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四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之四则运算.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735627 上传时间:2019-01-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四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之四则运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四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之四则运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四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之四则运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四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之四则运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四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之四则运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四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之四则运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四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之四则运算.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四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之四则运算小学数学是一门很有趣的课程,可以启迪孩子的心智,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小编今天为您带来了四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希望能对您的学习有帮助。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3)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就减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5)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6)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

2、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7)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2、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3、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

3、、减法);(先乘除,后加减)(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4、有关0的计算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a + 0 =a 0 + a = a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a 0 = a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a a = 0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a 0 = 0 ; 0 a = 0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0 a = 0 ; 0不能做除数:a0 = (无意义)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

4、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5、租船问题。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解答租船问题的方法:先假设、再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