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七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考试题.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743899 上传时间:2019-01-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七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年七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年七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8年七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8年七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七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七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考试题.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年七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考试题一、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表内,每小题3分,共30分)1.代数式7x2+1, , , , 中,多项式共有()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2.下列计算正确的是()A. a3a2=a6 B. x5+x5=x10 C. y7y=y8 D. (3pq)2=6p2q23. (x1)(2x+3)的计算结果是()A. 2x2+x3 B. 2x2x3 C. 2x2x+3 D. x22x34.如果x2+mx+9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的值为()A. 3 B. 6 C. 3 D. 6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 两直线平行,同旁

2、内角互补C. 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D. 等角的补角相等6.有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是()A. 1 、2 、3 B. 1 、4 、2 C. 2 、3 、4 D. 6 、2 、37.下列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A. B. C. D.8.如图,在下列结论给出的条件中,不能判定ABDF的是()A. A=180 B. 3 C. 4 D. A9. 如图,ABCD,C=80,CAD=60,则BAD的度数等于()A. 60 B. 50 C. 45 D. 4010.把一张对面互相平行的纸条折成如图那样,EF是折痕,若EFB=32,则下列结论正确有()(1)CEF=32(2)AEC=116(3)BFD=

3、116(4)BGE=64.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二、细心填一填,相信你填得又快又准!(每题4分,共20分)11. 的系数是 _ ,次数是 _ .12.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关系为_ .13.已知:a+b=1.5,ab=1,则(a2)(b2)= _ .14.如果A的补角是它的余角的4倍,则A= _ 度.15.如图,ABC中,若A=80,O为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则BOC=_ 度.三、用心算一算(16,17,18每小题5分,19题7,共22分)16.17.( a3b)(9a2b3)( a5b3) 18.2018201819.先化简,再求值:(5mn)

4、2(5m+n)(5mn)(2n)(其中 ,n=2)四、(共6分)阅读下列推理过程,在括号中填写理由:20.(6分)已知:如图,2.求证:4=180证明:2(已知)ab( _ )5=180( _ )又5( _ )4=180( _ )五、解答下列各题(21题8分,22题6分,23题8分,共22分):21.(8分)如图,AD是EAC的平分线,ADBC,B=30,计算EAD、DAC、C的度数.22.(6分)如图,分别画出三角形ABC的三条高,并用尺规过点A作BC的平行线.(不写画法,保留作图痕迹)23.(8分)如图,ABCD,FGHD,B=100,FE为CEB的平分线,求D的度数.B卷(50分)一、细

5、心填一填,相信你填得又快又准!(每题4分,共20分)24.(x+1)0+2(x2)2有意义,那么x的取值范围是 _ .25.已知1的两边分别平行于2的两边,2=50,则1的度数为_ .26.已知x2y2=8,y=x+2,则x-y= _ .27.已知x24x+1=0,求 的值 _ .28.如图,2+4+6= _ 度.二、解答题(每小题6分,共12分)29.(1)已知 x26x+9+|y+1|=0,求(x+2y)2(x2y)2(x2y)(x2+4y2)(x+2y)的值.(2)观察下列各式的规律:(1) 写出第五个式子:(2) 写出第n个式子,并用所学知识说明理由.三、(本大题8分)30.(8分)已

6、知:BDGE,AQ平分FAC,交BD于Q,GFA=50,Q=15 求:ACB的度数.四、(本大题10分)31 如图,已知直线ABCD,C=100,E、F在CD上,且满足DBF=ABD,BE平分CBF.(1)直线AD与BC有何位置关系?请说明理由.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

7、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2)求DBE的度数.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

8、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3)若平行移动AD,在平行移动AD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某种情况,使BEC=ADB?若存在,求出其度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