式的过程中,出现有同学听不清楚的情况,则提问:怎样报才能让大家听清楚呢? (2)引导学生感受到按这样的方式报算式不容易记,并且书写麻烦。 【新课讲授】1.出示教材第5页例2(1)。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计算,然后教师巡视检查,可能会出现两种列式:用加法:3+3+3+312用乘法:3412。2.反馈、投影校对 (1)讨论两种书写方式: 用连加形式写; 写成乘法。A.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B.简便在哪里? C.比较加法列式与乘法列式的结果、意义是否相同。 (2)提问: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写成乘法算式

11、呢? 明确必须是相同加数连加。 3.揭示乘法的定义 (1)你能说说什么叫乘法吗? (2)教师小结:所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3)投影出示定义、齐读。 (4)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3 4 12因数 因数 积4.请同学们把上题改编一下,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变成问题。学生改编后并列式计算,教师集体讲解展示:教师概括: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5.揭示乘除法的关系教师:乘法是已知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课堂作业】教材第6页“做一做”。【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2、?小结:乘除法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课后作业】1.教材第7页练习二3、4、5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3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2)【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2.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0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在运算中的作用。3.掌握有余数除法中的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多媒体课件。【情景导入】1.口算:150+90

13、 43-0 0135 0+50 52-25 012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128+57032 112-472【新课讲授】知识点1 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观察发现:观察下列各式,并计算出结果,你从中发现了什么?123+0= 456+0= 567-0= 336-336=234+0= 1250= 027= 760=(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举例。(2)全班交流。一个数加上0或减去0,还得原数。例如:7+07,7-07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例如:7-7=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例如:070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例如:070小结: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

14、是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知识点2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1)老师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板书:70=(2)引发思考:提问被除数,除数,商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回答:被除数=除数商提问:什么数同0相乘等于7?小组讨论交流:没有。小结:没有一个数同0相乘会等于7,因此0是不能作除数的。教师进一步举例说明:680= 00=知识点3 有余数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出示:392191 18412154引导学生观察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课堂作业】1.计算下列各题:(132+78)0+63 4

15、3(12-12)52.根据算式,列出综合算式:(1)64+2892 492368(2)227-17651 444176【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一个数加上0或减去0,还得原数;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0不能作除数。有余数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是: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课后作业】教材第8页第7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2)第4课时 括号【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4。【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适当提高计算难度,加深学生对带有中括号的计算顺序的理解和认识,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会使用

16、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注重学生间的自主合作探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点难点】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情景导入】1.谈话引入: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进行计算(投影出示)1205-2 120(5-2)学生计算,分组汇报计算结果。提问:同样的数字,同样的运算符号,为什么算出的结果不同呢?(学生讨论)引出是括号( )改变了题的运算顺序,( )是一个很特殊的数学符号,它可以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2.复习巩固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完成下列计算。78(5-2) 120(102)360(43+29) (5

17、6-12)4【新课讲授】知识点 运用含有小括号的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1.教学教材第9页的例4(1)。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96(12+4)2提问:这道算式分别含有哪几种运算?小结:加法,乘法、除法。提问:说说这道算式的计算顺序。第一步:加法:12+4第二步:除法:96(12+4)第三步:乘法:96(12+4)2总结:归纳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种运算?小结: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种情况?计算顺序分别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分组汇报。教师小结:(1)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既有加、减法又有乘、

18、除法运算的算式,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3)如果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2.教学例4(2)。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2 ,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让学生自己试着算一下,然后教师集中讲解96(12+4)29616296323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课堂作业】1.说说下面各题的计算顺序并完成计算:24(7-2)6 78+(144-84)52.列式计算:(1)43与76的和乘以17与14的差,积是多少?(2)125除以84减79的差,商是多少?【课堂小结】现在大家对含

19、有括号的算式的计算方法都理解了吧?注意牢记四则运算的规律,特别是含有括号的运算方法。小结: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11页练习二的第1、2、3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96(12+4)2=96162=62=12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96(12+4)2=96162=9632=3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第5课时 租船中的数学问题【教学内容】 教材第10页例5。【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

