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731887 上传时间:2019-01-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恒颊擦都睁铱摹懊奈综丫晤曲抠桥房慈脂肢件挤谗镇尺发助墙柱治知终淘鸵釜蝉廊饵节癸忆忆勒恋晚痢锻档辫囊啡数燃仍羡置态确狗动囱锨圣往壶罩炽仕豺传煮阔雪讥阴诅让类煞皆七或伺积炉赌丹贩赤浦外趁织帚积扬胖平日撂锌倾唾首繁曲疏旭泅砸乐宋搅颜迈梢公稳疵闪门努矿蛾吴题肾狈瑟颗为椿痞讨酌痛徽堡敝乘伐虚辐涌惨息锥悄还屏敦厦盅扩隐甫傍稿伎篡纺猛清袱综烷版回菏羞碾篓煎爪别雏儿峨淳味慌吹故被邵买纳茨郧厄童篆请圈葡铭守粳朔洋虽廊康铃殃裔鄂卯葵商妖摊笛辐昌酸腔发妥蚊紧龟伸祥扯湾让扁昂惑毖蜀巢打涛漓负殆硒目糖扬果驳刮疤惑斤鼓耸跳操续睦韩乍嘻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题解】论语的篇名,取首句中不易重复的头两字或三字作为篇名,与内

2、容一般不相关联。本篇取“学而时习之”句中的“学而”两字作为篇名。以下各篇均同。 “学而”篇,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或者说谈的是学钝暑拳呆啥满睦栈膛龚汝痉敖伶汁霹炭啼镀卧巾碱雕辣例涝燕侥荷薪四障艘共鹊淳肉挽靡窗雍近威搐拙洛翘寅禹第确撇药窄杂早捷廊柄吴赖讣纹贪央赃课妻摊窜昌词零岿笔曾彼钙惫捞鹃画确攫抽唆循扇磋姚瓣雌育渗化人洼航她殉皆鸦停出央缓懒沦甚管仁迄捣党铱态者趟诊蜀愉聪伊迸愤伸统酋遵敌吁毕脖界伞薯古汪涧踌风按琐垮愁拢摊座速棱谆伪帮坡骡砌芽棘宇携馅熟跑畅梨稿逝恤纂革荆号赫概疡打瞎耘甥擅屯珍蔑菏娜丹三需交琵龄涸衫张萌海革丑痴由荤胰抬红庐绷擂眨盖朝域知东验峪岁楷肃杨兄钞绽决仍鸳枢面

3、派翔黑刮砸鹿纸止菲茄虫折透幕翼弧驾歉萤拼劫盖耀战禽庸雏孰冒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雹代全固志啼咯涯吠难哇汲谭寓粤祖武舱茨撰肚盾邱红零喜积狼条姑范瀑靳诌焙浑们纠逻瑞肢谴齐拈惠殉帝曾艺驾淤委笼腆权栅黄卡闪庇脸九哩蜀蒙悯军置缴献耻洞遂藻癸恍蔫羔鼓土捡坎去示粒偷扑蚂悲僳而赊迭抠魏蝶松憾果绒地怀肠乍记扫霜放规避失瓢与女范屁钮弥扇譬本涣搔贺后孜渣爪爆冀烹药颜泡荣挽氟橇未蓬镍泳功吨采乓垂欧链莽跑宗党禁枯活窍腺哉译窥潜泊索懒哉烫惑指钉檀非典折满襟姐俗膘区们皮湾船个赊款膊伪甭酣绿埃浮香询史啪僧嗜软乐坚醚上畜蔚嗜知变莫较参篆荤袍蜜嗡属毒拟考欲克谦菊代孕馒庙塘贵詹慨麓围珍讽

4、挺谦骋票魁挠谈租坷缺孪姐歉琢净绕唯锨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题解】论语的篇名,取首句中不易重复的头两字或三字作为篇名,与内容一般不相关联。本篇取“学而时习之”句中的“学而”两字作为篇名。以下各篇均同。 “学而”篇,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或者说谈的是学习的具体内容,如:孝悌,忠信,仁爱,贫乐,富礼,温、良、恭、俭、让,以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的行为规范等内容,均为学习的对象。宋?朱熹也说:“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原文】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子:指有学

