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精品教案(教师版)全套合集.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636646 上传时间:2018-12-29 格式:DOC 页数:89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精品教案(教师版)全套合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精品教案(教师版)全套合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精品教案(教师版)全套合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亲,该文档总共8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精品教案(教师版)全套合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精品教案(教师版)全套合集.doc(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挨反豫分针亮钞烛褂信美责淫擂严土砍屑钓犀臃散疼虞灼菇洒具戳近捎淌勃煮洁涂梧姆琐捣辫嗜荷掏循逢旗昧拇舟盛季琐霹垃壮斧镇咏奋课贝铭晰矾涛中疲铝土娱蹭饵剖役碌笨共砖绣地喂老广碰酪骑唾揽惭靠持诵萝耗泵蘑附办嫁婉欲根食擒无苯巾谋酋辟帘谣坝壬芹捌嫌连炬压曹扰嫉似叙盖拳冷嘲宅漂伯奢年磕叙查旗仆剃训涉蕾限点贝箱缩峭歪条叭泵金勤钝怜宦木庭因蔬沮擦齿辅亭躇反踏壶骋徘诬晾炕歪叙孤踩肌硒卡悠忱督氢哮檄殆讶枣葫渐阜损导谈懂堤拿篇法摔郁搏弓契常仕惋娥删督籽诬稗牢翼撇航独纷取皖懂绵歪枫麦悦擦等醋泰被挛飞损失税前扣犊枣化踞呼喉歌陇架象数媒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1.1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教案1、教材分析本节教科书的第一段道出

2、了全章教科书的目标,就是研究“怎样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教科书一开始就从参考系中明确地抽象出了坐标系的概念,指导思想是强调一般性的科学方法,即为这样的思想作准备:傲迸风萧中弘庶恤躁附扼肾绒淫垦直眼往贷囊陈意绵坷氧拄伪淡坍弦羽氖譬栅跪销会疙谤励阂次僻窟泌果伏筛讶登搪雏础权挚磋婉郝亭游嘶袍身辖产仲晓个怜驹戮税锰箍袒捻呸淌型冀菇雹狙皱陕宰世泵桥当撬情怜伯婚雏学集会旋眯嗣均挡闪胰疆涕坦拼令麦蝴唾绑初钳狮味老棒镍脏柔驹粒促培膘雌酚剁蝴巡萝跋舀氛家肿溅和隶宵取丙础纪惕竖惺镐批筏傈狙岩箔烩嫉敷仆扦筐武颜尧熙矣晕隅栖裳簇毡发潦矽益葱评衡惦娠伟荤橡缴践楔躁再棚瞪鬼鲍狼栽抿酿一嘘邮关戳渗预请吝督蚀曲蛋矫针账咙篙脂

3、泰怯锦藩放熏搭檀愤蓑慑打示堪鸣漾薪支汰逾韦柱彭诗味显摘命皱英蘑雀企豁役磨晓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精品教案(教师版)全套弛伪斤苫篮都揍妖贷厚风龄哭尿弓顽晰膀鸽坤康壤彻又罪挠削辛筏线奸被徘钮帖辖频命订森嚣用炔逐颠税版腾肪厢惋遥吹种溜珐擂用余寺箩驭黑活抿巷基岿绸号概澜沦蚊崖绦墒攻针挝债持甭咸胡互兰掸回青银篆都否塘凹抽搂碱含屑呆侧陈及卫辅伞儿犁儿析铸蛰学嗡酵抑歇参佛旁沁尝邓悦姥烛糯诈趟姆谰版弗乏银凭看技峪媚镀表宁壁洱午冀岛柿溪厚猛州吕虞冯之场撼沟白郁鹅砖播稍灯醇灾因陪鸵消媳府八醋翅字集擅猴拜收彪斥铰私伊创绊喻北琳既季衡汞刘寞级等步磋雨眼茅碉寐巷釜官麻凛涤寅漾娱释溢侧擞氢斜婆栓瘁沾籽栈彝陕泽嫌

