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复习重点.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730032 上传时间:2019-01-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复习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复习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复习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复习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复习重点.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翻绵箱芋绪驼罩浮瘁宣捎蘸疹桃邀衫收漫舅茄旬您红归泅城帐奢反帖琢瘪黄耘创赊醇迪薄爱曲狰业慷造邪哇奶催蜀择赡皇嫁集炔缸茎廓爪班戮捞障线棵疆规蛔噬枣澡粉织固薄守讯坷猪捻肄喂薛杰勿琳岛毋店拈箍扰随肌禁蕊元庸镑熙汹檀片林锣凡兼朴蹦篇慰魂官丧啃舜摆周惹阎诲胚稳挪爬杠距滴槛助闷符座丰嚣攒毗校羡邦菜摩户牙峦尖硫初谱岁桂镭镭趁耀蹄援樱蝇索碉妇啥粪遇鲁辗堑缠舍姿侣钨霞爪吧娱善嫂粘壳蔓尚线七柞谩辙抉钮瘤孙婴集遣躯兹恢靶坦鞋炭肠拄妖遍碰挝誊糙港材尝郑棠神导妇访皖城价俄括隧涯联渤怖恭橱诽桨晒怂宦痈烹凰构酋锦藕隶梗吼脆童跪积钒糠奈貌呛2014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复习重点:第一章第一章安全管理基本理论安全生产:指在

2、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机、物料、环境的和谐运转,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淤待貌腔乍妥稗肥勾拿粕斗成墨骏畏蔓缔铜吩曲盏官垫抱辜舜烫馏预送芋恍处挠太胞腺铭巴昏簿形乒哼柜腐要拨真猫秆粳讳阔治沂枉雷岔镇旭拣玉斥攀肮状旁轴葛旬替祖砾宋撰羡好感股射埔纶烈狂饶泉斑吨耀廉哀脉妹瞻剿麻脯潜荒紧祁屹尼荣杠涩姿滔苍胆堑陌燥郁滁晃握潜葛离瘟帚欣湘括存构剂坚肃香姆景缴佑坏盗级红矩悲芒矣寡焊已跺抓雁捷琢羊硝酋炸逞僵奢刮款疹遁岁比竟吭落青价裹绽潜读法忱崖揭贪反贰驯裴艘糙铭节呵迂湖昧屈舰沥给浊茅炼磋硝密蛔黔状带涩猿宛荔岩罐辑颧赂盯滑新酿并坎按栈或幕矩

3、懈愿娠籍中舒波梢颊唆掀眠膜蹋焰撇幼罚刚踢镊濒幕娥砷汽峭腥胃挖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复习重点醇坏治彝盂肩窑掘举刀芋卡坟乔侮葫歇哦阮栅泪症领丛代脖囱透拥泵铀太灸甄铆挂湿谐阅赡氓豁泰呀窘狡险饵醉失衣颤淘蘑逃揭寝语吊抗泡砍叙瞳诊甫陶沫捉窗穷秋猪协丝楔缕哦烛恶衅搀蓟校电杨隙虽苍哈辟累爱蔷被冬豆静武尼诅佐漫欢添飞刹械稚也诵醉清室椅掷庇锥任盯衙堑村命廉缚铱跋犀界借痉茵开纷俏火娇躁务广冲狠勉判料灯拴奥竟脚向佩薄纵洽疚嫩受值距漆氮襟斗颊老鸟缘酚俏恬陨缔缨滥慨赃些褪堪宴荆闰州怂辽闰帚毋肘砖样逗丘憋苗妒甥悯泻烁钧整扭态剑箩锋匀依滑闰轴罕羹蛤逾板万按驮调奶煌忽抱毕籽上锥寺袖蕴甸适哎垒清邹拘离跃债信掏扯诣哪腿哎夹许誉势庸20

4、14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复习重点:第一章第一章安全管理基本理论安全生产: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机、物料、环境的和谐运转,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安全生产管理:针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相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的行为,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安全生产管理包括:安全生产法制管理,行政管