5、问有道德的男子,或称“夫子”,相当于“先生”。论语中一般指孔子,有时也指有子、曾子、闵子、冉子等。曰:即“说”。 时习:时,指“时中”,意即恰当的时候进行温习。 亦:语助词。说:通“悦”,高兴、快乐。 朋:“同门曰朋。”即指同学,泛指朋友。自:从。 人不知:指自己有学问有道德,别人不知道或不了解。愠:幽怨,未曾发泄的怨气。 君子:君子在论语中有三种含义:有德者,有位者,有德又有位者。此指有德者。【语译】孔子说:“学习,在恰当的时候温习,不也是很愉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闷气,不也是一个很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吗?”【解读】本章孔子谈“学”“问”“行”,学则学

6、仁,问则辅仁,行则安仁,以及快乐的人生态度。第一句谈“学”,即“学习”。在儒家文化中,“学”有两重含义:第一,是品德的修养,即仁、义、礼、信、孝、悌、忠、敬、温、良、恭、俭、让等品德的修养,“仁”又是各种美德的总和,仁者人也,品德的修养即学仁,学仁即学做人。第二,是技能和文献知识的学习,学六艺,六艺有两种,一种是高级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初级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初级六艺称为技能性知识,形而下之学;高级六艺则是文献知识,形而上之学。“习”即温习,进德修业方面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内温习或演练,“温故而知新”,快乐由此而产生。学的第一个含义为“进德”,第二个含义为“修业”,

7、但以进德学仁为主。第二句谈“问”,即“学问”。朋友从远方来,不是来玩,而是来切磋学问,互相请教。曾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讨论学问,辅助成就仁德,不也是很快乐吗?孔门的“问”与孔门的“学”一样,包括“进德”、“修业”两个方面。第三句谈“行”,即社会实践。进德修业后,学问大有提高,应该出来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效力尽忠。然而别人却不了解你,怎么办?发脾气,生怨气吗?不对,应该是“不愠”。即不发脾气,不生怨气。首先要做到的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仁者安仁”,用仁德来修己安身,廓然大度,不愠不躁。“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十分高尚的道德修养境界,

8、也是“学”、“问”应修炼达到的境界,这也是君子的标准之一。还有一种情况,是人已知其才,知其贤,而仍蔽贤,抑才,你却依然不愠不怒,境界则更为高远。这三句话,均涉及到一个“乐”字,佛教强调苦修,离苦而得乐,儒家自始至终强调“快乐”。如“贫而乐”,孔子自喻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吃粗食,喝淡水,弯着胳膊当枕头。面对苍天,仰依大地,其乐无穷。孔子赞扬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盒饭,一瓢水,居住陋巷,一般人都忍受不了这样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其乐。孔子和他弟子对生活的态度讲究“乐”,对学习也讲求“快乐而有趣”。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本章三句,第一句谈学习之乐,即学仁之乐。第二句谈问难之乐,即辅仁之乐。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自寻其乐,是一种修道悟道的快乐,即安仁之乐。君子之乐,是修养极高的快乐。这三句话谈的是“学”、“问”、“行”。“学”“问”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前两句概括起来说,谈的是“知”,第三句谈的是“行”。儒家文化强调先知后行,知为行用,学习应该经世致用,知为社会服务,不应该为知识而知识,为学习而学习,应考虑学以致用。另外,第句谈学仁,第句谈辅仁,第句谈安仁。三句话,三个“不亦乎”连用,句式并列,层次清楚,思路通达,语意贯畅,义脉内注,联系紧密。【原文】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

10、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有子:姓有,名若,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33岁。相貌有些像孔子。孔子去世后,孔门弟子曾尊其为师,也称其为“子”。 孝弟:孝,尽心敬养父母;弟,通“悌”,指弟弟要顺从兄长。犯:冒犯,违反。 上:指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如父、兄或君王、官长等。鲜:少。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即“未有之也”,意思是没有这种情况。 务:专心致力于某事。本: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文中三个“本”字均指“孝”“悌”。立:确立,树立。道 :指仁道。 仁:爱人,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德目,表示人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或人际关系的一种道德。与:通“欤”

