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调研试题(带答案).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751012 上传时间:2019-01-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调研试题(带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8年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调研试题(带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8年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调研试题(带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8年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调研试题(带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8年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调研试题(带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调研试题(带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调研试题(带答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年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调研试题(带答案)小学是我们整个学业生涯的基础,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查字典数学网为同学们特别提供了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调研试题,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一、仔细填空。(每空1分,计23分)1.1 的分数单位是( ),再添(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最小的质数。(创新题)2. 把1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8段,每段长( )( ) 米,每段长是全长的( )( ) 。(创新题)3.如果ab=5是(且a、b都不为0的自然数),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创新题)4.在18的所有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是( ),在15的所有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 )。

2、(原创题)5.一个分数,先用3约分,再用5约分,结果是 。原来的分数是( )。(创新题)6.如果 6 A 是假分数,那么A最大是( );如果 6 A 是真分数,那么A最小是( )。7.一个数除以8余2,除以6也余2,这个数最小是( )(创新题)8.有24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苹果是苹果总数的 ,每人分得苹果总数的 。(创新题)9.5个连续的偶数的和是80,最大的数是n,n是( )。(原创题)10.3个 是 ,( )个 是 。(原创题)11.在里填上、或=。0.88 2 (原创题)12. 30分= 时 , 380千克= 吨。(原创题)13.分数单位是 的最简真分数有 ()个。(创新题)

3、二、认真判断。(每题1分,计6分)(原创题)1.任何两个不是0的自然数都有公因数1。()2.1千克的 与4千克的 相等。 ( )3.数对(5,8)和(8,5)表示的位置是一样的。 ( )4.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5.一个不是最简分数约分后大小不变,它的分数单位变小。( )6.两个不同的数,他们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比他们的最大公约数大。( )三、慎重选择。(每题1分,计5分)1.一张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要分成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且没有剩余。最少可以分成( )。(原创题)A.10个B.20个 C. 40个D.80个2.X5 是真分数,x的值有( )种可能。

4、(创新题)A. 3 B. 4 C. 5 D. 63.小明买一支钢笔和3支铅笔,小刚买了同样的7支铅笔,他们付出的钱数一样多,一支钢笔价钱等于( )支铅笔?A . 2 B. 3 C . 44 . 的分子加上6,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母应( )。(创新题)A. 加6 B. 乘6 C . 加4 D. 乘45.晓明把4干克果汁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 )。(创新题)A. 15 千克 B. 总重量的45 C. 45 千克 D. 总重量的14四、认真计算。(计38分)(原创题)1、简便方法计算,写出主要计算过程。(每题3分,计12分)(1)6.12+37 +2.88+47 (2)2924 -(524 -49

5、)(3) 1811 -(711 + 38 ) (4) 79 +310 -29 +17102. 求X的值:(每题4分,计12分)4.2X2=12.6 210+X=640 2.2X-X=0.33、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每题2分,计6分)8和15 14和42 9和24五、解决实际问题。(1题6分,2、3题各5分,4、5题各6分,计28分)(原创题)1.100千克油菜籽可榨油35千克。(1)平均每千克油菜籽可榨油多少千克?(2)榨1千克菜籽油需要多少千克油菜籽?2.一堆货物重120吨,用去了40吨,还剩总数的几分之几?3.张阿姨和李阿姨都在同一家美容店做美容。张阿姨每6天去一次,李阿

6、姨每8天去一次,如果4月28日他们在美容店相遇,那么下一次都到美容店是几月几日?(创新题)4.井头乡要整修一段长 千米的河道。上旬整修 千米,中旬整修250米,剩下的下旬修整。下旬还要修整多少千米?(创新题)5.依依和军军同时沿同一条路去2000米处的少年宫,依依骑车每分钟行210米,军军步行每分钟走60米。多少分钟后两人相距1.2千米?(用方程解答)(创新题)附试题答案:一、仔细填空。(每空1分,计23分)主要对学生所学知识点进行逐一考察,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指导思想。.1.( )( 2 ),该题考察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及其简单的运算。2.( )( )。该题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考察,并进行比较

