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与教书育人.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687688 上传时间:2019-01-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教学与教书育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化学教学与教书育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化学教学与教书育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化学教学与教书育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化学教学与教书育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教学与教书育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教学与教书育人.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化学教学与教书育人前苏联教育学家达尼洛夫和叶希波夫说:“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育和教学的不可分裂的联系或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也就是说,课堂上的教书育人并非语文或政治等文科教师的专利。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所有学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以所传授的知识、个人的追求和信仰、对生活和社会的态度及言行等对学生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道德品质和意志性格等施加一定的影响。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该停留在直接的语言说教,与其告诉他们“要热爱祖国、要注意安全、要严谨认真”,不如用化学家的故事感染他们、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影响他们、用规范的操作示范给他们。 教师在课堂上所创造的良好的

2、人文环境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认为化学教师应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把握以下几方面教育内容,以求在教学过程中即教书又育人。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这种感情表现为祖国的前途命运的关注;对祖锦秀河山、语言文化、民族传统的热爱;更表现在对国家的忠诚以及为祖国繁荣富强而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一个化学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块阵地,适当地选择与教材相吻合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1、化学史的教育 在序言部分的教学中,结合教材加入化学史的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化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

3、学生的爱国热情,形成学习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悠久的文明史,在化学领域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两大发明与化学有关(造纸、火药),我国是世界上生产陶瓷最早的国家。早在秦汉时期有一本叫逸周书的着作里有“神浓耕而作陶”的记载,而丰富的出土文物证明古代中国人制陶可以推前至1万年以前。青铜制品是我国使用金属的开端,距今约五千年,精美的青铜器出现于商代,距今3600多年;铁器和炼钢技术分别出现在春秋和战国的晚期。 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我国近代的科学技术曾经停滞不前,特别是近一二百年这段时期内正是化学基体系、基本理论的建立时期我国化学事业更处于落后的局面。结合原子、分子

4、一节内容的教学,介绍在这段时间内对这些科学家中几乎无一中国人,同时我国古代的伟大成就被外国人用来侵略自己的悲哀局面,通过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懂得科学技术发展的意义,掌握科学技术与国家富强的密切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优越的社会制度促进了生产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在绪言部分介绍新中国所取得伟大的成就应指出,我国现已形成了行业基本齐全,又具有相当规模的化学工业体系,化学科研也不断取得成就。以1960年9月使用我国燃烧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966年10月第一次火箭载核弹头飞行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我国从一个贫油国发展中原油产量居世界

5、第四位的石油大国等生动的事实进一步让学生建立起热爱祖国特别是热社会主义祖国的丰富情感。 2、矿产资源的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有意识地突出祖国的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让学生形成一个富饶、美好的祖国形象,另一方面又得指出:正确认识我国资源既富又贫乏的特殊国情以及经济落后的现实,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建设祖国的宏伟理想,达到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不论是在陆地、海洋还是山区、平原,我国都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我国的有色金属品种齐全、储量丰富,其中14种主要有色金属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中钨矿储量相当于国外总储量的四倍。稀土元素储量居世界第一。铁的世界储量

6、为2260亿吨,而我国已查明的储量为400亿吨;我国矿藏的潜在价值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前苏联和美国。这些丰富的化学资源为我国工业发展、经济的腾飞创造了极为有得的条件。 在甲烷、煤、石油等章节中,几次提到期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煤、石油、天然气等是当今世界能源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之一。 我国煤的探明储量达6000亿吨,占世界第二位;石油远景储量可达300600亿吨;原煤年产量1990年为10.8亿吨居世界首位,原油年产量已进入世界十强。但是煤、石油、天然气在地壳中含量是有限的,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加之我国人口众多,各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是有限的;石油累计人均人均占有量2.2吨居世

7、界44位。我国面临的全国电力紧张已进入十几个年头,且缺口越来越大,2000年国民人均收入达1000美元,对能源的总需求已达到22亿吨标准煤。因此正确认识资源形成爱护资源,节约资源的习惯是爱国主义的一个具体表现。 结合铁一章的教学,介绍我国解放后钢铁工业由一穷二白的破烂局面开始钢铁工业的起步,到1993年钢产量为8858万吨,居世界第四位,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伟大,从而更增强对新中国的热爱。同时也要告诉学生,我国人均钢铁年产量仅占世界人均量的1/3,与发达国家人均产量达500公斤相比较差之甚远,来使学生增强学习动力,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奋发图强,刻苦学习。 3、未来化

8、学的教育 化学的发展必然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科学家预言,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未来社会里,化学将处于中心科学的地位。化学与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与生物工程自动控制等学科的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结合氢气的用途等章节的学习和前面所述矿物能源的缺陷,给学生介绍一种新型的无污染的能源氢能源。它是一种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首选能源,而如何使用氢能源,如何在常温下得到易于保存和使用的氢能源是世界各国竞相研究的重要课题。再结合现在世界正搞得轰轰烈烈的常温核聚变的研究成果和现状,指出我国在该方面所取得的世界领先的成就,鼓励学生学好化学基础知识,为能在将来化学的发展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者,

