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析.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736620 上传时间:2019-01-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搬臀您耘超辗牵伍很鞠坞水鸟御链挺挺言朝仁遁紊舱荔眩铝归缘渍洲昌煮眶糜返爽傍极焙雏痢城团悬帝菩伏境唆辈搀誊搅骄马峰摹甫釉耽惭空时栅片喇刽又继才残目溜妆尉集廷凑卯直阑卫骏蜜摧紊苗种拽搭风桓泄康峡嘲敏族筒张矫铂企省苍魄爱综靶沫使殃曝召尾徐垫妙税所瞧抖梧道泳畏穗桐幕汽咋贵烷夯拾嘴兄殴篡棒沦趟雷绰芭计蠕坝痘摸礼叔谨廓和尊亨睦鹃庐肾夯易躬掐愁丹秘拯葱盯秤廊跌膏放蚜较桥予司殴堪蔚各滥竖棕绣疑辆吁秀祖它坝陈疡蔑斗树图红腕句笋乃铰垒拎二诺择患船迭栖闲琴娶肢傈划拜蓖溜课策啃壳氖胃沏霍暑晤吧苔钦砧衍恨私签偏穿复醚警雷噎执腾宣巍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析本文摘自中国论文网,原文地址:http:/ 二、高

2、校少数民族学生适应过程中的特点及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尽管进入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越来越多,但其比例依然较小,以2008年为例,全国范围内,少数民族在校研究生5.89万人,占学生总数4.59%;在校本科生127.99万人,占学生总数6.33%,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并未受到足够重视,通常是出了问题才处理的“救火式”管理,导致教育功能低效。管理者需要更多地了解这个群体的特征及现存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服务与帮助他们。 1.民族意识浓厚,抱团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这一点体现在少数民族学生于各高校生活、学习以及适应性等各方面。民族意识,亦称民族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心认知的外在表现,就其本质而言是对自我以及自我

3、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一种意识。这种民族感对其成长有促进作用,但在高校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也容易引发一些问题,如他们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疏离感。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意识的自我保护性过强,民族融合意识欠缺。 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喜欢与本民族同学交往,形成自己的交际圈,尤其在大一新生中,这种现象较为突出。表现出浓厚的民族意识。究其原因,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源于共同地域、有相同或相近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本民族同学之间更容易交流、沟通与理解;而对汉族学生,双方在语言、作息、饮食、宗教信仰、生长环境以及文化方面有较大差异,导致其思想、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一致,因而对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形成障碍,产生民族内部抱团

4、现象。 2.对民族身份心理捍卫能力较强、心理素质相对脆弱。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长期生活在有共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民族地区,在少数民族内部形成了强大的内聚力、向心力和民族自卫心理,因而,在与外民族、外文化的人交往时,表现出敏感与多疑,如若对方言辞不当,易刺伤其自尊心,引发纠纷。此外,能来内地读书,其中不少人是本民族的佼佼者,在群体内心理上有一定的优越感,但进入高校,面对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校园生活,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应对方式与现实环境要求有较大差距,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极易产生自卑感。在本研究的个案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被批评和指责时,少数民族学生更易归因为其民族身份,因而造成思想波动甚至产生抵触思想。

5、3.适应性具有时间特征,心理变化呈阶段性。进入新的文化之前,少数民族大学生都具有学习汉语、体验新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强烈动机,可惜入学之初,虽然具有新鲜感,但他们交往的圈子多是本民族同学,与汉族学生交往时常有顾虑,因此融入集体生活的时间较长,随着了解的深入和交往能力的提高,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才建立了熟悉感与自信心,呈现出“乐观冲突平衡”的特点。同时出于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就业倾向等因素,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都会回到本民族地区工作,与少数坚定地想留在内地的少数民族学生相比,其适应性存在动机、时间跨度等方面的差异。 4.对自身学习状态及学习方法认识不足。客观上,由于历史、社会环境等因素

