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复习之立体图形.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756389 上传时间:2019-01-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北京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复习之立体图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年北京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复习之立体图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年北京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复习之立体图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年北京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复习之立体图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年北京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复习之立体图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北京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复习之立体图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北京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复习之立体图形.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年北京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复习之立体图形数学在人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息息相关。下面是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分享的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复习之立体图形 ,供大家参考!(一)长方体1、特征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2、计算公式s=2(ab+ah+bh)V=shV=abh(二)正方体1、特征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六个面的面积相等12条棱,棱长都相等有8个

2、顶点正方体可以看作特殊的长方体2、计算公式S表=6a2v=a3(三)圆柱1、圆柱的认识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进一法: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数的时候,省略的位上的是4或者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2、计算公式s侧=chs表=s侧+s底2v=sh/3(四)圆锥1、圆锥的认识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测量圆锥的高: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

3、2、计算公式 v=sh/3(五)球1、认识球的表面是一个曲面,这个曲面叫做球面。球和圆类似,也有一个球心,用O表示。从球心到球面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球的半径,用r表示,每条半径都相等。通过球心并且两端都在球面上的线段,叫做球的直径,用d表示,每条直径都相等,直径的长度等于半径的2倍,即d=2r。2、计算公式 d=2r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

4、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

5、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以上是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分享的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复习之立体图形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

6、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