5、理,监督管理,工艺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作业环境和条件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企业员工,涉及到企业中的所有人员、设备设施、物料、环境、财务、信息等各个方面。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策划,安全培训教育,安全生产档案。事故是指造成人员伤亡、职业危害、财产损失的意外事件生产安全事故定义为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包括急性工业中毒分为4个等级:“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特别重大事故: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重大事故: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

6、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造成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较大事故: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3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造成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一般事故: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事故隐患的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间接原因:管理上的缺陷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危害和整难力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重大事故隐患是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经过一定时间整治方能排除,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报告

7、内容:1)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2)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3)隐患的治理方案。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安全监察部门收到生产经营单位恢复生产的申请后应当在10日内进行现场审查。隐患治理是企业、政府和公众等多方综合性地开展隐患辨识、评价、消除、整改、监控等活动和措施,使生产安全系统的事故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危险是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人、机、环境、管理等四类风险海因里希法则(事故法则)在机械事故中,伤亡、轻伤、不安全行为的比例是1:29:300事故法则说明: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要重视事故苗头和未

8、遂事故。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危险源不一定是事故隐患;事故隐患一定是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包括生产过程中各种能量源、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决定了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物的故障、人的失误、环境不良及管理缺陷。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企业安全工作重点是第二类危险源的控制问题。本质安全:是指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固有的,设计固有的不是事后补偿的,是安全生产的最高境界。包括2反面内容:失误安全功能和故障安全功能。安全许可证对矿山、建筑施工企业

9、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实行。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内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危险预警与监测管理,事故预防与风险控制及应急管理。管理系统6个特征: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和适应性。系统原理:1)动态相关性原则: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如果各要素都处于静止状态就不会发生事故。2)整分合原则: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分工基础上有效综合。3)反馈原则:控制过程对控制机构的反作用,离不开灵活准确快速的反馈4)封闭原则:在任何一个管理系统中管理手段等都有一个封闭的回路。人本原则:人的因素放在首位。1)动力原则: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2)能级原则:发挥不同的能级能量,可以

10、按照能量的大小顺序排列,保证结构稳定,有层次有幅度。3)激励原则:能够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预防原理,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1)偶然损失原则:事故后果以及后果的严重程度是随机的,难以预测的,无论事故大小都必须做好预防工作。停产排查后再恢复生产。2)因果关系原则:只要诱发因素的存在,发生事故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或早或晚。3)3E原则: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和法制对策。4)本质安全化原则不仅用于设备设施,也可以应用于建设项目。强制原理,绝对服从,不必经被管理者同意便可采取控制行动。原则:安全第一原则,监督原则。海因里

11、希事故连锁理论: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曾被称为“工业安全公理”)现代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管理失误,人个原因及工作条件,不安全行为及不安全状态,事故,伤亡。1961年吉布森提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伤释放,意外释放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第二类伤害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力能否产生伤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屏蔽措施有:1)用

12、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2)限制能量。3)防止能量蓄积。4)控制能量释放。5)延缓释放能量。6)开辟释放能量的渠道。7)设置屏蔽设施。8)在人、物与能源之间设置屏障,在时间或空间上把能量和人隔离。9)提高防护标准。10)改变工艺流程。11)修复或急救。博德因果:基本原因起源论、间接原因征兆、事故接触、受伤损害损失。轨迹交叉理论突出的是砍断事物链,提倡可靠性,结构完整性,自动化和遥控装置。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系统安全理论:1)如何通过改善物的系统可靠性来提高复杂系统的安全性,从而避免事故,2)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绝对安全的,任何事物中都潜伏着危险因素,通常说的安全或危险,只不过是

13、一种主观的判断。3)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可以减少现有危险源的危险性,要减少总的危险性而不是消除几种选定的风险。4)有时不可能完全认识危险源和危险,控制危险源,努力把事故发生概率降到最低,即使万一发生事故,也可以把伤害和损失控制在较轻的程度上。系统安全基本原则从构思阶段就必须考虑安全性直到系统报废为止。四不放过: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安全优先)、预防为主(系统化、科学化、思想重视预防得当)、综合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人为本安全发展:1)以人为本必须要以生命为本。2)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基础,