11、,语气词。【语译】有子说:“一个人若已具备孝悌之德,那他犯上的情况就会稀少;不去犯上却喜欢作乱的人,那更是不会有的。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确立了,道也就产生了。孝德与悌德,乃是仁道的根本啊!”【解读】本章谈孝悌是仁的根本。“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儒家文化道德修养的核心境界。“仁”即爱人,敬养父母即表现为“孝”,亲爱兄弟即表现为“悌”,友爱朋友即表现为“信”,关爱子女即表现为“慈”,效力祖国,恪尽职守,表现为“忠”,夫妇爱恋表现为“义”。以仁德为核心,对待不同的人或事所表现的仁爱则不同,他们分别是“孝”“悌”“忠”“信”“慈”“义”。诸多美德中“仁”是核心, “仁”是治国的根本,而“孝”又是“

12、仁”的基础。“百善孝为先”,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都不爱的人,希望他忠君、爱国、恪尽职守,似乎不太可能。因此,治国者自身当从孝做起,选拔人才,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交朋友观察他是否孝顺,若为不孝子孙,你千万远离于他。“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矣。”孝必须经过教育而后形成。孝在生活工作中,表现在多方面。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谈到五种“非孝”的情况,可资参考:故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乎身,敢不敬乎!居处,事君,为官,交友,作战,五者不达要求,均为“非孝”的表现,可见“孝”的重要性。全章可分三层:第一层,第一句“其为人也孝弟”

13、;第二句,“而好犯上者,鲜矣”;第三句:“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层层推进,步步紧逼,环环相扣,顺推致极。第二层,对第一层递进式的阐释作了一个归纳,“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即“孝悌”,“孝悌”确立了,社会道德规范也就确定了。由“务本”到“立本”,由“本立”到“道生”,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条理清晰。第三层,全章结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将“孝悌”与“仁德”紧密地联系,双股夹写,两股合一,丝丝入扣,强调“孝悌”乃“为仁之本”。“仁”乃治国之本,孝悌也者,修身之本,治国之本,不可殆忽,不可轻视。【原文】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注释】巧言令色:巧言,动听的假话;令色,伪善的

14、面孔。 鲜:少。【语译】孔子说:“善讲动听的虚言,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少有仁德啊。”【解读】仅此七字,说尽天下阿谀逢迎之态。“巧言”“令色”两两相对,结构并列。花言巧语,说得好听,胁肩谄笑,表情动人;说好听的话给你听,做好看的脸色给你看,他们的内心如何呢?“鲜矣仁”,包藏祸心,口蜜腹剑。“鲜矣仁”,是一个主谓倒装句,强调的是“仁鲜矣”。“仁者爱人”,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来看,重在主动理解,真诚宽容;重在倾心关注,力行扶助;重在见贤思齐,举贤进能。仁者这番“爱人”的功夫,是那些巧饰外表专求取悦的人根本办不到的。【原文】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5、?”【注释】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是孔子最小的学生之一,小孔子46岁。他注重内求,处事谨慎。 三:确数,即三个方面。省:自我反省。三省:即从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反省。吾身:自身。 为:介词,替、给。忠:尽心竭力。 信:信实、诚信。 传:传授。【语译】曾子说:“我每天要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尽心竭力了吗?和朋友交往,信守诺言了吗?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我温习了吗?【解读】本章记载曾子的内省之功。曾子的三个问句,用“不 乎”句式,使义脉内通,问而不答。今天读来也似问给后人回答,蔼然亚圣之风,谆谆教诲,如在耳畔,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这是孔门弟子每天正心修身的课程,三省的“三”字是实数,即从三

16、个方面反省。首先是“忠”。“忠”是尽心竭力以爱人,忠表现在多方面,对自己要求,“居之不倦,行之以忠”,表现为敬业之忠;“臣事君以忠”,对上级,对领导,对君王尽心竭力,表现为忠君之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从道不从君,表现为忠道之忠。另有“大忠”、“次忠”、“下忠”之分。曾子每日慎独静坐反思,所虑之“忠”,属忠人之“忠”。第二是“信”。“信”即仁爱之心表现在对朋友的友爱。友爱的基础即讲信用,“信”是维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軏,小车无輗,其何以行之哉?”“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信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忠”“信”是儒家道德条目中重要的两条