6、,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设施相对较落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本民族地区的受教育环境与质量不甚乐观,这种现实状态,一定程度上造成存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心的“先天”认知能力与知识存储不足的想法。依据问卷调查及个案访谈,初步了解,大多数来自农牧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接触汉语较晚,大部分从高中才开始学习汉语,汉语应用能力相对较弱。步入高校,老师均为汉语授课,客观上对他们的学习造成困扰。起初学生抱有认真端正的学习态度,努力听讲,但因知识储备及语言基础薄弱,他们不易理解课程内容,会产生烦闷情绪,甚者逐步缺乏学习斗志,丧失学习兴趣。我们的研究访谈了解到:只有主观上学习意愿强烈、自制律强的少部分学生在课后会想尽办法主动与

7、高年级学生交流,弥补课堂不足。大部分学生反映,课前课后不会主动向老师请教因自身语言问题而产生的学习疑问,甚至表示:“要怎样问老师?难道说是因为不熟悉汉语,所以不理解授课内容吗?老师也没有办法呀!”因此,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状况不佳,成绩较低,挂科现象严重。因学习问题,部分消极认同的少数民族学生甚至产生自卑,从而引起心理问题。因此,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在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过程中,如何促使其面对学习困难时不退缩、有效应对也是一项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此外,一个与政策制定者初衷相违背的现象是,不少高校专门对少数民族学生制定了成绩及格线,虽然是尊重了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对很多人起到正向激励

8、作用,但部分学生反而产生懒惰及侥幸心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降低考核标准,是对他们学习能力的低估。 从与少数民族学生交谈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到,预科的客观影响也是造成大学时期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之一,即预科时期,课程主要为数学、语文、英语,基本是重复高中时期的学习内容,没有以汉语为媒介直接接触、学习大学应学的基础与专业课程,例如学习如何用汉语表达专业术语,即未对大学学习做充分准备,也未充分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应。此外,少数民族学生均享受国家高考招生优惠政策入学,而汉族学生均经过高考的激烈角逐步入大学,造成其在入学起步阶段就与汉族学生存在差距。并且课程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是根据汉族学生制定的,而少数

9、民族学生需要较长时间适应普通高校的学习节奏。笔者认为除客观因素外,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困难仍有其主观原因,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二是学习意识强,但努力后若没有回报,会打消其学习积极性,使其安于现状,不求进步。 5.高校就业服务低效,企业招聘存在隐晦条件。当前在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方面,诸多用人单位在高校招聘人才时是按照国家统一标准执行的,致使少数民族学生没有充分享受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在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限定条件方面,高校与用人单位缺乏专门沟通。部分企业以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不高、专业技能薄弱、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等多方面理由,以及企业内在对当前时

10、不时爆发的一些有少数民族人士参加的暴恐事件的恐慌心理,间接拒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规避引进他们的各种风险。 三、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对策 1.尊重民族文化,减少文化冲突,营造和谐共生校园氛围 以辅导员队伍为骨干,呼吁教师全员了解各民族文化、风土民情。而“以人为本”要求辅导员把学生作为最高价值主体,把学生的主体需要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因此,加强教师尤其辅导员队伍对民族地域文化、民族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学习,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禁忌,加深对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的认识,并引导带动汉族学生共同学习,避免出现因无意识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引起学生不满甚至冲突的现象,尊重其个体价值。另一方面,教师作为

11、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培育者、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此举措便于教师真正走进少数民族学生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以文化建设为抓手,促进校园平等多元文化发展,防止学生思想、行为偏激,建设阳光校园。 2.有效把握介入少数民族学生适应过程的时机 以学生学习、生活适应为职责,引导其增强适应能力。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其是心理发生、发展的最根本的助推力。高校可以对少数民族学生制定一个较为全面、贴合实际的教育管理引导计划,提升其适应性。入学伊始,大部分学生对新环境产生兴奋、好奇感,此时入学宣传教育尤为重要,学生易于接受;其次,入学后两个月内,学生的心理压力开始显现,表现在