20、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3.灵活运用数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重点难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情景导入】出示教材情景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有些什么内容?【新课讲授】师: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老师带学生到湖中小岛去玩,一共有30人,湖边有两种船,一种可以坐4 人,一种可以坐6人的大船,坐4 人的船每条租价20元,坐6人的船每条租价是35元。师:结

21、合刚才这位同学从这幅图找到的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生:结合生活实际,怎样租船比较划算?让学生自己讨论,看有哪些租船方案生1:全租小船。3047(只)2(人)7+18(条) 208160(元)生2:可以全租大船.3065(条) 355175(元)师:还有其它的更好的租船方案吗?从第一个同学租船方案中,有一条小船只坐了2人,能否把这2人换到一只大船上,再少租一只小船,一起坐到大船上,这样是不是更省钱了。生3:8-26(条),206120(元),120+35155(元),这样租比上面两种租法都要划算一些。【课堂作业】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4题。【课堂小结】教师小结:我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22、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列出几种不同方案,选取最合理的方案,同时也必须考虑安全因素,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后作业】1.教材第12页第 5、 6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4课时 租船中的数学问题方案1:全租小船:304=7(只)2(人)7+1=8(条)208=160(元)方案2:可以全租大船:306=5(条) 355=175(元)方案3:租6条小船:206=120(元)租1条大船:120+35=155(元)单元教学反思:四则运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23、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但从学生的作业及单元检测情况来看,还是有部分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不过关,主要体现在:顺序出错;抄题时抄错;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 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我要求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做到“一看(认真看题)、二画(运算顺序)、三算(认真计算)、四查(检查计算结果)”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效率,同时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另外,坚持每天对学生进行35题强化训练,力争全面提高学生计算能力。2 观察物体

24、(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单元重点难点】通过观察,让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教学指导】【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 观察物体(二)(1)【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例1。【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活动,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四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图形所能看到的不同形状。2.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学生的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通过观察,

25、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4.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展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重点难点】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四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图形所能看到的不同形状。【情景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新课讲授】板书课题:观察物体(二)1.观察一个正方体。师:(出示一个正方体,如图,并摆放到合适的位置。) 同学们,这是一个正方体,我把它摆到这个位置上。请每个小组也拿出一个正方体,像老师这样摆到你们桌子的正中央。开始吧!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正方体,从你现在的方向看过去,你看到了什么?2.观察二个正方体。师:(添加一个正方体,如图,拼成一

26、个长方体)请各小组像老师这样添上一个正方体。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你们都还是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吗?师:我们已经在桌子上放了两个正方体,为什么左、右两边的同学还是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呢?3.观察三个正方体师:(再添加一个正方体,如下图)请同学们再加上一个正方体,继续观察,现在,从正面观察的同学,你们看到了什么?板书:师:从正面观察到的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呢?请同学们都一起到正面来看看!师:那从上面观察会看到什么呢?现在,也请大家一起从上面观察观察。板书:师:请同学们再一起来观察左面,还是看到三个正方形吗?板书:4.观察4个正方体。师:同学们真棒!不仅已经学会了观察一个正方

27、体,而且还学会了观察由一组正方体组成的物体,并且还能正确认识遮挡现象,你们真的了不起!师:如果我像这样再加一个正方体(如下图),这就成了一个由两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了。同学们想象一下,从正面、上面和左面观察这个物体,你可能会看到怎样的形状呢?师: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师:现在,请各小组像老师这样,再添加一个正方体。师:摆好了吗?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是否与你刚才的想象相同呢?(1)从正面观察师:好,同学们,从正面观察,你们看到怎样的形状?师:(把摄像机摆到正面,将这个物体的正面投影到大屏幕)虽然这是由两组正方体拼成的,可是由于遮挡的缘故,从正面观察我们仍然只看到了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板书:(2

