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甘罗十二为使臣》教案-教案汇编.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751009 上传时间:2019-01-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甘罗十二为使臣》教案-教案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甘罗十二为使臣》教案-教案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甘罗十二为使臣》教案-教案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甘罗十二为使臣》教案-教案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甘罗十二为使臣》教案-教案汇编.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甘罗十二为使臣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任务的心情。(3)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甘罗机智、勇敢、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任务之间的性格特点。(2)在分析课文重点句子含义的过程中,体会甘罗机智、勇敢、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甘罗的崇高品质。教育学生、于是要沉着冷静;平时要博览群书。教学重点:体会甘罗机智、勇敢、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任务的思想感情。课时划分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学赶土、岩石文告(字词卡片)。教学过程:一、

2、结实课题,了解文章的作者1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质疑解疑。3什么是使臣?本文说的使臣是谁?(使臣,一个国家排除访问另一个国家的使者。本文中的小使臣指的是十二岁的甘罗)。4教学简介甘罗。甘罗,秦国下蔡人,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任务,曾大人秦国的做丞相。将门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能辩,深受家人的喜爱。后来,甘茂受到别人的排挤迫逃离秦国,不久就死于魏国。甘罗小小年纪,就投奔到秦相吕不韦的门下,做他的门客。二、出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按要求读课文。(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查字典点和联系上下文的办法进行自学2指明

3、读课文,检查预习和学生初读的情况。3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鞭策:用鞭子和棍子赶马。比喻督促。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狂妄自大:极端地自高自大。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三、在读课文,沥青文章的脉络1与同桌合作读书,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甘罗为了秦国和赵国能和睦相处,为了两国百姓的疾苦,主动担任了出使赵国的使臣,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同赵王斗智斗勇,最终他以国人的但是,赢得了赵王的理解与尊重。)2围绕着甘罗出使赵国这件事,课文写了哪些内容?请你划分出本文的段落层次。3学生汇报。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句“

4、上天啊,救救他们吧!”):写赵王看到秦国的使臣是一个十二岁的甘罗,认为是对赵国的不尊重,要处死甘罗。第二部分(从“大王,甘罗虽小”“为此,敝国国君特奉书陛下”):甘罗引用了历史上的事实来群说赵王,希望赵王能以国家的大局为重,与秦国和睦相处,让百姓安居乐业。第三部分(从“国书,国书!”完):甘罗以自己的过人胆识和聪明才智,赢得了赵王的尊重和信任。四、再度课文,明确内容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2提出质疑,在课文中作上记号。3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在旁边简单写自己的感受五、深入课文,品悟人物性格1幻灯出示提纲(1)你认为甘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你认为赵王是一个怎样的国君?(3)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

5、谁?为什么?2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学习。3反馈学习情况。(1)甘罗是一个聪明机智、胆识过人、博览群书的孩子。找出体现甘罗特点的句子。(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讲解,教师适当电拨即可。)(2)赵王是一个多疑、果断、知错就改、以大局为重的国君。找出体现赵王特点的句子。(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讲解,教师适当电拨即可。)(3)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回答,只要能说明喜欢的具体原因都可以。4那么,你知道赵王为什么一看见甘罗就生气呢?(因为在赵王眼里,甘罗就是一个孩子,他认为秦国是在羞辱赵国,让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办理外交大事,所以他十分生气。)5文章的结尾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赵王命人

6、给甘罗看座,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赵王在与甘罗的对话中,认为他年少有为、才识过人,十分敬佩他的胆识,所以赵王命人给甘罗看座。)六、分角色朗读1各个小组安排好人物的角色。2小组内排练。3要读出每个人物特有的身份与语气来。赵王: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多疑的语气。甘罗:义正词严、胸有成竹的语气。李陶:正直疑问的语气庞暖:正直、有头脑、冷静的语气。甘福:胆小怕事、胆怯的语气。七、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你从甘罗身上学到了什么?2教师适时小结:小小的甘罗,居然出使赵国,并且一自己过人的胆识和机智勇敢,让两个国家友好邦交,和睦相处,让两国的百姓安居乐业,这是多么令人佩服的啊,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3你还知道那些胆

7、识过人的小英雄呢?简单说一说。八、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2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课本剧,演一演。作业一、比一比,再组词。幕()淘()浮()抄()愧()暮()陶()俘()炒()槐()二、把下面的句子排成一段话。()当太阳一落山,黄昏的薄雾像轻纱一样笼罩着山野的时候,青蛙变逐渐热闹起来。()青蛙们纷纷跳入稻田里去了,蛙声也暂时停息。()这时候,人要是从梗田上经过,就听见路两旁扑通普通的声音。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

8、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但是人刚一走过,它们又扯开嗓子,放肆地叫起来。“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

9、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乡村的夏夜,便是蛙的世界。

10、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