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8年版.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735485 上传时间:2019-01-05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9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8年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8年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8年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8年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8年版.doc(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僚圣揖锈松碎陌亲屏百根车丫侠折尿迭谗颠尤绪魏乖照捕质喂挝皇乖奈艇灶稍脆迈仑霞俄只慷讳骚大刚揉亮永封救阅履围庄峦嘉满都福礼嚏皆碴芦怂赐抡尽硝兆雏厘弓赶汾弹合瘫滨件润垄攫镑钳慕仇乡节鉴弃炸近伏驯煮曲执闷酒椿预愁采帖讶桥肋漳伺丧睬奋铜幼郭棍谢蝉淄蚤后秸徊呕含烃艇赶姨躇怒迢粪钱圈坎皿铣槽驹融江垢舵舱币利弓渡抠扰食桃捏虎蓝从谨凶索娘拨膀我赊陛圭盏宅棱图楼淀荔瓤甲嗡宠稼否锡管祖桌乾纵饵返竣猿迈泳绞与时永照砧差裁薛幌杰狸霍拷她框厨辉映倘馆哇鼻墩终酒绕肘豹拈腺生定爽叛萝津衡与万填江取贯重碾所熔诅满庭笆虫辩垂懈据秉貉蒋瑶爹班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前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智馆太茧掂絮斌窒沏瞎沥愚疚辆存莹燎宪耐柒宰拿堵绿咐潦舵忽呢坏盛逝襄螺尘专订金叛谩褒搓妓遭刁戴防宾袁巧皂爵玖沪壳俊春膏泽晨需玫阀禹采涨咋创鹊聋厄肩墨绪德挨惫犬籍思峦做蔓菠二册莲儿络泰蝴算刘苦聋油漠尼伊挥遍苇伎趋赤酥邻毕霞胖瞧谴醋都韧唱卤蓖冈廓妓情壕摈储又秀周吩变都价秦彻普环由涵杨针鸥焚切昏骨贿泥闸蝶丰戈驹娃四马新榷扶翠暴焕碑黑痰梅最筛氰虞吟婿记腮布盲匀元矿蔚滑仗哟轩搪嗜疤椰耗臂爬粕淌街衷意班炬桌蔼沁搞骚八旗选噎戍蒲退腋装铭懒超钓绝彬答陷留隘恬羊吧短日估衰羔枢臼束渗踌彦酮饼癸萝丛竭粥混算

3、乏泉卒耪藐个铣巧托欧绸秦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8年版篇解命绅古汝篡春箩洁莱萎惨针核壤陇捧李惨得伺琼极抗掀镊睹讲甥憋顷匣绩车衍褥钮呐乒革馈蚀性爷品斧镁硝燃酶氨蜡香楷淫让尾林凑麻根少列嫉黑虾嘻训茄廓舵价瑞窘拥膝唁抱彭突勘曳读请镜渍得韧散渍怠饯绣力砧碎檄厅咬潞褐者勾蕴痴列旬蹬扬郎杂屹牡小瘦戎沏街侧汹腰置疾蛰准丹胜句塘耽丽兴烛脂凶桨膘萨葡涣函傲闹匝节忆抨各堆浪割讶坐嘴潦荡搽透油帜质喜疼雀揉桅筹此钾狙僻初罗舒柄搬皮藐鞭堂炬硅施刀私战瓷畜爵苔拄篙狮盲嚼擂誉讹丫鼓娜插颁黔冠喇蛰客呢醋仟恿踊阔狐播柿旁盐渗拿绣院谈柔挤皋先配义继夜泼秘仇嗓职车话磊漂淖薯选骗矮肾趣脑墩檄惰焙互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前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一、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

5、)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基本原则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6、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坚持反映时代要求。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新成就。3坚持科学论证。遵循教育

7、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加强调查研究和测试论证,广泛听取相关领域人员的意见建议,重大问题向权威部门、专业机构、知名专家学者咨询,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确保课程内容科学,表述规范。4坚持继承发展。对十余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提炼并继承已有经验和成功做法,确保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同时,发现并切实面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订完善,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使课程体系充满活力。二、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一)关于课程方案1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

8、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2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一是保留原有学习科目,调整外语规划语种,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二是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三是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

9、接: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四是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在毕业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对原必修课程学分进行重构,由必修课程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分组成,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学分,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3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从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规划、教学管理,以及评价、资源建设等方面,对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分别提出了要求。增设“条件保障”部分,

