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体积单位》教案-教案汇编.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749715 上传时间:2019-01-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体积单位》教案-教案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体积单位》教案-教案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体积单位》教案-教案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体积单位》教案-教案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体积单位》教案-教案汇编.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体积单位教案一、教学内容体积单位(教材43页 ,45页练一练1,2)二、教学目标1、认识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发展空间观念三、教学重点认识体积单位、建立表象四、教学难点感受体积单位的意义五、教学具准备剪刀、透明胶、米尺、橡皮泥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选单位填空:小明身高150( ) 教室的面积为40( )富民到昆明的距离是24( )游泳池水深2( )占地面积250( )这是以前我们所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二)、教学实施老师:在实际生活中和工作中,有时只要凭感觉就能判断出谁大谁小,但有时也需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大,

2、比如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多少?一个手机盒的体积是多少?一个游泳池的体积有多大等等,就要用到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课题1、认识1立方厘米(1)出示1立方厘米模型(2)分组观察探究交流,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量一量:1立方厘米正方体棱长是1厘米说一说:棱长为一厘米正方体体积为1立方厘米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有多大做一做:橡皮泥做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举一举:生活中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厘米(如蚕豆玻珠、手指末节等)2、认识1立方分米(1)出示1立方分米模型(2)分组观察、探究、汇报,

3、你知道了什么?看(大小) 量(长短) 说 (概念) 想(有多大) 做(正方体) 拼 (体积)举一举:柚子、菠萝等3、认识1立方米(1)学生分组探究根据以上的体积单位推测,什么样的体积是1立方米(板书)(2)四个同学围成1立方米空间,用米尺在墙角搭一搭(3)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米?(电视箱子、太阳能水塔)(4)课外延伸你们知道一吨水的体积是多少?一吨水的体积就是1立方米,教师教育水资源有限,节约用水。4、互相讨论:这三个体积单位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都是正方体、棱长不同)5、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不同(距离大小)(表面大小)(空间大小)6、练一练:P45第一题7、练一练:P45

4、第二题独立完成,小组讨论,集体订正(三)、头脑风暴10002=100100100 10000-0=10000 (打两个成语)(四)、课堂作业1、想一想,填一填(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2)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 体积是 。2、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填在括号里。(1)一块巧克力的体积约是6( )(2)一个成人鞋盒体积约是6( )(3)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4)一载重汽车车厢体积约是8( )(5)一把椅子高90( )(6)一张单人床的面积约是2( )3、连线学校主席台的体积 24立方厘米书包的体积 24立方米碳素墨水盒的体积

5、 24立方分米4、说说身边物体的体积(五)课堂小结“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

6、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请同学们想一想,相互交流,共同分享: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

7、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