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小升初数学冲刺:应用题综合训练3.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738140 上传时间:2019-01-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小升初数学冲刺:应用题综合训练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8小升初数学冲刺:应用题综合训练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8小升初数学冲刺:应用题综合训练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8小升初数学冲刺:应用题综合训练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8小升初数学冲刺:应用题综合训练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小升初数学冲刺:应用题综合训练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小升初数学冲刺:应用题综合训练3.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小升初数学冲刺:应用题综合训练21. 圈金属线长30米,截取长度为A的金属线3根,长度为B的金属线5根,剩下的金属线如果再截取2根长度为B的金属线还差0.4米,如果再截取2根长度为A的金属线则还差2米,长度为A的等于几米?用盈亏问题思想来解答:截取两根长度为B的金属线比截取两根长度为A的金属线少用20.41.6米说明每根B比A少1.620.8米那么把5根B换成A就会还差0.854米,把30米分成35210根A,就差426米所以长度为A的金属线,每根长(306)103.6米利用特殊数据与和差问题思想来解答:如果金属线长30+2=32就够5个A和5个B,那么每根A和B共长6.4米每根A比B

2、长(20.4)20.8米A长(6.40.8)23.6米22. 某公司要往工地运送甲、乙两种建筑材料.甲种建筑材料每件重700千克,共有120件,乙种建筑材料每件重900千克,共有80件,已知一辆汽车每次最多能运载4吨,那么5辆相同的汽车同时运送,至少要几次?这是最优方案的问题。每次不能超过4吨,将两种材料组合,看哪种组合最接近4吨,最优办法是900270033900千克所以,80240,120340,所以,4058次23. 从王力家到学校的路程比到体育馆的路程长1/4,一天王力在体育馆看完球赛后用17分钟的时间走到家,稍稍休息后,他又用了25分钟走到学校,其速度比从体育馆回来时每分钟慢15米,

3、王力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米?用份数来解答:把家到体育馆的路程看作4份,家到学校就是5份从体育馆回来每分钟行4174/17份,去学校每分钟行5251/5份所以每份是15(4/171/5)425米家到学校的距离是42552125米24. 师徒两人合作完成一项工程,由于配合得好,师傅的工作效率比单独做时要提高1/10,徒弟的工作效率比单独做时提高1/5.两人合作6天,完成全部工程的2/5,接着徒弟又单独做6天,这时这项工程还有13/30未完成,如果这项工程由师傅一人做,几天完成?徒弟独做6天完成:113302516,所以徒弟独做的工效为:25. 六年级五个班的同学共植树100棵.已知每个班植树的棵数

4、都不相同,且按数量从多到少的排名恰好是一、二、三、四、五班.又知一班植的棵数是二、三班植的棵数之和,二班植的棵数是四、五班植的棵数之和,那么三班最多植树多少棵?一班二班三班,二班四班五班;可知,五个班的总和一班二班三班二班二班3三班2100所以二班5100三班5所以二班人数超过20,三班人数少于20人如果二班植树21棵,那么三班植树(100213)217.5,棵数不能为小数。如果二班植树22棵,那么三班植树(100223)217棵所以三班最多植树17棵。26. 甲每小时跑13千米,乙每小时跑11千米,乙比甲多跑了20分钟,结果乙比甲多跑了2千米.乙总共跑了多少千米?乙多跑的20分钟,跑了20/

5、601111/3千米,结果甲共追上了11/325/3千米,需要5/3(1311)5/6小时,乙共行了11(5/620/60)77/6千米27. 有高度相等的A,B两个圆柱形容器,内口半径分别为6厘米和8厘米.容器A中装满水,容器B是空的,把容器A中的水全部倒入容器B中,测得容器B中的水深比容器高的7/8还低2厘米.容器的高度是多少厘米?这个题目要注意是底面积而不是底面半径,与高的关系!容器A中的水全部倒入容器B,容器B的水深就应该占容器高的(66)(88)9/16所以容器高2(7/89/16)6.4厘米28. 有104吨的货物,用载重为9吨的汽车运送.已知汽车每次往返需要1小时,实际上汽车每次

6、多装了1吨,那么可提前几小时完成.用进一法解决问题,次数要整数才行。需要跑的次数是104911次5吨,所以要跑11112次实际跑的次数是104(91)10次4吨,故10111次往返一次1小时,所以提前(1211)11小时。29. 师、徒二人第一天共加工零件225个,第二天采用了新工艺,师傅加工的零件比第一天增加了24%,徒弟增加了45%,两人共加工零件300个,第二天师傅加工了多少个零件?徒弟加工了几个零件?这个题目有点像鸡兔同笼问题:如果两人工作效率都提高24,那么两人共加工零件225(241)279个说明徒弟提高452421的工作效率就可以加工30027921个所以徒弟第一天加工21211

7、00个,那么徒弟第二天加工了100(145)145个那么师傅加工了300145155个零件。30. 奋斗小学组织六年级同学到百花山进行野营拉练,行程每天增加2千米.去时用了4天,回来时用了3天,问学校距离百花山多少千米?利用等差数列来解答:行程每天增加2千米我是这样理解的,第一天按照原来的速度行使,从第二天开始,都比前一天多行2千米。所以形成了一个等差数列。由于前面四天和后面三天行的路程相等。去时,四天相当于原速行四天还要多24612千米返回时,三天相当于原速行三天还要多8101230千米所以原速每天行301218千米,可以求出学校距离百花山1833084千米(16)6136;徒弟合作时的工效

8、为:(136)65130;师傅合作时的工效为:(25)6130130;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

9、使文章增色添辉。师傅独做时的工效为:(130)1011133;“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

10、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师傅独做需要:1(133)33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