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数学备考专项模拟题:点线面角.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726651 上传时间:2019-01-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中考数学备考专项模拟题:点线面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8中考数学备考专项模拟题:点线面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8中考数学备考专项模拟题:点线面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8中考数学备考专项模拟题:点线面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8中考数学备考专项模拟题:点线面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中考数学备考专项模拟题:点线面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中考数学备考专项模拟题:点线面角.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中考数学备考专项模拟题:点线面角查字典数学网推荐的中考数学备考专项模拟题,这里为同学们整理的学期学习内容方方面面,重点理解等等,大家好好练习一下,巩固自己所学。一、选择题1.(2018山东济南,第2题,3分)如图,点O在直线AB上,若 A=30,则ABC 的度数是A. 45B. 30 C. 25 D.60【解析】因为 ,所以 ,故选C.2.(2018?四川凉山州,第2题,4分)下列图形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 )A.1、2没有公共顶点B.1、2两边不互为反向延长线C.1、2有公共顶点,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D.1、2两边不互为反向延长线考点: 对顶角、邻补角分析: 根据对顶角的特征,有公共

2、顶点,且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后利用排除法求解.解答: 解:A.1、2没有公共顶点,不是对顶角,故本选项错误;B.1、2两边不互为反向延长线,不是对顶角,故本选项错误;C.1、2有公共顶点,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是对顶角,故本选项正确;D.1、2两边不互为反向延长线,不是对顶角,故本选项错误;3.(2018?襄阳,第7题3分)下列命题错误的是( )A. 所有的实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B. 等角的补角相等C. 无理数包括正无理数,0,负无理数 D.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考点: 命题与定理.专题: 计算题.分析: 根据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对A进行判断;根据补角的定义对B进行判断;根

3、据无理数的分类对C进行判断;根据线段公理对D进行判断.解答: 解:A、所有的实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所以A选项的说法正确;B、等角的补角相等,所以B选项的说法正确;C、无理数包括正无理数和负无理,所以C选项的说法错误;4.(2018?浙江金华,第2题4分)如图,经过刨平的木析上的两个点,能弹出一条笔直的墨线,而且只能弹出一条墨线. 能解释这一实际问题的数学知识是【 】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C.垂线段最短 D.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5.(2018?滨州,第5题3分)如图,OB是AOC的角平分线,OD是COE的角平分线,如果AOB=40,COE=6

4、0,则BOD的度数为( )A. 50 B. 60 C. 65 D. 70考点: 角的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分析: 先根据OB是AOC的角平分线,OD是COE的角平分线,AOB=40,COE=60求出BOC与COD的度数,再根据BOD=BOC+COD即可得出结论.解答: 解:OB是AOC的角平分线,OD是COE的角平分线,AOB=40,COE=60,BOC=AOB=40,COD= COE= 60=30,6.(2018?济宁,第3题3分)把一条弯曲的公路改成直道,可以缩短路程.用几何知识解释其道理正确的是( )A.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 垂线段最短C.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D.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

5、三边考点: 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专题: 应用题.分析: 此题为数学知识的应用,由题意把一条弯曲的公路改成直道,肯定要尽量缩短两地之间的里程,就用到两点间线段最短定理.解答: 解:要想缩短两地之间的里程,就尽量是两地在一条直线上,因为两点间线段最短.7.(2018年山东泰安,第5题3分)如图,把一直尺放置在一个三角形纸片上,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1+6180 B.2+5180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推出3+4=180,2=7,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出2+3=180+A,推出结果后判断各个选项即可.解:A、DGEF,3+4=180,6=4,31,6+1180,故本选项错误;C、DG

6、EF,3+4=180,故本选项错误;D、DGEF,2=7,3+2=180+A180,3+7180,故本选项正确;故选D.8. ( 2018?广西贺州,第3题3分)如图,OAOB,若1=55,则2的度数是( )A. 35 B. 40 C. 45 D. 60考点: 余角和补角分析: 根据两个角的和为90,可得两角互余,可得答案.解答: 解:OAOB,若1=55,AO=90,9.(2018?襄阳,第5题3分)如图,BCAE于点C,CDAB,B=55,则1等于( )A. 35 B. 45 C. 55 D. 65考点: 平行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分析: 利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的性质求得A=

7、35,然后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1=B=35.解答: 解:如图,BCAE,ACB=90.A+B=90.又B=55,A=35.10. (2018?湖北黄冈,第2题3分)如果与互为余角,则( )A. +=180 B. =180 C. =90 D. +=90考点: 余角和补角.分析: 根据互为余角的定义,可以得到答案.解答: 解:如果与互为余角,则+=900.二、填空题1. (2018?山东枣庄,第18题4分)图所示的正方体木块棱长为6cm,沿其相邻三个面的对角线(图中虚线)剪掉一角,得到如图的几何体,一只蚂蚁沿着图的几何体表面从顶点A爬行到顶点B的最短距离为 (3 +3 ) cm.考点: 平面展开-

8、最短路径问题;截一个几何体分析: 要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距离,需将图的几何体表面展开,进而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出结果.解答: 解:如图所示:BC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D是等边三角形,在RtBCD中,CD= =6 cm,BE=CD=3 cm,在RtACE中,AE= =3 cm,从顶点A爬行到顶点B的最短距离为(3 +3 )cm.2. ( 2018?福建泉州,第13题4分)如图,直线ab,直线c与直线a,b都相交,1=65,则2= 65 .考点: 平行线的性质.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1=2,代入求出即可.解答: 解:直线ab,1=2,3. ( 2018?福建泉州,第15题4分)如图,在A

9、BC中,C=40,CA=CB,则ABC的外角ABD= 110 .考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析: 先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再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等于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进行计算即可.解答: 解:CA=CB,A=ABC,C=40,A=704.(2018?邵阳,第11题3分)已知=13,则的余角大小是 77 .考点: 余角和补角.分析: 根据互为余角的两个角的和等于90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 解:=13,5.(2018?浙江湖州,第13题4分)计算:501530= .分析:根据度化成分乘以60,可得度分的表示方法,根据同单位的相减,可得答案.解:原式=496015

10、30=3430,故答案为:3430.6. ( 2018?福建泉州,第9题4分)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AOD=50,则BOC= 50 .考点: 对顶角、邻补角.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

11、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

12、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分析: 根据对顶角相等,可得答案.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解答: 解;BOC与AOD是对顶角,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

13、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中考数学备考专项模拟题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