28、)从上面观察师:现在我想问问,从上面观察,你们看到的仍然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吗?师:哦,“多了一个正方形”!好,老师这里就有一个正方形,谁能把它摆在黑板上合适的地方,拼出你从上面观察到的形状?师:(用摄像机拍摄这个物体的正上方,投影到大屏幕)从上面观察,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是由两组正方体组成的,这一组有三个正方体,另一组有一个正方体,所以从上往下观察,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四个正方形。板书:(3)从两侧观察从左侧观察师:现在,我们再从左侧来观察,你们看到的仍然只是这样的一个正方形吗?师:“不是”?那谁来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形状?师:哦,你们看到了“两个正方形”!谁能上来摆一摆吗?板书:师:(把摄

29、像机摆到左侧)从左面看,我们清楚地看到这是由两组正方体组成的。我们已经知道前面一组是由三个正方体组成的,为什么从左面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呢?从右面观察师:现在,请大家都到右侧观察观察,看看你们又看到了什么?能不能把你们看到的画到纸上。开始吧!师:画好了吗?谁愿意把你的作业拿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师:(把摄像机摆到右侧)从右侧观察,我们仍然看到有两组正方体,我们看到的每一组都是一个正方形,它们组成了这样的形状。板书:【课堂作业】教材第13页“做一做”。【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会得到不同的平面图形的形状,但有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可能是相

30、同的。【课后作业】1.教材第15页练习四1、2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2课时 观察物体(二)(2)【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例2。【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活动,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由四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竖方向)看到的不同形状。2.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学生的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4.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展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重点难点】 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四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图形所能看到的不同形状。【情景导入】拿出4个小正方体,摆一摆,然后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下,看到哪些不同的形状?【新课讲授】教师摆教材第

31、14页例2图,让学生摆出这四个小正方体竖方向立体图。1.从上面观察师:同学们,上面三个小正方体摆成立体图,从上面看到怎样的形状?观察上图,从上面看都是:2.从左(右面)看师:再换一个角度,从左或右面来看,看到什么形状?从左(右)面看:3.从正面观察师:好,同学们,从正面观察,你们看到怎样的形状?从正面看: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画出看到的平面图形。【课堂作业】第14页“做一做”。【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结: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课后作业】1.教材第16页练习四5、6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单元教学反思:本单元

32、以层层推进的方式引入内容,先重在让学生观察,能在平面上画出看到的平面图形,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接着引导学生在想象、判断的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在空间位置中的关系与变化;尝试引导学生用分析推理的思路表述自己的想法,充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开阔性、灵活性和概括性,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培养空间理解意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3 运算定律【单元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3、【单元重点难点】理解和认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课时安排】9课时: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2.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说理、推理能力。3.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情景导入】谈话导入: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都称作运算。上面这几组都属于哪种运算?(加法运算)在加法算式30+20=50中,30、20和50分别叫什么?【新课讲授】阳春

34、三月,春暖花开,正是外出旅行的好时节,李叔叔准备骑车开始一个星期的旅行。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出示课件)根据所给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应该怎样列式解答?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解答一下吧?(生在本子上解答)谁起来说一下你是怎么解答的?(40+56)还有其他方法吗?(56+40)那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义?(第一个是上午和下午的路程和是多少?第二个是下午和上午的路程和是多少?得数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呢?(等号)观察每组算式等号两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这只是我们的猜

35、想,还需要我们来验证,先请同桌之间相互举例。哪些同学能写出像上面一样的算式来呢?(例如:8+6=6+8等等)。这个式子也是等式吗?数不变位置发生变化不影响计算结果。观察这几个算式,把你观察到的可以用文字来描述一下吗?(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我们给这条规律起了个名字叫加法交换律,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数,交换律还成立吗?(成立)请你与同桌交流一下,用自己喜欢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通常我们数学上可以用字母表示数。今天我们就选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a表示第一个加数,b表示第二个加数。用字母就可以表示成:a+b=b+a用文字表示和用字母表示你们觉得哪种更一目了然