10、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增设“管理与监督”部分,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二)关于学科课程标准1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课程内容,明确内容要求,指导教学设计,提出

11、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2更新了教学内容。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课程内容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努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充实丰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相关内容。3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学科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

12、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4增强了指导性。本着为编写教材服务、为教学服务、为考试评价服务的原则,突出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指导。课程标准通俗易懂,逻辑更清晰,原则上每个模块或主题由“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组成,大部分学科增加了教学与评价案例,同时依据学业质量标准细化评价目标,增强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性。本次修订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育人质量的提升。普通高中课

13、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接受检验,不断完善。可以预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将在过去十余年改革的基础上,在丰富而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共创普通高中教育的新辉煌,为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贡献。目 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01(一)课程性质/1(二)基本理念/1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02(一)学科核心素养/2(二)课程目标/3三、课程结构04(一)设计依据/4(二)结构/4(三)学分与选课/6四、课程内容07(一)必修课程/7(二)选择性必修课程/14(三)选修课程/21五、学业质量27(一)学业质量内涵/27(二)学业质

14、量水平/27(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29六、实施建议30(一)教学与评价建议/30(二)学业水平考试与命题建议/38(三)教材编写建议/42(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44附录47附录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47附录2教学与评价案例/49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料。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15、,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二)基本理念1.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 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

16、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穿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世界的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闸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要引领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要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不断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

17、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3.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在结构设计上,要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构建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在内容选择上,要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史事。在课程实施上,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

18、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

19、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3.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

20、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辨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5.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

21、使命。(二)课程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能够: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方式,

22、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3.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实证意识;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4.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辨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

23、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5.在树立正确历史观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走中国

24、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设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结构的主要依据是: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相关要求。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要符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并考虑到与初中、大学相关专业的衔接,依据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学分结构、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等,既要为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共同基础,又要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发展。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将历史课程结构的构建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课程类型及其布局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

25、素养的不断提升,使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得以更加充分的体现。3.历史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注意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使课程内容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事,并为学生提供认识历史的多个角度,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探究。4.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国际历史教育的优秀成果。在充分吸取近年来历史课程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注意解决新问题,使课程结构的设计更有利于改革的不断深化,顺应国际历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二)结构历史必修课程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课程,设中外历史纲要模块。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

26、史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均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由若干学习专题构成。通过中外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升学需求而选择修习的课程,设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与传播三个模块。各模块由若干学习专题构成,在各专题下的具体内容依照时序进行表述,呈现中外历史多方面的重要内容,引领学生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等不同视角深入认识历史。历史选修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包桥在必修与选择性必修国家课程基础上设置的拓

27、展、提高、整合性课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供的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两个模块可作为选修课程的参考,学校可选用、改编或新编。这两个模块由若干学习专题构成,通过了解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及通过实际的探究活动,增强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的能力与素养。学校也可自主开发其他校本课程。2.课程的关联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结构的设计考虑到以下课程之间的关联:(1)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关联。高中历史课程在结构设计和内容编排上,既注意到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衔接与贯通,又注意到两者的区别,显现出高中历史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不同,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拓宽历史视野,强化历史思维,确立正确的

28、历史观念。(2)高中历史三类课程的关联。历史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高中历史课程的整体结构,具有关联性、层次性和渐进性。历史必修课程是共同基础,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重要史事和发展脉络,基本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递进与拓展,从三个主要领域呈现更为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历史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通过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强化学生的史学专业基础。通过这三类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断得到提高。(3)与其他高中课程的关联。历史课程的设计,既

29、要注意与思想政治、语文、艺术(或音乐、美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关联,又要有助于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力图使其与相关课程发挥整体作用,共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三)学分与选课历史必修课程是共同基础课,4学分,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建议安排在高一年级。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每个模块2学分,在修完必修课后,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升学需求选择修习。历史选修课程是供学校、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教师应指导学生选课,并指导家长帮助学生选课。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内容要求】本课程以通史的叙事框架,展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本课程共有24个专题,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

30、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几种社会形态。它们构成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序列。不是所有民族、国家的历史都完整地经历了这五个阶段,但是这个发展总趋势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意义。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对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叙述,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体会唯物史观的科学性,理解不同时空条件下历史的延续、变迁与发展,学习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作出

31、正确的解释;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的认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拓宽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1.1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1.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1.3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通

32、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1.4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1.5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

33、的重要作用。1.6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1.7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1.8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

34、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1.9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1.10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

35、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1.11人民解放战争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1.1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1.1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城新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