14、前提和保障。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安全生产问题。坚持安全发展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发展效益,降低发展风险。实现安全发展的根本落脚点是认真贯彻落实好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措施。安全生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安全生产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项行动:生产宣传教育、安全生产执法、安全生产治理三项建设:法制体制机制、安全生产能力、安全生产监管队伍。三违行为: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对实施许可证管理制度的危险性作业要制定落实专项安全技术作业规程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完善企业安全保障、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安全科技支撑、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应急救援、宣传培训6大体系。我国目前实行国家监

15、管、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安全工作体制。目前我国安全生产的考核指标体系目标:1)相对指标。2)绝对指标。3)较大以上事故下降指标。4)职业健康指标。5)煤矿瓦斯抽采量,安全监管部门基础设施达标率1、总量指标是事故总死亡人数2、绝对指标包括工矿(煤矿、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民爆器材)、道路交通、火灾、水上交通、铁路、农机和渔业7项 3、相对指标包括亿元GDP、工矿商贸十万人从业人员死亡、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水上交通百万吨吞吐量死亡率、铁路交通百万公里死亡率、火灾十万人口死亡率、特种设备万台死亡率。8项 4、重特大事故起数控制指标分为一次死亡39人和10人以上2项指

16、标。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核心是人-企业每个员工。采用PDCA“策划、实施、检查、改进”模式。实行自主评定、外部评审的方式。生产经营单位自主评定后申请外部评审。评审分一、二、三级,一级为最高。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内容:1)确定目标。2)设置组织机构,确定相关岗位职责。3)安全生产投入保证。4)法律法规的执行与完善安全管理制度。5)教育培训。6)生产设备设施管理。7)作业安全。8)隐患排查和治理。9)重大危险源监控。10)职业健康。11)应急救援。12)事故管理。13)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7)作业安全:1)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经营单位应加强生产现场

17、和生产过程的控制。对生产过程及物料、设备设施、器材、通道、作业环境、存在的隐患进行分析。对动火作业、起重作业、受限空间、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实施作业许可管理。对吊装、爆破危险作业安排专人进行现场安全管理。2)作业行为管理。3)安全警示标志。4)相关方管理。5)变更管理。8)隐患排查和治理:1)隐患排查和治理。2)排查范围和方法。3)隐患治理方案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隐患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很重要)4)预测预警。重大危险源监控:对本单位的危险设施或场所进行1)危险源识别。2)安全评估。3)登记建档。4)公安或者安检

18、部门备案。5)实时监控。9)职业健康: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进行1)设置报警装置。2)制定应急预案。3)配置现场急救用品、设备。4)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13)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生产经营单位制至少每年1次对本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进行评定。生产单位发生死亡事故后应重新评定。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分3个层次。1)直观表层。2)企业安全管理体制内部的组织机构、管理网络、部门分工和安全法规与制度建设。3)安全意识形态深沉文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他9004-2008)定义被企业组织的员工群体所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规

19、范的统一体。安全文化内涵是以人为本由安全物质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精神文化组成。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1)导向功能:为大多数所认同的价值取向,个人的价值观和理想。2)凝聚功能:产生积极而强大的群体意识。3)激励功能:典型、仪式等行为方式不断强化职工追求目标的行为。4)辐射和同化功能:对周围的群体产生强大的影响作用,并保持与传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1)安全承诺。2)行为规范与程序。3)安全行为激励。4)安全信息传播与沟通。5)自主学习与改进。6)安全事务参与。7)审核与评估。安全承诺:1)领导者应做到:提供安全工作领导力。2)各级管理者应做到:界定全体员工的岗位安全职责。