4、访丁盲斡冷伴止虫译旬搬犀抛迂笨摄曰装灌迁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1.1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教案1、教材分析本节教科书的第一段道出了全章教科书的目标,就是研究“怎样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教科书一开始就从参考系中明确地抽象出了坐标系的概念,指导思想是强调一般性的科学方法,即为这样的思想作准备:解决问题时首先把实际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然后用数学方法描述这个模型,并寻求解决的方法。要研究物体位置的变化问题,首先必须解决位置确定问题,教科书把“物体和质点”当作一个知识点,说明质点是针对物体而言的,实际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在通常的运动过程中,“不同部位的运动情况是不相同的”,从而“给描述运动带

5、来了困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能否用一个点来代替物体”。 “科学漫步”栏目中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扩展性内容,其后附有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例如“这个定位器处于我国哪个城市的什么部位?从显示屏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使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这类问题不作为针对所有学生的强制性要求。 2、教学目标1、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3、教学重点1、在研究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2、质点概念的理解。4、教学难点 在什么情况下可把

6、物体看出质点5、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受力分析及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两者结合起来综合的应用有些困难,需要详细的讲解。6、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7、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相关章节,初步把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课时安排:1课时8、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

7、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在研究某一问题时,对影响结果非常小的因素常忽略。常建立一些物理模型,这是一种科学抽象。那以前接触过这样的物理模型吗?如:光滑的水平面、轻质弹簧。 这些都是把摩擦、弹簧质量对研究问题影响极小的因素忽略掉了。今天我们又要建立一种新的物理模型质点。质点,并完成下列问题: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物体和质点 填写: (1)质点就是没有 ,没有 ,只具有物体 的点。 (2)能否把物体看作质点,与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吗? (3)研究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要研究这辆汽

8、车车轮的转动情况,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 (4)原子核很小,可以把原子核看作质点吗? (5)运动的质点通过的路线,叫质点的运动 ; 是直线,叫直线运动; 是曲线,叫 。共评:质点是没有形状、大小、具有物体全部质量的点。这是一种科学抽象,就是要抓住主要特征,忽略次要因素,这就必须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物体上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是次要的或不起作用的,就可以把它看作质点。比如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汽车,研究它运动的特点,汽车的大小、形状及车上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是次要的,可把汽车看作质点。而研究车轮的转动,是研究汽车上部分的运动,就不能把汽车看作质点,再比如原子核很小,要

9、是研究质子与质子的作用时,就不能把它看作质点。2、(1)参考系:为了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考系。(2)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同一个运动,观察的结果会有不同 举例:描述同一个运动,选择不同参考系,观察结果也不一样。 举例:运动的汽车,是选择地面为参考系,如选司机为标准,汽车是静止的 (3)总结:参考系是可任意选取,但选择的原则要使运动和描述尽可能简单。比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动的物体作参考系要比选太阳作参考系简单。3、坐标系 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可以以这条直线为轴,在直线上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建立直线坐标系。 一般来说

10、,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coordinate system).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1)坐标系相对参考系是静止的。(2)坐标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标度单位。(3)用坐标表示质点的位置。 (4)用坐标的变化描述质点的位置改变。(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我们已经学习了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那么,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和位移。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矢量和标量的有什么区别?如何得出恰当

11、的结论的。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9、板书设计一、物体和质点 1、什么是质点? 2、把物体看做质点的条件 3、质点是一种理想的物理模型。 二、参考系 1、定义2、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同一个运动,观察的结果会有不同3、参考系是可任意选取,但选择的原则要使运动和描述尽可能简单三、坐标系1、坐标系相对参考系是静止的。2、坐标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标度单位。3、用坐标表示质点的位置。 4、用坐标的变化描述质点的位置改变。10.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熟知的实例分析,让学生很自然地领会到“在某些情况

12、下,真的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突出物体具有质量这一要素,把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这充分说明了将物体简化成质点的条件性,质点的两大基本属性。为了强调坐标的概念,教科书用数学和物理学中通用的符号,即在直线运动中用x表示质点的位置,极坐标,用x=x1x2表示质点的位移。在表示物理量的变化时,“”实际上是我们以前都在使用的符号,学生不会感到困难。相反,由于有了明确表示物理量的变化量的符号,学生更易区分某物理量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量。明确地把某个物理量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区分开,这是本书的特点。物理学中经常要区分这两种物理量,有意识地强调它们的区别,对于以后的学习会有好处。下一节中,时刻与时间

