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下学期数学寒假模拟试卷(文).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741991 上传时间:2019-01-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下学期数学寒假模拟试卷(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届高三下学期数学寒假模拟试卷(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届高三下学期数学寒假模拟试卷(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8届高三下学期数学寒假模拟试卷(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8届高三下学期数学寒假模拟试卷(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三下学期数学寒假模拟试卷(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三下学期数学寒假模拟试卷(文).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届高三下学期数学寒假模拟试卷(文)同学们都在忙碌地复习自己的功课,为了帮助大家能够在考前对自己多学的知识点有所巩固,下文整理了这篇高三下学期数学寒假模拟试卷,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数 学(文科)试 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已知集合M=0,1,2,3,4,N=1,3,5,P=MN,则P的子集共有A. 2个 B.4个C.6个 D.8个已知向量a=(x-1,2),b=(2,1), ab,则x的值为 ( )A.x=- B.x=-1C.x=5 D.x=0是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 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4.关于直线和平

2、面,其中命题是A.,;B.,;C.,且;D.,或5.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A. C. D.6.设函数与的图象的交点为,则所在的区间是( )A. B. C. D.7.如果函数的图像关于点中心对称,那么的最小值为( )A. C. D.8.已知平面上四个点,设D是四边形A1A2A3A4及其内部的点构成的点的集合,点P0是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若集合,则集合S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面积为( )A. 2 B.C.D.满足,则 ,Sn=_. 设是定义在上的奇函数,当时,则_.经过坐标原点,且与圆相切,切点在第四象限,则直线的方程为 .已知直线经过点,且与圆相交于A,B两点,当线段AB的长度最小时,直线的方程

3、为 .12.已知,且,则 ,的值为_。13. 已知双曲线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记.是直线上一点,且,=4,则双曲线的离心率是 _。14.已知三棱锥O-ABC中,三条棱OA,OB,OC两两垂直,且OAOC,分别经过三条棱OA,OB,OC作一个截面平分三棱锥的体积,截面面积依次为S1,S2,S3,则S1,S2,S3的大小关系为_ .15.已知点P是椭圆上的动点,是椭圆的两个焦点,点O是坐标原点,若M是的角平分线上的一点,且,则的取值范围是 _.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6.(本小题满分14分)已知函数求的最小正周期。若将的图像向右平移个单位,

4、得到函数的图像,求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17.(本小题15分)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且。(1)证明:数列为等比数列;(2)若数列满足,且,求数列的通项公式。18.(本小题满分15分)已知四棱锥PABCD,它的底面是边长为a的菱形,且ABC=120,PC平面ABCD,又PC=a,E为PA的中点.(1)求证:平面EBD平面ABCD;(2)求点E到平面PBC的距离;(3)求二面角ABED的正切值.19.(本题满分15分)已知抛物线C的方程为y2 =2px(p),点R(1,2)在抛物线C上.()求抛物线C的方程;()过点Q(l,1)作直线交抛物线C于不同于R的两点A,B,若直线AR,BR分别交直

5、线:y= 2x+2于M,N两点,求|MN|最小时直线AB的方程.,()在区间上的单调性,并加以证明;()有四个不同的实数解,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杜桥中学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数学(文科)答题卷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第9-12题每空格3分,第13-15题每空格4分,共36分.)9.10.11.12.14.15.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6.(本小题满分14分)已知函数求的最小正周期。若将的图像向右平移个单位,得到函数的图像,求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17.(本小题15分)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且。(1)证明:数列为等比

6、数列;(2)若数列满足,且,求数列的通项公式。18.(本小题满分15分)已知四棱锥PABCD,它的底面是边长为a的菱形,且ABC=120,PC平面ABCD,又PC=a,E为PA的中点.(1)求证:平面EBD平面ABCD;(2)求点E到平面PBC的距离;(3)求二面角ABED的正切值.19.(本题满分15分)已知抛物线C的方程为y2 =2px(p),点R(1,2)在抛物线C上.()求抛物线C的方程;()过点Q(l,1)作直线交抛物线C于不同于R的两点A,B,若直线AR,BR分别交直线:y= 2x+2于M,N两点,求|MN|最小时直线AB的方程.20.(本题满分15分)已知函数,()在区间上的单调

7、性,并加以证明;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有四个不同的实数解,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

8、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这篇高三下学期数学寒假模拟试卷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

9、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