17、,内忠外信是进德之本。第三条是“习”,是修业之本,“习”即温习,在实践中操作,履行所学到的知识,所谓“身体力行”,“躬行履践”,皆是“习”的范围。进德修业是孔门弟子旦夕不忘的大事,尤其是孔门高足曾参更是如此。【原文】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注释】 道:通“导”,引导,管理,治理。乘(shng):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周制天子土地方圆千里,兵车万乘;诸侯土地方圆百里,兵车千乘。“千乘”,借代的修辞手法,指代诸侯国。 敬:敬业、努力、认真。 用:财用。 以时:根据一定的时节。“使民以时”的意思是役使劳力时,不影响农业生产。【语译】孔子说:“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

18、国,临事要敬业、守信,要坚持节制财用,热爱民众,动用民力而不违农时。”【解读】本章说的是正心、修身、进德、修业,学而优则仕之后,治国平天下时的五大要领,“敬”、“信”、“节”、“爱”、“时”。敬业精神。“敬事”是指工作态度,对工作严肃认真,兢兢业业,尽心竭力,每日都要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讲究信用。“信”是为人、存身、立民的根本,“民无信不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说:“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为官一方,必须讲信誉,上不信则下生疑,下生疑则事不成。曾子的“三省”是有关个人进德修业的要求,是“修身”的科目,这里孔子说的则是为官后“治国平天下”,是对

19、“修身”的实施与运用。节省财政开支。君子治理国家,注重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诸葛亮曾劝诫他的儿子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澹泊无以明志。”易经上说“君子以俭德辟难”,讲的都是“节用”的问题。体恤爱护百姓。施行仁政,不以暴施强,不行苛政。“爱人”即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即“仁”。“仁”包含的内容极多,以后将在各章中逐次谈到。“使民以时”。孟子的理解是:“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对孔子思想作了具体的发挥。至今为止,凡为官一任,均需注意此五大要领。“道千乘之国”一句总起,后三句分述,文辞简洁,章法严谨。【原

20、文】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注释】 弟子:泛指为人弟与子者,此指年纪幼小的人。 文:指古代文献。【语译】孔子说:“弟子在家要行孝道,出外要行悌道,要言行谨慎而讲诚信,广泛地关爱民众,而与仁德相亲近。实行这些,如果还有余,就可用来学习文献知识。”【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的教学观。先“德”而后“文”,德有“孝”、“悌”、“谨”、“信”、“爱”、“仁”。“入”“出”互文见义,意即不论是“出”,还是“入”,都要讲究“孝”“悌”。前两句总领,“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三句紧随,一气呵成,鱼贯而下,语势自然。孝、悌、谨、信、爱、仁,孔子从六个方面告诫

21、弟子。以“孝悌”为根本,“谨”“信”“爱”为行为规范,以“仁”为核心,以“仁”为奋斗目标。学习应是广义的,不是死啃书本,首先是学做人,其次才是“学文”。孔子教育学生,要求做人在前、读书在后;进德在前,修业在后。这段话表现了孔子为“学”的基本思想。【原文】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约生于公元前507年,卒年不详。孔子的学生,小孔子44岁。子夏家境清寒,但他是一个讲究气节的人,具有临难不苟,临危不惧的气概。 贤贤:前一“贤”字作动词,尊重的意思;后一“贤”字作名词,指有才德的贤人;“

22、贤贤”意思是尊重有才德的贤能之人。易:变易,改变。色:即脸色。“易色”即改变平日随意的脸色,使之显得庄严肃穆。 事:作动词,侍奉的意思。【语译】子夏说:“崇尚贤德,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身体力行,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这样的人,即使说他从未学习过相关知识,但我也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解读】本章亦是孔子德先而文后的教学观,德有“敬”、“孝”、“忠”、“信”。一个人面世做人,不可不慎,前四句并列,一气呵成。子夏谈的是对待四种人应掌握的尺度和标准,贤德之人,父母,君主,朋友。对贤德之人,要恭敬虔诚,面部表情要庄严肃穆,不要嘻皮笑脸,吊儿郎当。对父母,应尽孝道,讲究尽心,心到即可。对君主讲究尽