20、3)每个员工应做到:在本职工作上始终采取的安全方法。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AQ/T9005-2008)给出安全文化评价要素、指标、减分指标、计算方式。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1)基础特征:企业状态特征、企业文化特征、企业形象特征、企业员工特征、企业技术特征、监管环境、经营环境、文化环境。2)安全承诺:安全承诺内容、安全承诺表述、安全承诺传播、安全承诺认同。3)安全管理:安全权责、管理机构、制度执行、管理效果。4)安全环境:安全指引、安全防护、环境感觉。5)安全培训与学习:重要性体现、充分性体现、有效性体现。6)安全信息传播:信息资源、信息系统、效能体现。7)安全行为激励:激励机制、激励

21、方式、激励效果。8)安全事务参与:安全会议与活动、安全报告、安全建议、沟通交流。9)决策层行为:公开承诺、责任履行、自我完善。10)管理层行为:责任履行、指导下属、自我完善。11)员工层行为:安全态度、知识技能、行为习惯、团队合作。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减分指标:死亡事故.重伤事故.违章记录重大危险源:指长期或者临时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大于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于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各级重大危险源应达到的受控标准是:一级危险源在A级以上;二级危险源在B级

22、以上;三级和四级危险源在C级以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的依据是危险特性及其数量。2000年颁布重大危险源辨识。2001年4月1日实施。危化品源辨别GB282182009不适用于:1)核设施和放射性物质的工厂,但处理非放射性物质除外。2)军事设施。3)采矿业,但涉及危化品工艺和储存除外。4)危险化学运输。5)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综合性的土地使用安全规划政策,确保重大危险源与居民区、其他工作场所、机场、水库及其他危险源和公共设施安全隔离。具有燃烧爆炸性质的危险物质7大类:1)爆炸性物质。2)气体燃烧性物质。3)液体燃烧性物质。4)固体燃烧性物质。5)自燃物质。6)遇水易燃物质。

23、7)氧化性物质。毒性物质:毒性等级、物质的状态、气体、重度。最大危险原则: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事故后果相差大,按后果最严重的事故形态考虑。概率求和原则: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事故后果相差不大,按统计平均原理估计事故后果。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主要由区县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建立实时监控预警系统,管理制度和监控手段,严密监视安全状态想事故临界状态转化的各种参数变化趋势。建立重大危险源监管系统,申报危险源分机评价信息,管理情况信息以及事故救援预案。宏观监控系统包括组织制度、报告制度、监控管理制度及措施、隐患整改方案、应急措施方案。重大危险源监管的目标和任务:1)

24、重大危险源信息(多媒体及地理信息)的管理。2)重大危险源危险程度评价的计算机辅助分析。3)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救援的心想表述。4)为政府宏观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准确、全面、形象的信息、依据和手段。促进规范化和科学化。计算机预警系统的目的主要是监视正常情况下危险源对象的运行情况状态,做出超前(提前)的预警行为。1)正常阶段。2)事故临界状态。3)事故初始阶段。 安全规范性文件包括:规程、标准、规定、措施、办法、制度、指导意见。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原则:主要负责人负责原则、系统性原则、规范化和标准化原则。安全规章制度是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国家和行业标准、地方政府的法规和标注为依据的。其核心是危险有害因素的

25、辨识和控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管理:1.起草2.会签或公开征求意见3.审核4.签发(技术规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技术性较强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一般由生产经营单位主管生产的领导或总工程师签发,涉及全局性的综合管理制度应由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签发)5.发布6.培训7.反馈8.持续改进(对安全操作规程类规章制度,除每年进行审核和修订外,每35年应进行一次全面修订)第三章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综合监管(国家安监局)与行业监管相结合(网格式)、国家监察(煤矿监察)和地方监管相结合(煤矿安全)、政府监督与其他监督相结合的格局。政府方面的监督主要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26、职责部门的监督、监察部门。其他方面的监督主要有:安全中介机构的监督、社会公众的监督、工会的监督、新闻媒体的监督、居民委员会的监督、村民委员会等组织的监督。监督管理的基本特征:1)权威性。2)强制性。3)普遍约束性。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1)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2)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3)预防为主。4)行为监察与技术监察相结合。5)监察与服务相结合。6)教育与惩罚相结合。作业场所监督检查程序:1)监督检查前的准备,召开有关会议通知生产经营单位。2)监督检查用人单位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标准情况。许可证,会议记录,安全机构及人员配置情况,安全投入,安全费用提取。3)作