7、辨析。3.( b )(a )。该题对公因数和公倍数基础知识的理解考察,且对有特殊关系的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普遍性进行概括。4. (18) (15)。该题对因数和倍数基础知识的理解考察5.( )。该 题考察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及其逆向思维简单的运用。6.( 6 )( 7 )( b )。该题对假分数和真分数概念知识的理解考察。7( 26 )。该题从侧面考察公倍数的相关知识。8. ( ) ( )。该题考察分数意义,在同学们身边的运用。9.(20 )。该题考察数的表示方法的相关知识, 且对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体现。10. ( ) ( 22 )考察学生对分数单位的认识和理解。11. 比较数的大小

8、方法的灵活运用考察。12. ( ) ( )考察用分数表示数量的简洁性。13. ( 8 )综合考察学生对分数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准确掌握情况。二、认真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计6分)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辨析的准确性,科学的叙述变化。1.( )1. 考察学生是否能准确理解公因数知识。2.( )2. 对分数意义进行理解与运用的区别与联系辨析。3.( ) 3. 对数对表示位置时数的先后顺序的辨析与理解进行记忆。4.( )4.准确记忆理解等式性质进行考察。5.( )5. 对分数单位的理解和变化规律进行辨析考察。6.( ) 考察学生是否能准确理解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数量多少来帮助理解和记忆知识。三、慎

9、重选择。(每题1分,计5分)注重审题比较,仔细推敲的思维训练,以知识的点线相连处知识层次为考查内容进行命题。1.( B )。2.(B )。3. ( C ) 4,( D ) 5.( C )四、认真计算。(计38分)学生的运算能力,且以三个层次,来体现学生的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照顾学生的个性差。1.简便方法计算,写出主要计算过程。(计12分)考察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知识的掌握深度和梯度,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有更高层次的要求。(1)6.12+37 +2.88+47 (2)2924 -(524 -49 )=(6.12+2.88)+(37 +47 ) =2924 -524 +49=9+1 =1+49=1

10、0 =1(3) 1811 -(711 + 38 ) (4) 79 +310 -29 +1710=1811 -711 - 38 =(79 -29 )+(310 +1710 )=1- 38 = +2= =2解稍复杂的方程考察完整解方程的过程、格式、准确性进行综合考察,其中检验作为必要的步骤,加之对计算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求X的值:(计12分)4.2X2=12. 210+X=640 2.2X-X=0.3解:4.2X22=12.62 解:210+X-210=640-210 解:1.2X=0.34.2X=25.2 X=430 X=0.31.2X=25.24.2 X=0.25X=63.求下面各组

11、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计6分)其中第1小题考察了计算能力检验了公因数和公倍数知识。8和15的最大公因数是1;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是120.14和42 最大公因数是14;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是42.9和24最大公因数是3;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是72.五、解决实际问题。(1题6分,2、3题各5分,4、5题各6分,计28分)1. 35100= = (千克)答:平均每千克油菜籽可榨油 千克.10035= = (千克)答:榨1千克菜籽油需要 千克油菜籽.考察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与简单应用。2. (120-40)120=80120=答:还剩下总数的 。w考察学生对稍复杂的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准确的认识,巩固分数

12、的意义。3. 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24.24-2=22 (日)4+1=5 (月)答:下一次都到美容店是5月22日。本题对公因数和公倍数知识运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 250米= 千米- -= - -= (千米)答:下旬还要修整 千米。考察学生对分数表示数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识对分数的意义有准确的认识。5. 解:他们x分钟时两人相距1.2千米。1.2千米=1200米210X-60X=1200150X=1200X=8答:他们8分钟时两人相距1200米。“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13、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

14、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题是较复杂应用题考察应用,但也可能让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合理的复习资料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学好这门课程。希望为大家准备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调研试题,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