9、应该具有适应在高科技社会生存的公民意识,合学生树立不断探索的精神,为祖国美好的未来奉献自己的知识和满腔热情。以此为鼓励形成他们的强大学习和生活的动力。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指南。我们的中学生下处在增长知识才干和逐步形成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符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根本要求,对他们学好化学以及其它各门学科也有积极作用。中学化学教材中就蕴藏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素材,教师自身应充分理解并应用于传授知识之中。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运动的观点 中学化

10、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从宏观物质支微观物质。宏观物质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纯净物等,面微观的物质如原子、分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等。物质的存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运动是物质的属性,碘的升华、布郎运动实验、HgO分解、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等都证明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而静止状态是暂时的,在条件的,相对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化学教学的内容之一。 在此基础之上,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物质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物质的形态与状态的变化,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原电池可以把化学能转化为

11、电能,电解池可以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这些都表明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辩证规律。只要学生树立了这种观点,就能正确的看待自然现象,正确的分析问题。 2、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 由量变到质变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规律之一。在物质的化学运动中这一规律表现得尤其普遍。所以恩格斯指出“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质变的科学。”元素周期最生动地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随着元素原子的核电荷在数量上每增加一个单位(相应地核外增加一个电子),元素就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一种元素变成另一种元素。物质组成不变而只是改变也会引起质变,例如乙烯和聚乙烯都

12、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以1比2的比例组成的化合物,由于分子量的不同它们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同一种物质由于浓度不同会引起性质的改变,如浓硫酸中+6价的硫有强氧化性而稀硫酸中+6价的硫没有氧化性。 3、对立统一的观点 所谓对立统一,就是说任何事物、现象和过程,都是由互相矛盾着的两个对立面构成的,矛盾双方既斗争又统一,推动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这一规律在化学中表现得也十分明显。例如在分子中,形成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与成键原子的原子核之间产生吸引作用,而两个成键原子的核与核之间以及内层电子与内层电子之间存在着排斥作用,分子也就是由吸引与排斥两种互相对立的作用组成的矛盾统一体。 矛盾不但存在于一切事

13、物之中,也存在于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之中,物质的化学反应就包含着两个相互矛盾的对立过程。例如,生成一种沉淀的反应同时包含着这种沉淀溶解的过程;酸碱中和生成水的过程同时包含着水的电离过程等等。 三、环境保护教育 环境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社会发展到无外没有化学物质及化学现象的今天,人们的衣、食、住、行、用,无不与化学打交道,工农业生产更是离不开化学。所以,环境的污染主要是化学污染。环境污染是当今一个全球性问题,环境保护也是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热点,环境意识已成为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化学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

14、增强环保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美德,在他们涉足社会之前就成为地球家园的坚决扞卫者。 1、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常识 中学化学教材内容中包含着许多环境教育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去挖掘各年级教材中可进行环境教育的因素,有目的在计划地讲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和治理,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养成保护环境的美德。从教材内容看,由初中的空气、水、一氧化碳到化肥,高中的氯、硫、氮、农药、电镀、石油、煤到醛、酮、腈等等,几乎每章每节都可紧密结合教材进行环境教育,这也是中学阶段其它学科所不及的。 2、理论结合实际,提高保护环境的知识水来 利用教学内容和习题穿插环境教育内容,这样做既讲了化学知识,又培养了学

15、生环境意识,还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进行高一化学硫这一章的教学时,可结合硫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遇水形成酸雾对环境造成污染,穿插介绍我国每年排放废液350亿吨,废气50亿立方米,废渣5亿多吨,造成全国城市附近90%的水域污染,全国45个城市出现酸雨。环境污染是工业发展带来的后果,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为了保护环境而停止工业生产。人类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来防止污染和消除污染保护环境。如对硫酸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硫废气的回收利用和对含硫燃料的脱硫处理,改直接燃烧为烧煤气。这样不但防止了污染,还可同时获得有价值的副产品。 又如讨论用铜制取硫酸铜的制备方法上,理论

16、上可以用铜和浓硫酸直接反应制得:Cu + 2H2SO4(浓)=CuSO4 + SO2+ 2H2O。但当我启发学生“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考虑,工业上是否用这个反应呢?还有没有其它办法?”时,学生们纷纷联系到SO2对环境的污染,并提出先用空气使铜氧化,再利用稀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的方案:2Cu + O2 = 2CuO CuO + H2SO4(稀)= CuSO4 + H2O。 3、从身边做起,在化学实验中注意环境保护 作为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除了积极宣传渗透环境知识外,还应身体力行地在化学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中重视环境意识的培养,师生共同从我做起,严格要求。对有些在毒有害物质不能乱抛乱倒,学会妥善处理,绝不能一边讲环境保护 一边做污染环境的事。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对污染严重或放出有毒有害气体的实验,不应采用消极的“口叙”而应积极进行实验改革,改善实验条件。对有些反应后有有害物质生成的实验,如铜和浓硫酸反应、铜和硝酸反应等,在学生实验时应要求学生在能够保证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尽量使用微量药品,以求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另外,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顺序、及时处理废液废渣或对废液废渣进行综合利用都是减少和避免实验室污染的有效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