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2018高考复习动能定理专题测试(附答案).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632340 上传时间:2018-12-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2018高考复习动能定理专题测试(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物理2018高考复习动能定理专题测试(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物理2018高考复习动能定理专题测试(附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物理2018高考复习动能定理专题测试(附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物理2018高考复习动能定理专题测试(附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2018高考复习动能定理专题测试(附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2018高考复习动能定理专题测试(附答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物理2018高考复习动能定理专题测试(附答案)动能(以及和它相对应的各种功)都是标量,即只有大小而不存在方向。以下是查字典物理网整理的物理2016高考复习动能定理专题测试,请考生及时练习。1.在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探究物体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下列物理量需要用工具直接测量的有()A.重锤的质量B.重力加速度C.重锤下落的高度D.与重锤下落高度对应的重锤的瞬时速度2.在做探究物体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发现重力做的功总是大于重锤增加的动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选用的重锤质量过大B.选用的重锤质量过小C.空气对重锤的阻力和打点计时器对纸带的阻力D.实验时操作不精细,实验数据测量不

2、准确二、非选择题3.在探究物体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已安装完毕,请完成如下实验操作:(1)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_,纸带下端固定在重锤上,上端用手提住,纸带不与限位孔接触.(2)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使它工作,让纸带从_状态开始释放,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3)更换纸带重复进行四次实验,从打出的几条纸带中挑选第1、2点距离接近_mm、并且点迹清晰的纸带进行下面的测量.(4)取纸带上的第1个点记为O,在第1个点后距离较远处任意选取一点P,记P点为n,用刻度尺测出_的距离h.(5)打点计时器工作电源频率为50 Hz,则打点间隔时间为_s.根据公式_计算出P点的速度v.(6)由

3、上面的h和v分别计算_和_,看两者_.(7)在其他纸带上再另选几个点,重复步骤(4)、(5)、(6).4.在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物体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如果纸带上前面几点比较密集,不够清晰,可舍去前面的比较密集的点,在后面取一段打点较为清晰的纸带,同样可以验证,如图1所示,取O点为起始点,各点间的间距已量出并标在纸带上,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重物的质量为m kg.图1(1)打A点时,重物下落速度为vA=_,重物动能EkA_.(2)打F点时,重物下落速度为vF=_,重物动能EkF=_(3)打点计时器自打下A点开始到打出F点,重物重力做的功为_,动能的增加量为_.(4)根据纸带提供

4、的数据,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重物从打点计时器打出A点到打出F点的过程中,得到的结论是_.5.质量为1 kg的重物自由下落,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记录下运动过程,打点计时器所接电源为6 V、50 Hz的交流电源,如图2所示,纸带上O点为重物自由下落时打点的起点,选取的计数点A、B、C、D、E、F、G依次间隔一个点(图中未画出),各计数点与O点的距离依次为31.4、70.6、125.4、195.9、282.1、383.8、501.2,单位为mm,重力加速度为9.8 m/s2,则图2图3(1)求出B、C、D、E、F各点速度并填入下表.计数点 B C D E F 速度(ms-1) (2)求出物体下落时

5、从O点到图中各点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计数点 B C D E F 功(J) (3)适当选择坐标轴,在图3中作出重力做的功与速度的相关量之间的关系图.图中纵坐标表示_,横坐标表示_,由图可得重力所做的功与_成_关系.参考答案1.C 2.C3.(1)限位孔并在复写纸下面经过(2)静止 (3)2 (4)O点到P点(5)0.02(6)重锤重力做的功WG=mgh 重锤动能增加量Ek=mv2 是否近似相等解析 为了在纸带上留下清晰的点,(1)中应填限位孔并在复写纸下面经过在数据处理中需测量物体的下落高度,所以必须保证物体(纸带)从静止状态开始释放;开始下落的前两个点间距离应满足h=gT2=10 m/s2(0

6、.02 s)2=2 mm.所以(3)中应填2在计算下落过程中外力做功时需找到下落高度,即应测出O点到P点的距离h;由于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Hz,则打点间隔为 s即0.02 s,测P点速度时,应根据匀变速运动中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即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求得;在验证时应计算出外力的功即重力做功mgh和下落对应高度获得的动能mv2,然后看二者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否相等.4.(1)1.30 m/s 0.85m J(2)2.28 m/s 2.60m J(3)1.75m J 1.75m J(4)见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实验数据的处理问题.重物在各点的速度可由前后相邻的两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计算,再由Ek=

7、mv2计算出其动能;测出相对应的物体下落的高度h,便可求出重力的功,然后比较,便可得出本实验的结论.(1)vA= m/s=1.30 m/sEkA=mv=m1.32 J=0.85 m J.(2)vF= m/s=2.28 m/sEkF=mv=m2.282 J=2.60m J.(3)WG=mghAF=m9.8(2.79+3.19+3.58+3.97+4.37)10-2J1.75m J.Ek=EkF-EkA=2.60 m J-0.85m J=1.75m J(4)因为在实验误差范围内WG=Ek,即重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5.(1)1.18 1.57 1.96 2.35 2.74(2)0.69 1.23 1.92 2.76 3.76(3)如下图所示重力做的功WG 速度的平方v2 速度的平方v2 正比解析 (1)各点速度由公式v=,求出vB= m/s1.18 m/s同理vC1.57 m/s,vD1.96 m/s,vE2.35 m/s,vF2.74 m/s(2)重力做的功由W=mgx求出WB=mg=19.870.610-3 J0.69 J同理WC1.23 J,WD1.92 J,WE2.76 J,WF3.76 J物理2016高考复习动能定理专题测试及解析的全部内容就分享到这里,希望考生成绩可以时时有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