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教案汇编.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750324 上传时间:2019-01-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教案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教案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教案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教案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教案汇编.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故事内容,能复述这个故事。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3、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4、能续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教学重点:能用“走到看见”的句式复述故事。教学难点:知道做事不能三心二意教学准备:课件、卡片(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题1、示图,小朋友看,这是谁啊?喊喊它的名字吧。(猴子、小猴子)2、听过有关猴子的故事吗?谁能看图,猜出这个故事名。猴子捞月,狐狸和猴子3、今天,这两个故事我们都不讲,讲一个比这个更有趣的故事。看老师补充题目:小猴子下山4、自己

2、把课题读一读。二、初知课文,理清思路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2、示图玉米地、桃树下、瓜地、树林3、能不用上“一()玉米地”这样的方法来说说小猴子下山的时候,它来到了()来到了()来到()最后回到山上去了。刚才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去的路线。4、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5、理解思路: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追兔子6、理解动词的特点:1)质疑不会读的字。2)谁能用上动作,来读一读3)指生演一演“掰”的动作。4)师生合作边演边读。7、练习:看老师做动作,你们来说动作,看谁厉害。三、研读

3、重点段1、接下来,我们就去玉米看看吧。2、你看见了什么?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小猴子心里很高兴。小猴子就掰了一个。小猴子扛着往前走。3、谁得把这四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出示合并后的句子,大家赶快来读一读吧。4、练习:把四句话合并在一句话。丁丁按时起床。丁丁洗脸刷牙。丁丁吃完早餐。丁丁高高兴兴去上学。谁也能把这四句话合并为一句话。出示句子:丁丁按时起床,洗脸刷牙,吃完早餐,高高兴兴去上学。学生读。5、师生合作读:刚才我们看见了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十分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6、引: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了一块桃树下。(出示第2自然段)自

4、己读读看,你又看见了什么?(引领学生说出桃树又大又红,这次非常高兴是因为找到了最爱,读出扔玉米的毫不犹豫。)7、能不能看图用上“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看见(),就()。”8、(出示第三幅图)谁能编故事?(出示:小猴子捧着桃子,走到(),看见(),就()。)9、(出示第四自然段),看看你们填的对不对呢?学生读。10、(出示第五自然段),小猴子抱着个大西瓜往回走,大西瓜能回到山上吗?它的什么老毛病又犯了?(三心二意的老毛病)结果?(出示句子,学生读:兔子跑进森林不见了,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去了。)四、提升主题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

5、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1、小猴子下山,本来是想干什么?(找吃的)结果呢?(两手空空)是吃的没有吗?(不是)为什么会空手而回?(小猴子做事不专心,三心二意,想一出是一出,见义思迁)“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

6、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

7、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2、经过了这次,小猴子一定得到了教训。过了几天,它又准备下山。下山之前,我觉得我们得跟小猴子说几句话,不然,它又两手空空回来了。你怎么跟他说?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