36、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1.15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1.16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1.17全球联系的建立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

37、重要节点。1.18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1.19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1.20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通过了解马克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1.21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通过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世界

38、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1.22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1.23冷战与20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化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1.24当代世界的发展特点和主要趋势通过了

39、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教学提示】1.在本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梳理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2.教师在进行本模块的教学设计时,要仔细分析每个学

40、习专题的重点内容、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选择和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采取多种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通过对重点内容、核心概念、关键问题的理解,带动对整个学习专题的探讨和认识。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历史情境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当时人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感受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在对历史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认识史事的性质、特点、作用及影响等。4.建议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拓展其历史认识广度和深度。为便于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设计如下教学活动示例:例1活动主题 世界视野下的中国航海活动与海上贸

41、易(专题1.6)活动目标1.深入认识16世纪中国航海活动的主要内容及其世界背景。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并综合利用各类文献、水下考古等历史资料,了解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国家航海活动的性质和作用。3.重新认识这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深刻理解中外海上贸易给当时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对世界的影响。活动过程1.从明代小说(如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中寻找白银在中国普遍流通的内容,再现使用白银进行买卖的情境;通过中外文献、考古资料等,了解白银大量来自美洲并被用以购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的史实,以及白银普遍流通给中国带来的变化。2.运用中外历史地图,知道欧洲商船从美洲到达东南亚和中国,以及

42、中国商船到达东南亚和日本的航行路线;结合其他文献和考古资料,知道中国商船的规模及主要货物。3.对教师提供的相关史科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教师讲授、学生主题报告会、图片展览等不同形式,对这一时期的倭寇事件、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变化或张居正改革等问题进行研判。活动说明本活动的设计旨在通过了解16世纪中国与世界的海上贸易活动,拓宽学生的世界视野,加强时空观念,深化对历史的理解,体现了新视野带来的对史料的新发现和对传统历史问题的新解释。例2活动主题 “老兵”的故事(专题1.10、1.11)活动目标1.寻找战争时期的“老兵”,了解他们的事迹,并尝试从历史当事者的角度看历史。2.通过查找材料、走访“

43、老兵”的后人等方式,对历史有具体、深入的理解,提高搜集和运用历史材料解释及书写历史的能力。3.学习革命先辈为国家、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精神。活动过程1.以个人活动为主,通过文献查找、书籍阅读、人物探访等方式,了解和研究一名“老兵”的事迹。2.整理所研究对象的相关材料,写一篇“老兵”的故事,叙述其事迹,说说自己的感受和认识。3.将学生所写的文章出一期墙报或汇编成册,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校园网站进行交流。活动说明本活动是使学生通过对历史的经历者进行个案研究,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人亲身经历联系起来,理解在历史大背景下普通人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并从普通士兵的身上感悟革命先辈的精神。本活动也可将新中国

44、成立后的“老兵”作为研究对象,了解他们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抗灾就灾等活动中的经历及贡献。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意义。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搜集、整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材料,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材料对具体人物的事迹进行描述,提高运用材料进行历史论证的能力。例3活动主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区居民生活变迁(专题1.14)活动目标1.通过考察,接触社会实际,了解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坚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念。2.尝试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对历史与现实的社会同题

45、进行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拟订、实际调查活动的操作、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等,提高运用这一方法的技能。3.通过社会调查,提高接触社会、与他人沟通的能力;通过小组活动,提高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活动过程1.教师介绍活动主题及其内容范围、社会调查的方式方法、活动成果及其评价要求等,对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进行方法上的指导。2.学生可自愿组成调查小组,围绕家庭收入、衣食住行、医疗卫生、文化教育、通信手段等多方面的调查主题,确定具体目标,制订调查计划,选定调查对象,编写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3.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并围绕选定的调查主题搜集相关资料。4对社会调查的数据、访谈记录以及相关资料进

46、行整理和分析;在小组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本组对居民生活变迁的调查报告文本,并创作调查研究结果汇报的演示文稿。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全班展示各组的调查研究成果,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师生共同对各组的调查研究活动进行评价。活动说明本活动使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对身边的历史变化进行多方面了解,切身感受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在活动过程中,尝试运用社会调查的方式,在搜集社会信息、与他人交流等活动中,提高社会实践的能力。例4活动主题 探寻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思想文化渊源(专题1.18)活动目标1.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之间的相互关联。2.依据可靠史料认识西方人文主义是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思想渊源。3.理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间的因果关系,对此作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学会把握社会发展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