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去二三里》教案设计范文-教案汇编.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749505 上传时间:2019-01-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一去二三里》教案设计范文-教案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一去二三里》教案设计范文-教案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一去二三里》教案设计范文-教案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一去二三里》教案设计范文-教案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一去二三里》教案设计范文-教案汇编.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去二三里教案设计范文教学内容这首诗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短短的20个字中,就有10个数字,这10个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巧妙地将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等景物编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宁静、清远、恬淡、秀美的山村风景画。全诗描绘的意境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炊烟袅袅的小山村,村子里有几户人家,山顶上有几座小亭子,路旁盛开着美丽的鲜花。诗中的“二、三”虚指方圆之地,“四、五”泛指村落之小,“六、七”体现亭台之隐约可见,“八、九、十”形容山花烂漫,多而绚丽。整首诗朴实有趣,琅琅上口,令人回味不已。教学目标1会认“三、台、六、十、花”五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

2、思,感受山村景色的美丽、恬静。教学重难点l认识5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设计理念变“逐字逐句地说文解词”,为“以情激情,情中导学的自主学习”。1创设情境,步人诗境。低年级古诗诵读的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做到人情人境,激发兴趣,把学生引人一个如诗如画般的世界,突破学生思维从形象到抽象过渡时情景与思维脱节的难题。2自读自悟,了解诗意。让学生不断地在自主朗读、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诗意。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加深对古诗的了解,享受审美的乐趣。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都会数数吧,我们来个数数比赛,从1到10看谁数得准。2110是十个有趣的数字,宋代有位叫邵雍的诗人把它们串在一

3、起,写成了一首美丽的诗,咱们一起去读读吧!3(出示课题)谁会读课题?(指名读,齐读。相机纠正“二”“三”的发音)二、借助拼音,初读古诗1请大家打开书,借助拼音,自己读读这首小诗,要读准字音哟。(学生自由试读)2(出示课后双横线中的字)这些字中有你认识的吗?给大家说说你是怎样认识的。3调皮的生字宝宝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都躲到古诗里去了。你能在诗中找到它们吗?快拿出铅笔,用横线把这几个字标出来,再借助拼音大声读3遍。(学生圈划生字,认读生字)4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读读这5个宇。读准了,一起夸夸他;没读准,一起帮帮他,好吗?(学生分组练读生字,互相纠正字音。教师巡视指导。5过渡:这些字你们都会读了吗?

4、现在,老师可要检查了。(1)(出示“三”、“十”)谁会读这两个字?(指名读)大家都来读一读,你发现它们在读音上有什么不同吗?(提醒学生读准平、翘舌音)我们再来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诗中还有哪些字是平舌音,哪些字是翘舌音呢?(学生说,教师一一出示“村”、“四”、“座”、“二”、“枝”)看看谁的小舌头最灵活,能把这几个字都读准。(指名读,教师伺机正音)(2)(出示“台”、“六”、“花”)这3个字谁会读?(指名读,齐读)(3)“小小火车开起来,快快开到”(随机抽字卡,学生开火车读生字)(4)(出示“烟村”、“亭台”)谁能当小老师教大家读这两个词?(指名带读,提醒学生读准后鼻音)(5)(把去掉拼音

5、的生字词写在花朵形的卡片上,贴在黑板上)在花儿的反面,藏着一个字词宝宝,如果你能正确、大声地读出它的名字,这朵花就属于你了。(请学生上台随意翻卡片认读)读对了,大家鼓鼓掌;没读准,大家摆摆手。请读对了的同学带着大家读一读。6字音都读准了,谁能把古诗连起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评委,看他读得准不准,通不通。(师生评议,在评价中渗透朗读方法)7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读古诗。(齐读)三、借助画面,诵读古诗1过渡:想去郊游吗?今天我们就到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去游玩吧。2(在音乐中出示画面)瞧,在这座小山村里,稀稀落落地坐落着几户人家,烟囱里偶尔飘出缕缕青烟。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在葱绿的树木间

6、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座古色古香的亭子。村子周围,到处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3在这样一个小山村里游玩,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体会。)4山村风光的确很美,诗人也用一首诗来赞美它。(教师配乐范读古诗)5(出示第一、二句)(1)(出示画面)一眼望去,二三里路远的地方,你看到了什么?(几座房子)小山村的烟囱里有时会飘出袅袅炊烟,这就是“烟村”。(2)谁愿意把第一、二句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3)没走多远,就看到了美丽的小山村,多轻松啊。村子不大,只有几户人家。谁再来读读第一、二句?(指名读,齐读)6(出示第三、四句)(1)(出示画面)快看,远处的小山上有什么?(亭子)亭子也叫“亭台”。

7、近处,有什么?(开得正艳的花朵)(2)请把你看到的美丽景色介绍给大家。(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3)村子四周的景色这么美,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吧。(齐读)7同桌的两个同学合作,一个读第一、二句,一个读第三、四句,看谁读得最有感情。8谁能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大家闭上眼睛认真听,看他能把你带到那美丽的地方吗?(指名读全诗,在评议中进一步感悟山村的秀美,激发学生的情感。)9炊烟袅绕的村庄,古朴美丽的亭台,艳丽芬芳的鲜花,组成了一个多么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让我们再放眼去看看吧(配乐齐读)四、借助游戏,背诵古诗1过渡: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吧。2(给每个小组发一个卡片盒,在盒子里有这首古诗的每个字)每

8、组四个人,共同将卡片摆成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古诗。然后,第一个人朗读古诗的第一句,第二个人接着朗读第二句,依次类推,看哪组摆得快,读得好。(学生练习)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

9、、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3请你当个小小宣传员,介绍一下小山村的美景。(学生自由背诵,用击鼓传花的方式指名配乐、配画背诵)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

10、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4小结:听了你们的诵读和介绍,老师也喜欢上了小山村、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让更多的人也喜欢它,好吗?(师生共同背诵)五、布置作业“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

11、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2找找其他含有数字的古诗,读一读,并和小伙伴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