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寓言两则》教案范本-教案汇编.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750197 上传时间:2019-01-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寓言两则》教案范本-教案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寓言两则》教案范本-教案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寓言两则》教案范本-教案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寓言两则》教案范本-教案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寓言两则》教案范本-教案汇编.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寓言两则教案范本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8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2 读懂课文,明白“水滴石穿”“守株待兔”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和所蕴含的道理。3 充分发挥想象,用不同的语气读好两个成语故事。4 有学习成语、积极应用成语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这两个成语的意思,积累并灵活应用两个成语。教学准备1 教学挂图。2 查找几个与“水滴石穿”寓意相近的成语。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学过的成语,引入课文题目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有故事的成语和有趣的成语,你们还能记起来吗?生说出成语。师:成语是我国语言宝库中十分有特色的宝藏,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成语故事,“水滴石穿”“守株待兔”。(

2、师板书课文题目)二、自主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的大意1 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1)自己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2)勾出本课生词,多读几遍。(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等形式掌握生字音、形、义。(4)正确书写本课8个生字。2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讲了什么故事。(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成语故事。三、分别重点学习“水滴石穿”“守株待兔”1 学习“水滴石穿”。(1)同桌练习分角色读故事,想象当时的情景。(2)抽查、评价。要领:读出石阶轻视的语气,水滴自信的语气。(3)仿照文中句子,练习用“是还是”“既也”说话。(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

3、理?(5)拓展延伸。教师介绍几个与“水滴石穿”寓意相近的成语;学生联系生活讲一讲“水滴石穿”的事例。2 学习“守株待兔”。(1)激趣导入。师:这节课中,老师将与你们再次点击一个成语。(板书:守株待兔)提出学习目标:理解“守株待兔”的意思。(2)(出示挂图)自读课文,整体感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同桌合作读课文,学习生字“夫”“窜”“撞”。全班交流,通过做动作理解“窜”“撞”的意思,让学生讲讲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师相机板书:偶得野兔)结合挂图,理解“株”“待”“守株待兔”的本意。“株”,树桩。随即学习生字“桩”,再次看图理解“桩”,并给它扩

4、词。(3)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再一次读课文,重点体会第2段中农夫的心情。自己勾出写农夫心理活动的句子,好好读一读,体会体会,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和语气来读。请学生把自己勾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评价评价,谁读得好。结合最后一句(他拎着野兔喜滋滋地回家了),把动作神态加上去,绘声绘色地读这一段。结合挂图,想一想,说一说,农夫心里还可能想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板书:心存侥幸。(4)读想结合,背诵表演自读第3段,体会农夫感情。把农夫心中的希望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可以加上动作说。读最后两句话:等啊等啊,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他连野兔的影子都没有看见。农夫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什么庄稼都收不到了。想一想,

5、此时此刻,农夫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应该怎样读。(伤心、难过、后悔)你想对这个农夫说什么?小组讨论。每一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板书:一事无成)再读这一段,想一想,农夫的情感有哪些变化?(希望失望)应该怎样读呢?演一演这个故事。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终将一事无成)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

6、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四、课外作业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

7、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1 课外阅读几则寓言故事。2 自主积累更多的成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