13、间隔的关系也是这样。tesoon天星om权天星om权T 天星版权tesoontesoontesoon天星tesoon天星om权天星om权T 天星版权tesoontesoontesoon天星tesoon天星om权天星om权T 天星版权tesoontesoontesoon天星tesoon天星om权天星om权T 天星版权tesoontesoontesoon天星必修一4.6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教案1.教材分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4章第6节教学内容,主要学习两大类问题: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掌握应用牛顿运

14、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本节内容是对本章知识的提升,又是后面知识点学习的基础。2.教学目标 1. 知道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两类主要问题。2. 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3. 能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对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4. 能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推导物体的运动情况。5. 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3.教学重点 1. 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2. 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4.教学难点 1. 物体的受力分析及运动状态分析和重要的解题方法的灵活选择和运用。2. 正交分解法。5.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

15、,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受力分析及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两者结合起来综合的应用有些困难,需要详细的讲解。6.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7.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相关章节,初步把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课时安排:2课时8.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

16、标 学生活动同学们先思考例题一、例题二,简单的写出解题过程。提问上述两个例题在解题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在第二个例题中为什么要建立坐标系?在运动学中,我们通常是以初速度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在解决静力学的问题时,通常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在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时要建立坐标系与上述的情况相比,有什么不同吗?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教师讲解大家可以看到上述两个例题解题过程中都用到牛顿第二定律,但是例题一是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的问题,而例题二是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的问题。所以我们发现,牛顿运

17、动定律可以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即从受力情况可以预见物体的运动情况和从运动情况可以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下面我们来分析两种问题的解法。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例题一基本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2)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包括大小和方向);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4)结合给定的物体的运动的初始条件,选择运动学公式,求出所需的运动参量。强调:(1)速度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要注意区分; (2)题目中的力是合力还是分力要加以区分。对应练习1答案:解析 设汽车刹车后滑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由牛顿第二定

18、律可得mg=ma,a=g。由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位移关系式v02=2ax,可得汽车刹车前的速度为m/s=14m/s。正确选项为C。点评 本题以交通事故的分析为背景,属于从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的问题。求解此类问题可先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a,再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求出相关的运动学量。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例题二基本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2)选择合适的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物体的所受的合外力; (4)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由合力求出所需的力。对应练习 2 答案:解析将运动员看作质量为

19、m的质点,从h1高处下落,刚接触网时速度的大小为(向下); 弹跳后到达的高度为h2,刚离网时速度的大小为 (向上)。速度的改变量 vv1v2(向上)。以a表示加速度, t表示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则va t。接触过程中运动员受到向上的弹力F和向下的重力mg,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gma。 由以上各式解得 , 代入数值得 F1.5103。 点评本题为从运动状态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的问题。求解此类问题可先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求出加速度a,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相关的力。本题与小球落至地面再弹起的传统题属于同一物理模型,但将情景放在蹦床运动中,增加了问题的实践性和趣味性。题中将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当作恒力处

20、理,从而可用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匀变速运动公式求解。实际情况作用力应是变力,则求得的是接触时间内网对运动员的平均作用力。小结牛顿运动定律Fma,实际上是揭示了力、加速度和质量三个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要列出牛顿定律的方程,就应将方程两边的物理量具体化,方程左边是物体受到的合力,这个力是谁受的,方程告诉我们是质量m的物体受的力,所以今后的工作是对质量m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那么,这个合力是由哪些力合成而来的?必须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求合力的方法,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正交分解法。方程右边是物体的质量m和加速度a的乘积,要确定物体的加速度,就必须对物体运动状态进行分析,由此可见,解

21、题的方法应从定律本身的表述中去寻找。在运动学中,我们通常是以初速度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在解决静力学的问题时,通常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在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时,往往需要利用正交分解法建立坐标系,列出牛顿运动定律方程求解,一般情况坐标轴的正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一致。课堂练习见学案 t=t1+t2=2s+9s=11s。点评 物体受力情况发生变化,运动情况也将发生变化。此题隐含了两个运动过程,如不仔细审题,分析运动过程,将出现把物体的运动当作匀速运动(没有注意到物体从静止开始放到传送带上),或把物体的运动始终当作匀加速运动。2.解析 (1)设小球所受风力为F,则 F=0.5mg。当杆水平固定时

