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五年级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大全.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729468 上传时间:2019-01-0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五年级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大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8五年级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大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8五年级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大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8五年级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大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8五年级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大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五年级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大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五年级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大全.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五年级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大全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提供了五年级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供大家复习备考使用,请大家好好复习以下内容:1.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对称轴: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如下图所示: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特性是相同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3.轴对称的性质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

2、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以下性质:(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类似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对称轴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4.轴对称图形的作用(1)可以通过对称轴的一边从而画出另一边;(2)可以通过画对称轴得出的两个图形全等。5.因数整数B能整除整数A,A叫作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或约数。在自然数的范围内例:在算式62=3中,2、3就是6的因数。6.自然数的因数(举例)6的因数有:1和6,2和3。10的

3、因数有:1和10,2和5。15的因数有:1和15,3和5。25的因数有:1和25,5。7.因数的分类除法里,如果被除数除以除数,所得的商都是自然数而没有余数,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我们将一个合数分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样的几个质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8.倍数:对于整数m,能被n整除(n/m),那么m就是n的倍数。如15能够被3或5整除,因此15是3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也就是说一个数的倍数的集合为无限集。注意:不能把一个数单独叫做倍数,只能说谁是谁的倍数。9.完全数:完全数又称完美数或完备数,是一些特殊的自然数。它所有的真因子(即除了自身以外

4、的约数)的和(即因子函数),恰好等于它本身。10.偶数:整数中,能够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11.奇数:整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12.奇数偶数的性质关于奇数和偶数,有下面的性质:(1)奇数不会同时是偶数;两个连续整数中必是一个奇数一个偶数;(2)奇数跟奇数和是偶数;偶数跟奇数的和是奇数;任意多个偶数的和都是偶数;(3)两个奇(偶)数的差是偶数;一个偶数与一个奇数的差是奇数;(4)除2外所有的正偶数均为合数;(5)相邻偶数最大公约数为2,最小公倍数为它们乘积的一半。(6)奇数的积是奇数;偶数的积是偶数;奇数与偶数的积是偶数;(7)?偶数的个位上一定是0、2、4、6、

5、8;奇数的个位上是1、3、5、7、9。13.质数:指在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此整数自身外,没法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14.合数:比1大但不是素数的数称为合数。1和0既非素数也非合数。合数是由若干个质数相乘而得到的。质数是合数的基础,没有质数就没有合数。15.长方体:由六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长方体.长方体的任意一个面的对面都与它完全相同。16.长、宽、高:长方体的每一个矩形都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相交的线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17.长方体的特征:(1)长方体有6个面,每

6、个面都是长方形,至少有两个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他四个面都是长方形,并且完全相同。(2)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可分为三组,每一组有4条棱。还可分为四组,每一组有3条棱。(3)长方体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连接三条棱。(4)?长方体相邻的两条棱互相(相互)垂直。18.长方体的表面积因为相对的2个面相等,所以先算上下两个面,再算前后两个面,最后算左右两个面。设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则它的表面积S:S?=?2ab?+?2bc+?2ca=?2?(?ab?+?bc?+?ca)19.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设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

7、b、c,则它的体积V:V?=?abc=Sh20.长方体的棱长长方体的棱长之和=(长+宽+高)4长方体棱长字母公式C=4(a+b+c)相对的棱长长度相等长方体棱长分为3组,每组4条棱。每一组的棱长度相等21.正方体:侧面和底面均为正方形的直平行六面体叫正方体,即棱长都相等的六面体,又称“立方体”、“正六面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22.正方体的特征(1)有6个面,每个面完全相同。(2)有8个顶点。(3)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4)相邻的两条棱互相(相互)垂直。23.正方体的表面积:因为6个面全部相等,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一个面的面积6=棱长棱长6设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它的表面积S:S

8、=6aa或等于S=6a224.正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设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它的体积为:V=aaa25.正方体的展开图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一共有11种。26.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27.分数分类:分数可以分成: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百分数28.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一。如:1/2,3/5,8/9等等。真分数一般是在正数的范围内研究的。29.假分数:分子大于或者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假分数通常可以化为带分数或整数。如果分子和分母成倍数关系,就可化为整数