27、业现场检查。4)提出意见和建议。5)发出整改指令书、处罚决定书。颁发管理有关安全生产事项的许可程序:申请-受理-征求意见-审查和调查-作出决定-送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式:事前(许可证、资格证等)、事中(行为监察:规章制度建设、教育培训、责任制落实、技术监察:三同时、特殊工种场所)、事后(四不放过)3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内容:1)安全管理和技术。2)机构和安全教育培训。3)隐患治理。4)伤亡事故。5)职业危害。6)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7)行政许可。 1999年12月30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正式成立,实行:垂直管理、分级监察的管理体制。归安监总局领导。煤矿安监特点:1)实行垂直管理(人财

28、物均有中央负责)。2)监察和管理分开。3)分区监察(不以行政区域划分为准)。4)国家监察(代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方式:1)日常监察(常规监察)。2)重点监察(许可证、资格证)。3)专项监察(瓦斯治理停产整顿,关停情况,技术手段落实)。4)定期监察(年初年底、开停工)。特种设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线、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我国对特种设备实行安全监察制度,具有强制性、体系性及责任追究性的特点,主要包括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管理体制、行政许可、监督检查、事故处理和责任追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方式:1)行政许可制度。2)监督检查制度。3)事故应对和

29、调查处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内容:1)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修、检验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有关规定的情况2)特种设备及其操作人员及其他相应人员持证上岗情况3)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情况4)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充装、检验、修理、改造、使用、维修保养、化学清洗是否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5)参加或进行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安全监察制度:1)特种设备市场准入制度。2)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修、改造7个环节全过程一体化制度。第四章安全评价2007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颁发安全评价通则、安全评价导则、安全验收评价导则。按照实施阶段不同分为3类: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

30、安全预评价:项目建设前,分析和预测该建设项目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和建议,用以指导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内容包括:危险及有害因素识别、危险度评价和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安全验收评价:在建设项目竣工后正式生产运行前或工业园区建设完成后,通过检查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情况或工业园区内的安全设施、设备、装置投入生产和使用的情况,检查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到位情况,检查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健全情况,检查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情况,审查确定建设项目、工业园区建设满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的符合性,从整体上确定建设项目、工业园区的

31、运行状况和安全管理情况,做出安全验收评价结论的活动。安全现状评价:针对某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全部或局部安全生产现状进行的安全评价,查找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和建议。安全评价的程序:1)前期准备。2)辨识与分析有害危险因素。3)划分评价单元。4)定性、定量评价。5)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6)安全评价结论。7)编写安全评价报告。安全验收评价中的符合性评价:检查各类安全生产相关证照是否齐全,审查、确认主体工程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是否满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行政规章、规范的要求,检查安全设施、设备、装饰是否已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检查安全生

32、产管理措施是否到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建立了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安全评价方法:1)安全检查表方法:SCA;2)危险指数方法RR:通过评价人员对几种工艺现状及运行的固有属性进行比较计算,确定工艺危险特性重要性大小及是否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安全评价方法。3)预先危险分析方法:PHA:4)故障假设分析方法:5)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HAZOP;定性评价方法,以关键词为引导,找出过程中工艺状态的变化,然后分析找出偏差原因,后果即可采取的对策,侧重点是工艺部分或操作步骤各种具体值。6)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7)故障树分析FTA:8)事故树分析。9)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JRA:10)定量风险评价法安全评价

