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1 连加人教课标.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720389 上传时间:2019-01-0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6.11 连加人教课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1.6.11 连加人教课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1.6.11 连加人教课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1.6.11 连加人教课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1.6.11 连加人教课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6.11 连加人教课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11 连加人教课标.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6.11 连加人教课标1.6.11 连加|人教课标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例1及练习十一的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 2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 3初步学习用连加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110根小棒 2实物图形卡片 3多媒体课件 4装钱的信封。 教学设计 质疑激情 导语:同学们,小明是一个爱劳动的孩子。今天,她又在帮妈妈干活了,瞧!小明在干什么?(出示多媒体课件,小明在喂5只小鸡)请问:现在地上有几只小鸡在吃米? 运用多

2、媒体课件,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来开始上课,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学习的状态。同时也进行品德教育。 操作探索,学习新知 1引导观察。 请同学们看屏幕观察。(小明在喂5只小鸡,接着出示跑来2只小鸡,停顿一下,最后出示跑来1只小鸡) 观察动画,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交流、汇报。 a.问:你从屏幕上看到了什么? b.小组交流。 c.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小明在喂5只小鸡,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共有几只小鸡?也可能说有5只小鸡在吃米,跑来3只小鸡,共有几只?提醒学生,跑来的学生说出算式,5+2+1,教师问: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一样吗?不一样。3只是

3、一起跑来的吗?) 小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学生的发言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也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 d.引导 揭示课题:像这种算式我们叫“连加”。 板书课题: 3探究“连加”计算的顺序方法。 a.提问:5+2+18,你是怎样算出数的? b.小组合作探索方法。 c.小组汇报。学生可能说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5只加上2只是7只,再加上1只是8只。共跑来3只,加上原来的5只,共是8只。(不管哪种方法,学生只要说出理由,都给予肯定。) 教师让学生说,但并不限制学生的说法,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算法多样化,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d.教师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板书5+2+18 应用拓展 1动手操作

4、: a.教师谈话,拿出小棒,跟老师这样做:先拿出4根,再拿出2根,最后拿出3根。共拿出了几根?列算式说得数。 b.学生活动。请照老师的样子,和你的同位,来试一试:拿小棒、说算式、说得数。 学生并不是简单重复老师的动作,而是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理解了“连加”的顺序,深化了新知。 2巩固练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十一的第2题,学生先说题意,再填在书上,指名学生说,集体订正。 3变式练习:游戏:从信封内拿出8分钱。 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 a.教师提要求:1信封内有6个1分、4个2分、1个5分,请你拿出8分钱,看有几种拿法,填在表里。2同位合作,一人拿,一人记。

5、 b.学生展示拿法。 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课堂小结 问学生: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教学设计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特别强调要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要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体现这几方面。 教材提供的是一幅小朋友喂鸡的图,利用这幅图抽像出“连加计算”类型的题。“连加”对于刚上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因为它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口算过程。在计算中要先记住前两个数相

6、加的结果,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才能完成计算任务。一年级的学生往往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忘记,因此第二步的计算也就不容易了。因此我设计了连动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地上有5只小鸡,跑来了2只,停一下,又跑来了1只,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动画过程,理解“521”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计算顺序。 首先让学生观察连动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意思。通过学生的探究得出连加的计算方法:学生可能先加前面两个数,再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能先加后面的两个数,再同第一个数相加,都可以,只要学生能从中体验出“连加”的意义就行。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7、 再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连加”的意义和顺序,加深对“连加”的理解。 最后通过一个拿“8分钱”的游戏,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并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专家评析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

8、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

9、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本节课借助多媒体技术,在学生观看动画的过程中,突破重难点。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相对比较弱,因此教师创造了许多动手操作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但教师没有仅仅限于知识的教学,更注重知识的运用,让学生学会必要的知识后,及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为今后学习数学鼓足了劲。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