9、,如不是倍数关系,则化为带分数。30.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值不变。31.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32.公因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数中,如果它们有相同的因数,那么这些因数就叫做它们的公因数。任何两个自然数都有公因数1.(除零以外)而这些公因数中最大的那个称为这些正整数的最大公因数。33.通分: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且分母相同的分数,叫做通分。34.通分方法(1)求出原来几个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原来分数化成以这个最小公倍数为分母的分数35.公

10、倍数: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数中,如果它们有相同的倍数,这些倍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这些公倍数中最小的,称为这些整数的最小公倍数36.分数加减法(1)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即分数单位不变,分子相加减,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2)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即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改变其分数单位而大小不变,再按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法去计算,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37.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以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统计数量增减变化。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够清楚的表示出数

11、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扩展资料1.约数与因数区别:(1)数域不同。约数只能是自然数,而因数可以是任何数。(2)关系不同。约数是对两个自然数的整除关系而言,只要两个数是自然数,就能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约数关系,如:405=8,40能被5整除,5就是40的约数,1210=1.2,12不能被10整除,10不是12的约数。因数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对它们的乘积关系而言的。如:82=16,8和2都是积16的因数,离开乘积算式就没有因数了。(3)大小关系不同.当数a是数b的约数时,a不能大于b,当a是b的因数时,a可以大于b,也可以小于b。一般情况下,约数等于因数。2.公因数两个或多个非零自然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它

12、们的公因数。两个数共有的因数里最大的那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零除外)其它: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公因数。两个成倍数关系的自然数之间,小的那一个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3.完全数的由来: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是最早研究完全数的人,他已经知道6和28是完全数。毕达哥拉斯曾说:“6象征着完满的婚姻以及健康和美丽,因为它的部分是完整的,并且其和等于自身。”不过,或许印度人和希伯来人早就知道它们的存在了。有些圣经注释家认为6和28是上帝创造世界时所用的基本数字,他们指出,创造世界花了六天,二十八天则是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日数。圣奥古斯丁说:6这个数本身就是完全的,并不因为上帝造物用了六天;事实恰恰

13、相反,因为这个数是一个完全数,所以上帝在六天之内把一切事物都造好了。4.完全数的性质(1)它们都能写成连续自然数之和例如:6=1+2+328=1+2+3+4+5+6+7496=1+2+3+30+31(2)每个都是调和数它们的全部因数的倒数之和都是2,因此每个完全数都是调和数。例如:1/1+1/2+1/3+1/6=21/1+1/2+1/4+1/7+1/14+1/28=2(3)可以表示成连续奇立方数之和除6以外的完全数,还可以表示成连续奇立方数之和。例如:28=13+33496=13+33+53+738128=13+33+53+15333550336=13+33+53+1253+1273(4)都可

14、以表达为2的一些连续正整数次幂之和5.完全数都是以6或8结尾:如果以8结尾,那么就肯定是以28结尾。6.各位数字相加直到变成个位数则一定是1除6以外的完全数,把它的各位数字相加,直到变成个位数,那么这个个位数一定是1。(亦即:除6以外的完全数,被9除都余1)7.与质数有关的猜想(1)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猜想(前者称“强”或“二重哥德巴赫猜想”后者称“弱”或“三重哥德巴赫猜想”):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2)黎曼猜想黎曼猜想是一个困扰数学界多年的难题,最早由德国数学家波恩哈德黎曼提出,迄今为止仍未有

15、人给出一个令人完全信服的合理证明。即如何证明“关于素数的方程的所有意义的解都在一条直线上”。此条质数之规律内的质数月经过整形,“关于素数的方程的所有意义的解都在一条直线上”化为1球体素数分布。(3)孪生素数猜想1849年,波林那克提出孪生素数猜想,即猜测存在无穷多对孪生素数。猜想中的“孪生素数”是指一对素数,它们之间相差2。例如3和5,5和7,11和13,10016957和10016959等等都是孪生素数。10016957和10016959是发生在第333899位序号质数月的中旬181的孪生素数。8.分数由来分数在我们中国很早就有了,最初分数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一样。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

16、分数表示法。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7/3米.像7/3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9.分数乘除法(1)分数乘整数,分母不变,分子乘整数,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2)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用分母乘分母,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3)分数除以整数,分母不变,如果分子是整数的倍数,则用分子除以整数,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4)分数除以整数,分母不变,如果分子不是整数的倍数,则用这个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最后要

17、化成最简分数。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

18、”,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

19、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5)分数除以分数,等于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最后不是最简分数要化成最简分数。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