33、方法分类:1)定性安全评价法2)定量安全评价方法。1)定性安全评价法:1安全检查表法、2专家现场询问观察法、3因素图分析法、4事故引发和发展分析、5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6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7危险可操作性研究。2)定量安全评价法:1概率风险评价法包括: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事故树分析、逻辑树分析、统计图表分析法。2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3危险指数评价法。各类安全评价报告的内容:1)目的2)评价依据3)概况4)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5)评价单元的划分6)评价方法7)安全对策措施建议8)评价结论。安全评价报告格式:1)封面2)安全评价资质证书影印件3)著录项4)前言5)目录6)正文7)附件

34、8)附录。为加强对安全评价工作的管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原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制定安全评价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安全评价师不得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机构从事安全评价。危险和有害因素辨识:(重要!)(一)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4大类(P258)1)人的因素:1心里、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2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2)物的因素: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2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3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3)环境因素:1室内作业环境不良。2室外作业环境场所不良。3地下(含水下)作业环

35、境不良。4其他作业环境不良。4)管理因素:1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2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未落实。3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4职业安全卫生投入不足。5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6其他管理因素缺陷。(二)按参照事故类别进行分类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类为20类。1物体打击: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动的过程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下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

36、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3机械伤害: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等。除先触电外,所有与起重有关的伤害。5触电:包括雷击伤亡事故。6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淹溺。7灼烫: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8高处坠落: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的坠落造成

37、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9坍塌: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10冒顶片帮。11透水12火灾13放炮: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14火药爆炸: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三)按职业健康分类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目录10类115种。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1)直观经验法:1对照、经验法;2类比方法;2)系统安全分析法: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法有事

38、件树、事故树。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过程:1)厂址;2)总平面布置;3)道路及运输;4)建筑物构筑物;5)工艺过程;6)生产设备装置;7)作业环境;8)安全管理措施。第五章职业危害预防和管理(一、三、五节)职业性有害因素:1)生产过程。2)劳动过程。3)生产环境。4)工作场所。5)职业性有害因素:也称职业性危害或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危害劳动者健康、能导致职业病的有害因素。职业性有害因素分类:(1)按来源分类 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化学因素。生产性粉尘,例如矽尘、煤尘、石棉尘、电焊烟尘等。化学有毒物

39、质,例如铅、汞、锰、苯、一氧化碳、硫化氢、甲醛、甲醇等。物理因素。例如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异常气压、噪声、振动、辐射等。生物因素。例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原物等。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精神性职业紧张。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中的因素,例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作业场所建筑卫生学设计缺陷因素,例如照明不良、换气不足等。(2)按有关规定分类:职业病目录十类115种:粉尘类(1

40、3种)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类(56种);物理因素(4种);生物因素(3种);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8种);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3种);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3种);导致职业性肿瘤的职业危害因素(8种);其他职业危害因素(5种)。职业接触限值(OEL):1)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以时间为权数规定8小时工作日、40小时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粉尘)2)最高容许浓度: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有毒物质)。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在遵守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分钟)接触的浓度。(粉尘)4)超限倍数四类:对

41、未制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15分钟)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过的PcTWA的倍数值。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界定法定的职业病的4个基本条件是:1)在职业活动中产生。2)接触职业危害因素。3)泪如国家职业病范围。4)与劳动用工行为联系。职业禁忌与职业健康监护:1职业禁忌。2职业健康监护。包括开展职业健康体检、职业病诊疗、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桑等。3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性病损和职业病:1)健康:指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2)职业性病损:包括工伤、职业病和工作有关疾病。3)职业病:指企业、事业和

42、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或有害因素等而引起的疾病。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职业病防治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遵循职业卫生“三级预防”:1)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第一级预防是理想的方法,对人群健康和福利状态均能起根本的作用。2)第二级预防:发病预防。是早期检测和发现人体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所致的疾病。3)第三级预防:在病人患病以后的康复处理。2009年职业病病例数列前3位依次为:煤炭、有色金属和冶金。职业危害识别:(一)粉尘与尘肺:1)生产性粉尘: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能引起严重的职业病矽肺。(1)总粉尘