36、,更简洁?(用字母更简洁)。等式左边的a和b就是等式右边的b和a,也就是数没有发生变化。刚才我们的猜想验证了加法交换律,现在用这个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阶段练习:返回课前复习,让学生观察左右两排得数,并把相同得数的用线连起来。30+20=50 28+72=10038+50=88 20+30=5072+28=100 50+38=88学了这么多的知识,每个同学都信心十足。敢不敢接受挑战?【课堂作业】1.应用加法交换律在下面中填上适当的数。 29+17=+29 128+=15+ +=323+186 54+x=+2.填空。(1)一个数加0,还得( )。(2)两个加数( )位置,( )不变,这叫做加法(

37、)。3.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符合的画“”。(1)276+124=180+220( )(2)a+20=400+a( )(3)550+240=240+550( )(4)a+c=c+a( )4.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38+456= 验算:307+348= 验算:123+2847= 验算:【课堂小结】(1)这节课上,同学们个个表现都很棒,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学习热情不断高涨,数学家们总结的规律,我们也能发现,同学们真棒。想一想我们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呢?(2)看来这节课同学们对加法计算的规律了解了不少,在加法的计算过程中还有很多的规律,比如说25+32+75怎样

38、计算更简便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来迎接下一节课吧!【课后作业】1.教材第19页练习五第2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加法交换律40+5696 56+409640+5656+40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a+b=b+a第2课时 加法结合律【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例2。【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2.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重点难点】经历运算定律的探索过程,发现规律、概括规律。【情景导入】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一种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那么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学生回答后,师强调:加法交换律中只是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但这两个加

39、数不变。师:加法交换律用字母a、b怎么表示出来?指名回答。师:加法除了交换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新课讲授】师:这里有三组算式,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12+13)+1412+(13+14)(30+28)+60 30+(28+60)(320+150)+230320+(150+230)师:观察这三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针对以下问题小组讨论: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但它们的结果怎样?从以上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进行讨论,相互说出自己的发现。师:通过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师: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加

40、法结合律。师板书出课题。课件出示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全体齐读。师:用语言来叙述加法结合律很不方便,能不能用简单的方法表示出加法的结合律呢?师: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怎样表示出来呢?师:等号左边表示什么意思?右边呢?师:怎么应用加法结合律呢?下面我们来看这道题。课件出示练习: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2568)32 25()130(704)(130)64+37+163 64+()指名学生回答。师:这三个等式都是根据哪个运算定律填写的?师:运用加法结合律可以观察到第1、3小题,后两个数相加凑成了什么数?第2题前两个数相加凑成什么数?(整百数)在计算时怎么样?

41、(较简便)师:所以我们应用加法结合律有时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出示例2:师:指名学生说出图中信息,再说说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列出算式,88+10496师: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同桌相互说说是怎么做的?订正时让板演的学生说出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8810496192+96288出示:32548075师: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同桌相互说说是怎么做的?订正时让板演的学生说出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都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881049688(10496)指出应用加法结合律。8

42、8+200=288师:上边两道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生:第一道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而第二道应用了加法结合律。师:第一道没有调换加数的位置,先把前两个数相加不可以使计算简便。而第二道题要先加后边的两个数,再加前边的数才能使计算简便。师:加法结合律不止限于三个数相加,可以把它们推广到四个和四个以上的数相加。【课堂作业】1.你来当小判官:(1) 85+150=150+85( )(2)269与141相加可以凑成整百数。( )(3)(26+8)+32+7=26+(8+32)+7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 (4) 27+46+73=46+(27+73)只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 )2.学生先思考

43、,然后指名回答,并说出错的原因。下面各题计算中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283+152+48=283+(152+48)=283+200=483 (2)154+87+246+13=154+246+87+13=(154+246)+(87+13)=400+100=500师:哪一步应用了运算定律?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生:第一题应用了加法结合律,第二题先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又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结: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a+b)+c=a+(b+c)。【课后作业】1.教材第19页练习五第1、3、4、5

44、题。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练习。加法结合律(2568)32 25(68+32)130(704)(13070)464+37+163=64+(37+163)(a+b)+c=a+(b+c)第3课时 简便计算【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例3。【教学目标】1.了解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运算简便。2.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1.理解并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2.能正确迅速找出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数的两个加数。【情景导入】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新课讲授】出示例3。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