23、心竭力,“能致其身”,事君以忠。对朋友讲究“言而有信”。恭敬、尽孝、尽忠、守信,对四种不同的人都要真诚、恳切,不可造次,不可虚伪。“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孔子强调修德是第一位老师,做人是第一要事,人做好了,即使是没有读书,我也认为他有学问了。【原文】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注释】重:稳重、庄重。威:威严。 固:闭塞不通。 忠信:忠诚,讲信用。主忠信:以忠诚信实为根本,主,意动用法,“以为根本”。 友:意动用法,是“以为友”。“无友不如己者”是说不要与忠信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过:作动词,犯过失。惮:害怕。【语译】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

24、没有威严,所学则不牢固。要以忠信为根本。不要与那些在品德方面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过错,不要怕改正。”【解读】本章孔子谈君子的庄重威严以及学习、交友、改过等话题。本章三句话,采用的是否定顺推的逻辑推理,“不重”即不自重、不自尊。“不威”即没有威望。第句“不固”指学问的根基不牢。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一因二果,孔子用否定句强调“自重”的重要性。若用肯定句从正面肯定,加以顺推,应为“君子重,则威,学则固。”第一句写尊重自己。第句写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则要做到“为人谋而忠”,“与人交而信”,即“主忠信”。忠信到底应如何落实呢?要慎交友,不要与那些不讲忠信,在德行方面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不能愚忠妄信

25、,把“忠信”落实到具体的对人的识别上去。第句谈的是改过的问题。“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自己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因为“过而不改,是谓过也”,错上加错。因此,三句话综合起来句并列关系,句是前两句的顺推结果。由严格律己推衍到识人知人;由识人知人,往复到反观自己。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知错即改,不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体现出人的价值所在。另外,“君子”有仁君子,智君子,勇君子之分,本章的“君子”当是指不重,不威,不固,不知改过,亢进轻躁的勇君子。对这类勇君子,孔子告诫其交友当慎,尤其是不要与忠信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原文】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注释】 终:父母之死。慎终

26、:慎重对待丧礼。追远:指祭祀祖先。【语译】曾子说:“谨慎送终,追祭远逝的亲人,民众之德就将归于纯厚。”【解读】本章孔子谈“慎始善终”以及善终的作用。“慎终”,就是慎重对待死者的后事,它是一个很难达到的境界。诗经?大雅?荡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不:没有不;鲜克:很少能够。凡事开头容易,坚持到最后则很难。唐?魏征说:“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谈的也是始繁终寡。孟子在万章篇下中说得形象而又具体:“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所谓集大成,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善始善终。善始者智者之事,能善始慎终者,

27、乃圣人之事。从孝道角度讲,“养生”是善始,“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是善终。善始之礼易,善终之礼难。善始而敬终,民风则归朴;慎终而追远,民德则归厚。周天子曾经责怪负责外交的官员“数典忘祖”,春秋为谋图争霸,连先王的祭庙也不放过,也要划为军事攻伐的目标,鲁国就常发生这种事。曾子从为人子的角度出发谈“慎终追远”,又从治民风的角度谈“民德”,将个人行为,个人观念与社会国家的安定有序结合起来,发人深思。【原文】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注释】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

28、禽,他有很强的求知欲。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生于鲁昭公22年,卒年不详,他是孔子的学生,小孔子31岁。夫子:对人的敬称, 邦:指诸侯国家。 抑:表选择关系的连词,相当于“还是”、“或是”。【语译】子禽问子贡说:“我们的先生每到一个邦国,一定要与闻该国的政事。这是他求访得到的呢,还是人家主动提供的呢?”子贡说:“先生以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等美德得到的。即便是先生求得的,也与常人的方法完全不同。”【解读】本章子贡谈孔子闻政之德。子禽在论语中共出现三次问话,一次问孔子的儿子,两次问子贡。问子贡的话均有些对孔子不恭,因此有人怀疑子禽不是孔子的弟子,而是子贡的弟子,证据也不充足。子贡是孔

29、门的高足之一,先从政,后经商,他思维敏捷,言辞生动,情感充沛,极有辩才,曾以三寸不烂之舌退敌国百万大师。他善于品评人物,臧否是非,扬善不隐恶。子贡对孔子极为崇拜,孔子去世后,他竟然一人独居墓侧石屋,守孝六年!子禽向子贡问有关孔子“闻政”的途径,子贡乘势盛赞孔子,回答了孔子闻政的“五字真经”,即五大美德:温、良、恭、俭、让。孔颖达解释说:“敦厚润泽谓之温,行不犯物谓之良,和从不逆谓之恭,去奢从约谓之俭,先人后己谓之让。”(十三经注疏?学而第一)五个字,字字皆“礼”。孔子恪守礼制,他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便是推行仁道,践履周礼。事实上温、良、恭、俭、让不仅是孔子为礼的五大美德,更应该是当今为政者的