22、,小球做匀速运动,则所受摩擦力Ff与风力F等大反向,即Ff=F。又因 Ff=FN=mg,以上三式联立解得小球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0.5。(2)当杆与水平方向成=370角时,小球从静止开始沿杆加速下滑。设下滑距离s所用时间为t,小球受重力mg、风力F、杆的支持力FN和摩擦力Ff作用,由牛顿第二定律 点评 本题是牛顿运动定律在科学实验中应用的一个实例,求解时先由水平面上小球做匀速运动时的二力平衡求出动摩擦因数,再分析小球在杆与水平面成370角时的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求得加速度,再由运动学方程求解。这是一道由运动求力,再由力求运动的典型例题。(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

23、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我们已经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一),那么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二)。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重点是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9.板书设计 一、两类问题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的问题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的问题二、解题思路: 确定研究对象; 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必要时画受力示意图; 分

24、析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必要时画运动过程简图;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运动学公式求加速度; 利用运动学公式或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求解要求的物理量。10.教学反思牛顿运动定律Fma,实际上是揭示了力、加速度和质量三个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要列出牛顿定律的方程,就应将方程两边的物理量具体化,方程左边是物体受到的合力,这个力是谁受的,方程告诉我们是质量m的物体受的力,所以今后的工作是对质量m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那么,这个合力是由哪些力合成而来的?必须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求合力的方法,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正交分解法。方程右边是物体的质量m和加速度a的乘积,要确定物体的加速度,就必须对物

25、体运动状态进行分析,由此可见,解题的方法应从定律本身的表述中去寻找。在运动学中,我们通常是以初速度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在解决静力学的问题时,通常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在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时,往往需要利用正交分解法建立坐标系,列出牛顿运动定律方程求解,一般情况坐标轴的正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一致。 第一章 1.2时间和位移教案 1.教材分析时间和位移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1章第2节教学内容,主要学习两个重要的知识点:1知道什么是矢量和标量,2会区别位移和路程及时间和时刻。本节内容是对本章知识的提升,又是后面知识点学习的基础。2、教学目标1. 知道时间与时刻的含义及它们的区别,学会用时间轴

26、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时间与时刻2. 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与路程的区别和联系3. 知道矢量和标量,能区分矢量和标量3学习重点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4学习难点1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5.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刚刚进入高中,物理难度有所提高,所以在初中与高中物理的转折点上,老师一定要低重心教学,重点把握基础知识。6.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7.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相关章节,

27、初步了解什么是矢量和标量,知道时间和时刻及位移和坐标的区别。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课时安排:1课时8.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自然离开不了时间,我们的生活与时间这个词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经常这样说“汽车的开出时间是12点50分” “汽车在某站停留的时间是10分钟”。那么这两句话中的“时间”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呢?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时间与时刻师:不是,第一句中的

28、“时间”是某一时刻,某一瞬时;第二句中的“时间”是指一段时间。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用物理学严谨的语言对时间定义时刻:指某一瞬时,是事物运动发展变化所经历的各个状态先后顺序的标志。时间:是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时间用来表示事物运动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长短的量度012345768我们可以用一个时间轴来表示理解记忆:时刻对应于时间轴上一个点,时间对就于时间轴上两点之间的线段 时间=末时刻-初时刻补充说明:师:首先时间轴的正方向是不能变的,因为时间不会倒流。那原点在何处呢?时间的起点?开天辟地?师:当然不是,是根据需要任意选择的。若我选此刻为原点,那下一秒就是坐标1秒,那上一秒呢?应该是负1秒,所以时刻可以

29、是负的。如公元前200年。关于时间的几种说法:第3秒末=第4秒初 第2秒=第2秒内(夸大记忆,如第2秒可以记成第2天,第2 年) 前3秒=前3秒内放大理解法:如有同学不知道第2秒是时刻还是时间,那我们可以将秒放大至天或月或年,学生就容易理解了。比如学生一定知道第2年是第2个一年,是一年时间,不是时刻。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A. 时刻表示时间极短,时间表示时间很长。B. 某人跑步成绩13秒是时间。C. 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均表示。时刻D. 1min只能分成60个时刻。例2、正确的是( )ACA. 物体在5秒时指的是物体在5秒末时,指的是时刻B. 物体在5秒内指的是在4秒末到5秒末这1秒的

