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题(苏科版).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724960 上传时间:2019-01-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题(苏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8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题(苏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8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题(苏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8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题(苏科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8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题(苏科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题(苏科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题(苏科版).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题(苏科版)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下列等式不正确的是( )A、 B、C、 D、2、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结果正确的是( )A、 B、 C、 D、3、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4对同位角,4对内错角,4对同旁内角B、4对同位角,4对内错角,2对同旁内角C、6对同位角,4对内错角,4对同旁内角D、6对同位角,4对内错角,2对同旁内角4、如图,1=2,DEBC,B75,ACB44,那么BCD为( )A、 B、 C、 D、5、三角形两边为7和2,其周长为偶数,则第三边的长为( )A、3 B、6 C、7 D、86、如图,D在AB上,E在AC上,且B=C,则

2、在下列条件中无法判定ABEACD的是( )A、AD=AE B、AEB=ADC C、BE=CD D、AB=AC7、一架云梯长25米,斜靠在一面墙上,梯子底端离墙7米,当梯子的顶端下滑了4米时,梯子的底端在水平方向上滑动了( )A、4米 B、7米 C、8米 D、以上答案均不对8、在等边三角形所在平面内有一点P,使得PBC、PAC、PAB都是等腰三角形,则具有该性质的点有( )A、1个 B、7个 C、10个 D、无数个10、如图,ABC的高AD、BE相交于点O,则 C与BOD的关系是( )A、相等 B、互余C、互补 D、不互余、不互补也不相等二、填空:(每题2分,共32分)11、计算 的结果不含 和

3、 的项,那么m= ;n= .12、若 是完全平方式,则M= .14、已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M的相反数是 的倒数,则的值为 .15、已知二元一次方程 的一个解是 其中 那么 的值为 .16、某课外兴趣小组外出活动,若每组7人,则余下3人;若每组8人,则不足5人,求这个课外小组分成几组?解:设 .列出方程组为 .17、如图ABCD,直线EF分别交于AB、CD于E、F,E平分BEF,若1=72,则2= .18、如图,已知AB=AC,CD=BD,E在线段AD上,则图中全等三角形有 对.19、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a、b满足等式 ,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20、如图,已知AB=AC,用“

4、SAS”定理证明ABDACE,还需添加条件 ;若用“ASA”证明,还需添加条件 ;若用“AAS”证明,还需添加条件 ;图中除ABDACE之外,还有 .三、解答题(21-23题每题6分,24、25每题7分,26、27每题8分)21、已知: , .求: 的值; 的值; 的值22、用乘法公式计算: ; 24、将下列事件发生的概率标在图中:(1)2018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2)骆驼比马大;(3)两个奇数的商还是奇数;(4)五边形的内角和是720;(5)小黄是男生.25、已知,如图,ACBD,C90,BCBD,ACBE.那么AC、DE相等吗?为什么?26、某班学生60人进行一次数学测验,成绩分成:

5、5059、6069、7079、8089、90100五组,前四组频率分别为 , , , .求这次测验中优分(不低于80分)的人数是多少?并画出条形统计图。27、操作与探究如图,已知ABC,(1)画出B、C的平分线,交于点O;(2)过点O画EFBC,交AB于点E,AC于点F;(3)写出可用图中字母表示的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4)若ABC=80,ACB=60,求A,BOC的度数;又若ABC=70,ACB=50,求A,BOC的度数;(5)根据(4)的解答,请你猜出BOC与A度数的大小关系这个结论对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成立吗?为什么?期末测试(B)卷一、 选择二、 1.D 2.A 3.C 4. A 5.C

6、 6.B 7.C 8.B 9.D 10.A三、 填空11. 12. 13.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4. 2 15.-2 16.设分为X组 17.54 18. 3 19.7 20.AD=AE。C=B ADB =AEC DFCEFB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

7、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四、 解答“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

8、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9、。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五、 2123 30 37 22 23。24.略 25.AB=DE 用“SAS”得出ACB EBD 26.第五组频率0.15 优分的频率为0.45 0.45(人). 略 AEF=ABC AFE=ACB EOB=OBC FOC=OC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相等 A=400 BOC=1800- (B+C)=1800- (1800 -A)=900+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