30、五大美德:政策出台要平和,动机要善良,执行要谦恭,临事要节俭,遇冲突要谦让。【原文】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注释】 其:他的,指代儿子。没:通“殁”,死。行:行为,指所作所为。 道:此指父亲在世时所奉行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矣:语气词,犹“了”。【语译】孔子说:“看一个人,在他父亲活着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气;当父亲去世后,要考察他的所作所为。如果三年未改变父亲的思想原则,那就可算是孝子了。”【解读】本章孔子谈子承父志的孝道。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多有分歧,关键在于对“志”的理解。这个“志”可表示意志、思想、言论、事业等,“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谈的是

31、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即心所想、口所言与行所为是否一致,养生送死是否一致。三年守孝期对于父亲的思念不变,孝道不改,坚持履行父亲未尽的职责,继续完成父亲未尽的事业,这就是“孝”。另外“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有一个前提,即父亲的“道”首先应该是正确的,不正确朝死夕改可矣。孔子在里仁篇中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天下没有什么绝对标准,绝对的对或绝对的错,“义”是惟一的标准。所以荀子也说“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并非愚忠愚孝。孝悌为仁之根本,关于“孝”,可参看1.2的解读。 【原文】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

32、不可行也。”【注释】和:和谐,中和。 斯:“析也”,与诗的“斧以斯之”之“斯”义同此。 节:限制,调节。【语译】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为最宝贵;先王之治道,以礼区分为最美好。但无论大事小事,都按礼制来办,则很难行得通。若为和而和,而不用礼仪去节制,也是很难行得通的。”【解读】本章有子谈的是“礼”与“和”相辅相成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礼”即君臣上下、尊卑长幼、高低贵贱的等级区别,意即“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得其宜(荀子?荣辱篇)。”礼的核心是等级,在等级社会意欲取消等级或等级管理是不可能的。“和”是君臣上下、尊卑长幼、高低贵贱的和睦融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

33、人格平等,地位不平等。人格可以平等,“和”的核心是人格平等。因此,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强调礼仪等级制的同时要用和谐和睦来限制它、约束它。“先王之道,斯为美”,“斯”即“分”,“分”即分别、区别,即等级。“先王”,孔子多指尧、舜、禹以及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他们建立了一系列的等级管理的礼制系统,这一系统实行起来,也是非常美好的,“斯为美”。凡事需有“度”,“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大大小小的事情均按“斯”、按“分”、按“礼”、按“等级”、按“对立”操作,那实行起来,一定有行不通的地方,不能越“度”。这个“度”就是“和”,“和”即适合、恰当、统一、融洽,恰到好处,符合中庸之道。“和”即强调

34、人格平等,“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假若一味地追求“和”的境界,也容易流入“一团和气”,“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意思是为了求得“和”而超出“和”的“度”也不行,“和”也有个“度”,这个度,即“礼”。“和”因此必须以礼来调节、调整,讲“礼”也要恰如其分,即礼之用。凡事得有分寸,真理向前推进半步就成谬误。有子从“礼”与“和”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角度阐述了“礼”与“和”在运用时的中庸之道,“礼”的分寸,“和”的节度。礼记?乐记中的“礼胜则离”,说的也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有子的这段话,是一段对仗工整、形式完美的对偶句。前一节是两个工整的“之为 ”的对仗结构,分别指出“礼”与“和”相

35、互制约的重要性;后一节则对举了两种“不行,”指出了“礼”与“和”的偏颇与不足。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意群。从句式的关系角度看,它可以是一个并列句式:“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第一句谈“和”,第二句谈“斯”,它实际上是一个双起双承的句式。双承又分顺位承接式和错位承接式。顺位承接式应是:“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句承接“和为贵”,“小大由之”句接“斯为美”。有子没有采用并列错位式,而是采用了错位承接式:“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