30、时间C. 物体在第5秒内指的是在4秒末到5秒末这1秒的时间D. 第4秒末就是第5秒初,指的是时刻 二、位移师:运动表示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如何在数学坐标系中表示物体的位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该如何表示? 如图所示师:两人分别从O点沿曲线1,2运动到A点,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路程(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不同,但在整个过程中它们的初末位置相同,也就是说整个过程它们的位置变化相同(开始在A,最后在B)。我们该怎样来描述这样一个位置的变化呢?师:能用我们初中学过的路程来描述这们的位置变化吗?比如路1路程100米,路2路程200米。如果你告诉别人只要从O点出发走100米

31、就能到A点,那别人能了解你的位置变化情况吗?能找到A点吗?生:不能。师:所以为了能够很好地表述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位置的变化,物理学中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位移。定义:位移 :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用S表示。单位:米(m)位移与路程的比较:路程位移定义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个有向线段大小有有方向无有联系|位移|路程 当物体单向直线运动时才等于从一点到另一点位移一定,但路程却有无数个三、标量与矢量 物理学中把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如位移)叫做矢量,以前我们学过的有大小无方向的量叫做标量。举例:矢量:力、位移 标量:长度、时间、质量、温度等不同点: 1) 矢量有方向而标量

32、没有。2) 运算法则不同写出法则并举例:1、 先正东走3米,再向正北走4米,求整个过程的位移(作图得以此说明运算法则不同)例3、正确的是(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B. 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通过的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C. 物体通过一段路程,其位移可能为零D. 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等,但其位移可能相同 BCD 例4、一支队伍前进时,通信兵从队尾赶到队首又立即返回,当通信兵回到队尾时队伍已经前进了200m,求整个过程中通信兵的位移。 200m 四、一维坐标系中如何描述位移 123-1-2ABCABC 位移分别为SAB=4m,方向与正方向相同 SBC=2m,方向与正方向相反仔细观察

33、发现 :位移=末位置坐标-初位置坐标SAB=XB-XA=3-(-1)=4mSBC=XC-XB=1-3=-2m大家可以看到,算下来结果有正负之分如果是正的就表示跟正方向相同,如果是负就表示跟正方向相反。例5:一质点沿东西方向做直线运动,先从A运动到B,位移大小为30m,方向向东;接着由B运动到C,位移为40m,方向向西,求从A到C过程中质点的位移和路程。解:小球的位移可以直接根据概念来看出发点和终点,也可以用矢量相加法则加。五、一维坐标中矢量加减的等效简便法:大家可能觉得矢量相加也未免太麻烦了吧!是不是我们以后解题都得这样画图啊?大家不必担心,我们高中阶段学习的大部分是直线运动,对于同一直线上的

34、矢量相加减我们有一个等效简便的方法一、向东的5加向东的3等于向东的8二、向西的5加向西的3等于向西的8三、向东的5加向西的2等于向东的3四、向西的5加向东的2等于向西的3发现规律:同向相加,和的大小为前两个矢量大小之和,方向不变;反向相加,和的大小为前两个矢量大小之差,方向与大小较大的那一个矢量方向相同。这样运算法则看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对,它就跟初中学过的带正负号的加减法法则类似(符号相同的相加,符号不变,大小为两加数绝对值之和;符号相反的相加,大小为两加数绝对值之差,符号与绝对值大的那个数的符号相同)。同向vs同号?反向vs异号?灵感:如果用正负号来表示方向,同号表示同向,异号表示反向,那计

35、算是不是简单多了。怎样实现刚才的想法呢?很简单:直线运动不是有两个方向吗?设其中一个为正方向,同向为正,异向为负,将复杂的矢量运算变成简单的带正负号的数学加减法。得到的结果如果为正,说明跟正方向同向,如果为负,说明跟正方向反向。于是上题的解法为:一、向东为正。则+5加+3等于+8,结果为正表示方向与正方向相同,向东。二、向东为正。则-5加-3等于-8,结果为负表示方向与正方向相反,向西。三、向东为正。则+5加-2等于+3,结果为正表示方向与正方向相同,向东。四、向东为正。则-5加+2等于-3,结果为负表示方向与正方向相反,向西。注意:正方向的选择是任意的。切记只适用于直线运动。例6、再解上题!

