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钱哪儿去了.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721840 上传时间:2019-01-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元钱哪儿去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元钱哪儿去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元钱哪儿去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元钱哪儿去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元钱哪儿去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元钱哪儿去了.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元钱哪儿去了在一家文具商店里,有1元钱3张的贴画,也有1元2张的贴画。这一天,卖出了30张1元钱3张的贴画,收入10元;卖出了30张1元2张的贴画,收入15元。所以,这天一共卖得了25元。第二天,老板又拿出60张贴画放在了柜台上。他想:“何必将两类贴画分开卖呢?既然30张贴画是1元钱3张,30张贴画是1元钱2张,我为什么不把60张贴画放在一起,按2元5张来卖?这应该是一样的嘛。”可是,到了晚上,60张贴画虽然都按2元5张的价格卖出去了,收到的钱却只有24元。这是怎么回事?那1元钱到哪儿去了?难道是多找了顾客钱吗?真实,没有任何道理能说明两种卖法应该收入相同的钱数。要理解这个悖论,我们需要对等

2、式与不等式的性质有所了解。现在,我们就需要对此悖论作一下代数分析了。假设价格较高的贴画是每张卖b/a元,价格较低的贴画每张卖d/c元。两个分数都要化简为最简分数。比如说,在上面的例子里,贵的贴画是1元2张,即每张贴画1/2元;便宜的贴画是1元钱3张,即每张1/3元。所以a2,bd1,c3。假若所有贴画都各以两种不同的价格卖,则一张贴画的平均价格是b/a和d/c之和的一半。如果两种贴画合起来,按一个价格卖,那么ac画合起来卖要收入同样多的钱数就必须是:令人吃惊的是,这个等式只有在a=c时成立,而与b和d的值无关。如果ac,合起来卖就要赔钱;如果ac,则两套贴画合起来卖可得的钱多一些。比如说,假定

3、贵一些的贴画卖两块钱3张,或者说是每张贴画的价格是2/3元。较便宜的贴画卖1块钱两张,或者说每张1/2元。老板把这两种贴画混合,卖3块钱5张。假设每种有30张,如前面一样,分开来卖,得到35元,可是合起来卖60张共得36元。这样老板就多得了1元,而不是少了1元!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

4、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

5、于传播知识。这个悖论告诉我们,当购买联合销售的不同种类的货物时,要判断是否真的买到了便宜货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