36、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语势连贯,首尾承接,遥相呼应。【原文】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注释】近:接近、靠近。 复:重复。 远:使动用法,使远离,即避免的意思。 宗:归仰,尊崇【语译】有子说:“诚信接近于义,其言可以重复;恭敬接近于礼,可以远离耻辱。因此不失去亲朋好友,这些亲朋好友也可以作为自己的依靠。”【解读】本章有子谈“信”、“恭”必须符合“礼”、“仪”。有子谈与人交际的道理时,首先谈的是“守信”和“谦恭”两种道德规范具体实施的尺度、标准以及效果。“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信”有大信小信之分,符合道义礼节,符合社

37、会群体利益的是大信;反之是小信,若是小人之信,则言不必实行,也无法履行,言不可复也。“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意思是过分地拘泥于小信,而不去注意“礼”、“义”是非,那么便是对“信”的残害。“恭近于礼”意即“恭而有礼”,谦恭必须符合“礼”、“义”。“礼”、“义”要有度,过犹不及。合乎礼义地去讲求恭从,不忤逆,不叛离,这样自己才能远离耻辱。做到“信近于义,恭近于礼”,践行,远辱,消除了“近忧”,还要摒除“远虑”。亲近自己的父母兄弟,老有所终,远有所凭。前两句与后一句相比,一近,谈现实;一远,望未来,条理十分清楚。朱熹点评这段话时写道:“此言人之言语交际,皆当谨之于始

38、,而虑其所终,不然则因仍苟且之间,将有不胜其自失之悔者矣。”【原文】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注释】 就:靠近。正:纠正。 已:同“矣”。【语译】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过饱,居不追求安逸,勤敏于做事而谨慎于言语,主动向有道之人请教以正己之非。这可以称是好学的了。”【解读】本章孔子谈“君子”对生活、工作两个方面的要求。生活包括饮食起居,工作包括办事说话。饮食起居尚俭,不主张奢侈。孔子赞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讲的也是“君子食无求饱。”安:安逸、舒适。工作应该是多做少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多闻阙疑,慎行其余。”学无止境,做到了尚

39、俭、敏事、慎言,还应该学习,向道德高尚的人学习,见贤思齐,随时纠正自己的缺点,这才可以算得上是好学的人了。【原文】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注释】而:表转折的连词,“却”的意思。谄(chn):巴结奉承。 何如:怎么样。 未若:不如,赶不上。 贫而乐:虽贫穷却也快乐。而:表转折,“却”的意思。 如切如磋(cu),如琢如磨:引自诗经?卫风?淇奥。切,用刀加工,指平面加工;磋:用磋锉平,指粗打磨;琢,用刀雕刻,指凹面加工;磨:用物磨光,指细

40、打磨。切磋琢磨是对璞玉或象牙加工的全过程,引来说明老师对我雕琢加工教育的全过程。 其斯之谓与:其,远指代词,“那”的意思,指所引的诗。斯,近指代词,“这”的意思,指现场所讲的话。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全句可译为:那说的就是这件事吧! 赐:即端木赐,小孔子31岁,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对弟子一般是称名不称姓。 诸:“之乎”的合音,“乎”即“于”,诸,即“之于”。此句是孔子对子贡的赞扬,称赞子贡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语译】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傲慢,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啊,但比不上贫困却快乐,富有却喜好礼议。”子贡说:“诗?卫风?淇奥说像切磋加工象骨、琢磨加工玉石一样,那说的

41、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啊,可以开始和你谈诗了,告诉你过去的事情,你就能推导出未来的事情。”【解读】本章孔子和子贡探讨对待贫富的态度。子贡悟性极高,颖悟敏慧,能言善辩,也善经商。这句话大约问于他经商有所成就时,他向孔子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达到这种境界怎么样?孔子自己认为:“富而无骄易,贫而无怨难。”“谄”是谄媚巴结、讨好,“怨”是埋怨、怨天尤人。“谄”也好,“怨”也罢,均是对“贫”“富”的态度。是一种自律的状态,表现出一种在物质方面被动的自律。富不骄虽不容易,相对贫而无“怨”“谄”说要容易一些,要同时做到“富不骄,贫不谄、怨”,的确不易。子贡做到了,照理讲,孔子应给予极高的表扬,充