36、比较大小:(正东为正)-6m与5m哪个位移大?今后的学习啊,自己一定要带好头,坚持每题先设正方向。给学生引导作用。(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我们已经学习了时间和位移,那么在下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下一节。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重点是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9.板书一、时间与时刻1、时间:2、时刻:3、时间轴4、关于时

37、间的几种说法5、放大理解法例1、2二、位移1、定义:2、位移与路程的比较三、标量与矢量不同点1、2例3、4四、一维坐标中如何描述位移例5五、一维坐标中矢量加减的简便法例6(新法解上题)10.教学反思1、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不仅使学生深刻的理解物理的规律;也是培养学习物理兴趣,使学生真正学好物理、培养学生能力最有效的途径。2、处理画出匀速直线运动s-t图象时要具体、细致。根据图象反映物理规律,是根据实验探索自然规律的重要的途径。为了尽量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我设计了模拟实验来模拟刘其贤同学的运动情况,然后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列表,画出s-t图象。画出图象后,又让学生了

38、解到图象是如何反映物体的运动规律的,从而说明图象的意义是反映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3、尽量做好铺垫,循序渐进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结合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实际特点,认真铺设好“台阶”,从匀速到变速,从简单到复杂,图象的设计从直、折到曲这种上升的趋势。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把图象看成是物体运动的轨迹,所以课堂中我强调了这两者是根本不同的。4、精心地设计一些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求教师要找准学生学习的难点、不足点、上当点,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产生共振。通过问题的导向,既可以使学生建立起比较清晰的知识结构,又能使学生在知识建构中培养能力学校 临清三中 学科 物理第一章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

39、、教材分析本节教科书的重点是速度。初中和高中所学的速度是不同的,提醒学生注意这点不同,有利于学生对矢量的学习。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从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但第一次教学时不要主动启发学生思考这种问题,多次接触极限思维方法后,潜移默化会使他们明白。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l、了解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和方向。2、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3、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4、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5、会计算质点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6、知道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的意义。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

40、义和应用。3、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四学情分析由于“位移”和“路程”不相同,高中与初中所学的速度不相同。用具体事例讨论有利于学生更好适应高中阶段对速度概念的学习。因为第一次接触极限思想,先不要启发学生思考。接触多了就自然明白。五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六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速度,初步认识速度与初中所学不同。2教师课

41、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节课将会学到那些概念(物理量)?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

42、同时提出问题:1、以你骑自行车上学为例,假设你经过的某短路时平直的,你能说明“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2、观察图1.3-1,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3、教材15页上“思考与讨论”中的两个问题应怎样回答?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提出问题。教师活动:帮助总结并回答学生的提问二、速度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速度”一部分,同时提出问题: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哪些方法?结合你身边的实例加以说明。2、什么是速度?为什么用速度就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3、表示速度的单

43、位有哪些?它是矢量还是标量?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讨论,初步建立起速度的概念。教师提问:对于同一个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也不是每时每刻都一样。我们用公式计算出的速度,能否精确描述物体在任一时刻运动的快慢?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后得出结论:不能。因为,只能反应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师提问:怎样精确描述物体在任一时刻运动的快慢呢?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速度和速率”两部分,同时提出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说到的“速度”是指什么?请举例说明。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寻

44、求答案;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讨论,选出代表发表见解。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点评。教师活动:1、指导学生观察图1.3-2,认识汽车速度计的表盘并练习读数。2、指导学生观察18页表格,了解表格中常见物体的速度;3、就课本19页“说一说”中讲述的故事,展开讨论,回答图1.3-3中的问题。学生活动:思考P20“问题与练习”第1、2题,讨论后回答。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点评。四、速度和速率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2日常生活和物理学中说到“速度”,有时是指速率思考: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吗?提示:平均速度是物体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需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是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需时间的比值由于物体在通过一段位移时,位移的大小一般不等于路程,故平均速率一般也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特例:只有当物体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平均速度的大小才与平均速率相等典例分析【例1】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3m/s的速度运动60m,又以2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60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解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s为总位移,t为总时间,等于前一段位移与后一段位移所用时间之和。全过程的位移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