43、:可进入整个呼吸道(鼻、咽和喉、胸腔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的粉尘,简称“总尘”。技术上系用总粉尘采样器按标准方法在呼吸带测得的所有粉尘。(2)呼吸性粉尘:按呼吸性粉尘标准测定方法所采集的可进入肺泡的粉尘粒子,其空气动力学直径均在707m以下,空气动力学直径5m粉尘粒子的采样效率为50,简称“呼尘”。尘肺前3位:矽肺、煤工尘肺、铸工尘肺。P147生产性粉尘的来源:(1)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其所形成的尘粒(2)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可在空气中凝结成小颗粒,或者被氧化形成颗粒状物质,其所形成的微粒直径多小于lm(3)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其所形成的微粒直径多在05m以下。生产中使用粉末状物质在

44、进行混合、过筛、包装、搬运等操作时,也可产生多量粉尘;(1)无机性粉尘:1)矿物性粉尘,例如煤尘、硅石、石棉、滑石等。2)金属性粉尘,例如铁、锡、铝、铅、锰等。3)人工无机性粉尘,例如水泥、金刚砂、玻璃纤维等。(2)有机性粉尘:1)植物性粉尘,例如棉、麻、面粉、木材、烟草、茶等。2)动物性粉尘,例如兽毛、角质、骨质、毛发等。3)人工有机粉尘,例如有机燃料、炸药、人造纤维等。(3)混合性粉尘:指上述各种粉尘混合存在。在生产环境中,最常见的是混合性粉尘。一般认为,矽肺的发生和发展与从事接触矽尘作业的工龄、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二氧化硅的类型、生产场所粉尘浓度、分散度、防护措施以及个体条件等有关

45、。生产性粉尘引起的职业病:(1)全身中毒性,例如铅、锰、砷化物等粉尘。(2)局部刺激性,例如生石灰、漂白粉、水泥、烟草等粉尘。(3)变态反应性,例如大麻、黄麻、面粉、羽毛、锌烟等粉尘。(4)光感应性,例如沥青粉尘。(5)感染性,例如破烂布屑、兽毛、谷粒等粉尘有时附有病原菌。(6)致癌性,例如铬、镍、砷、石棉及某些光感应性和放射性物质的粉尘。(7)尘肺,例如煤尘、矽尘、矽酸盐尘。生产性粉尘引起的职业病中,以尘肺最为严重。从病因上分析,可将尘肺分为六类:矽肺、硅酸盐肺、炭尘肺、金属尘肺、混合性尘肺、有机尘肺。13种法定尘肺病,即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

46、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二)生产性中毒与职业中毒:化学物质的危害程度分级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5个级别。毒物的危害性不仅取决于毒物的毒性,还受生产条件、劳动者个体差异的影响。影响毒物毒性作用的因素:1)化学结构。2)物理特性。3)毒物剂量。4)毒物联合作用。5)生产环境与劳动条件。6)个体状态。中毒:1)急性中毒:由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所致。多数由生产事故或违反操作规程所引起。2)慢性中毒:慢性中毒是长期小剂量毒物进入机体所致。绝大多数是由蓄积作用的毒物引起的。3)亚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在短时间内有较大量毒物进人人体所产生的中毒现象。(4)职业接触生产性毒物机会:正常生产过程。检修与抢修。意外事故。(三)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1噪声(1)生产性噪声的特性:1)空气动力噪声:例如,各种风机、空气压缩机、风动工具、喷气发动机、汽轮机等,是由压力脉冲和气体排放发出的噪声。2)机械性噪声:例如,各种车床、电锯、电刨、球磨机、砂轮机、织布机等发出的噪声。3)电磁噪声:如电磁式振动台和振荡器、大型电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等产生的噪声。(2)生产性噪声引起的职业病噪声聋。2振动:存在手臂振动的生产作业主要有以下4类。(1)使用锤打工具作业。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如凿岩机、选煤机、混凝土搅拌机、倾卸机、空气锤、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