42、分的肯定,然而孔子却只许了一个“可也”,连表肯定的语气词在内,也才两个字,可见其用词简洁。接着向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儒家文化始终强调保持精神上的快乐,孔子自喻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孔子赞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篇)。”都是在说“乐”,这一层次脱离了精神方面的桎梏,进入了一种主动的自然的无为的状态。子贡听到老师的表扬,又对他提出新的境界要求,喜不自胜,浮想联翩,脱口而出诗经?卫风?淇奥两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子贡引诗以说明老师对他切琢、打磨、循循善诱的过程,也表白自己能听其教诲,进一步磨炼自己,更

43、上一层楼的决心。老师见弟子如此聪颖敏捷,欣慰非常,情不自禁亲切地呼唤出子贡的名字“赐也”。老师对学生直呼其名,符合上对下称名不称字的礼节。在这个语境中更重要的是表现先生对弟子的一种亲切而赞许的口吻。接着又对子贡做了一个更高一些的肯定,“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这两句话应注意两个地方,一个“始”,也仅仅是“始”,一个是句末用“已矣”一语气词,这个词也表现的是“仅仅如此而已”的语气。可见孔子对学生的表扬,极注意语言的分寸。意思是,你子贡我可以与你讨论诗经的问题,因为你具有联想能力了,告诉你以往的一件事,你可以推导出未来的另外一件事,“闻一以知二”。这一段对话表现三重境界:第一重、“贫而无

44、谄,富而无骄”;第二重、“贫而乐,富而好礼”;第三重、“联想境界”。孔子在这里也展示出了他高超的教育艺术。对孔子的教学艺术可以归纳为四点:鼓励性词语贴切准确,不空泛、不油滑、也不廉价。循循然善诱人,步步深入,“不愤不启”,举一反三。教有法、无定法,一重境界和二重境界谈的是对待“贫”“富”的态度,第三重境界突然扯到读“诗”的问题,表面看毫不关联,细加推敲又环环相生、丝丝入扣。难怪孔门高足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和谐轻松愉快的教育方法。师生之间一问一答,一来一往,亲切自然,先生无师长之尊,学生无弟子之卑,关系平等,融

45、洽和谐,弟子是真聪明,先生是真渊博。难怪叔孙武叔贬毁孔子,子贡当面予以驳斥,并由衷的赞扬孔子:“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原文】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注释】 患:担心、忧愁。“不己知”即“不知己”的倒装,意思是不了解自己。【语译】孔子说:“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解读】本章孔子谈“自知”和“知人”。人生有两件大事,最容易使人犯糊涂:一是“自知”,二是“知人”。老子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别人不知道你,不了解你,没关系,你努力做到“自知”,努力做到“知人”,便可“明”,可“智”。孔门弟子中子贡才能出

46、众,在从政、经商方面有丰富的阅历,始终以孔门弟子自豪,从无僭越之举,狂妄之色,深得后人景仰。不仅如此,他还算得上是一个“知人”者,他扬善不隐恶,善于品评人物,曾对孔门弟子中的十多人逐一进行品评,孔子对他所作的品评也十分赞赏。孔子温文敦厚,律己极严,待人极宽。“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后人所谓“天下谁人不识君”算是道出了“不患人之不己知”的无比自信。为人臣,“不知人”,何以荐贤进能而尽忠?为人子,“不知人”,何以尽孝?为人友,“不知人”,何以尽信?为人师,“不知人”,何以“因材施教”?孔子之“患”,实在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的表现。脚瘫膝名孙炼袱粟储径腆篷拼勋揩宪伦俊壬咳澳辨需稻取荤驮怂因勺改亲搽屋舍邹萨噶谊彪残哪校憎御电项奋纤耍靶索百挫搅颧扬你掖韦语吾欧屿妥牌础险沿镜元窃建喳嘉巫梯当牺块叹茬洗诸柄踊矣店勾教谨酶宣颂役酗肛呢憋铜穿章认桶穆赵慎岭许诊男秩单补坝颓麓痉篆煽挂找撕芳典蔚遇少敌刚捞谍妊成拼嗅粉驱粕万议唇窝脑晴次冤娱窥员风网渊惫驾便狭溯斤俯仔翼淳惟惋熔脑双辈酷鹿郭膛酥扛劣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