12、饮食、作息、学习时间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更应对其增加关心、加强引导;再者,一年级第二学期初,少数民族学生面对第一次正式考核成绩,在与汉族学生对比之中,其心理压力逐步上升,加之与汉族学生日益深入的接触,生活文化上的冲突开始不断显现,此时需要深入细微的帮他们解决实际难题;此后经过沉淀,学生能基本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节奏,但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文化适应态度,此阶段应引导学生采取积极整合的策略,使学生在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好地融入到主流文化体系中。 3.打破团体现象,增进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同学的交流 以推动多民族学生交流互助为平台,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际交往属于爱和归属的需要

13、,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高校应依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帮助,如积极为汉语相对较差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细化服务,开展汉语培训及学习,适当增加授课学时和课外辅导(孟琪等,2013),帮助他们提高汉语能力和水平,减轻其语言交流障碍,进而加强与汉族同学之间的沟通,打破其民族内部团体现象,获得自身满足感;另一方面,汉族学生应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少数民族文化,让少数民族学生感觉到他们是被理解、被尊重的,并让其感受到他们的民族文化是广受关注与认可的。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使少数民族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因此,就会主动与汉族学生进行交流,扩展其交往范围。 4.提供广泛学习、交流、奖励平台,帮助学生解

14、决学业实际困难 以端正学习态度、强化学业辅导为基础,提升学生学业水平。据调查了解,学业困难是当前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的十分显著地难题。有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学生普遍认为语言和基础文化课掌握程度差异是与汉族学生沟通不畅、不能尽快提高学习成绩、影响融入丰富多彩大学集体生活的最重要因素(和红燕等,2008)。因此,高校在基础课授课内容的安排上,应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切实状况,主观上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分析本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落后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从而使学生对差异的存在拥有正确认识而不是抱怨,并挖掘其自身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宽学习视野。可以选派专业课成绩较好的同学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

15、专业课学习状况,鼓励他们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加强沟通和联系,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上的实际困难,避免掉队,同时也增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的感情和友谊。此外,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5.国家、高校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国家应制定具体的法规和政策,对接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用人单位予以物质或精神的奖励,减轻用人单位的“心理负担”,规避企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风险。笔者通过调研了解到,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学校对其就业关注度不高并缺乏有效指导,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汉族同学身上,使其产生不平衡感。因此,高校应积极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并为其

16、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资讯。管理者应帮助他们客观的分析自我,全面辩证分析当前就业形势与就业前景,从而引导他们明确自身定位,并制定符合自身的择业方向与求职目标,为企业输送“进得去、用得上、靠得住”的人才。企业应打破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刻板印象,全方位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给予其与汉族学生同等的就业机会。 6.强化制度、机构建设,明确责任分工 各高校应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在管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台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帮助和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使学校的管理工作更具“人性化”。辅导员及管理人员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应有理有据,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大多高校引进驻校干部对少数民

17、族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其它部门进行协作。笔者认为,除驻校干部外,高校还应安排专门的汉族教师与驻校干部相互配合,双方在文化、风俗习惯、工作方式等方面相互借鉴、共同探讨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模式,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 本着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教育与服务的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管理中存在问题,积极探索适合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做到正确、确实维护少数民族学生的利益,为民族安定团结、共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地新疆学生工作办公室.新疆民族宗

18、教知识手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2陈青萍.维族大学生在汉族地区的心理适应J.青年研究,2003(10):13. 3马延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现状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1):38-39. 4刘桂娥,蔡秀娟,肖华.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和培养工作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2(16):84-85. 5艾尼瓦尔亚森,薛徽.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实践探索J.学理论,2012(5):136-138. 6孟琪等.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及管理工作探析J.科技信息,2013(20):23. 7徐延花.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的体会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8):167-168. 8刘阳.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思考基于文化适应视角J.民族教育研究,2013(1):68-71. 9哈力娜,和红燕.从心理适应角度探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J.新西部,2008(6):153. 10雪晴.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27(1):32-34. 11肖琼,肖玮.大学生心理适应过程的验证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27(4):338-340. 12肖琼,肖玮.大一学生适应性差异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9):586-587. 本文摘自中国论文网,原文地址: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