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小升初数学应用题经典例题.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758918 上传时间:2019-01-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小升初数学应用题经典例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8年小升初数学应用题经典例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8年小升初数学应用题经典例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8年小升初数学应用题经典例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8年小升初数学应用题经典例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小升初数学应用题经典例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小升初数学应用题经典例题.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年小升初数学应用题经典例题1. 甲、乙、丙三人在A、B两块地植树,A地要植900棵,B地要植1250棵.已知甲、乙、丙每天分别能植树24,30,32棵,甲在A地植树,丙在B地植树,乙先在A地植树,然后转到B地植树.两块地同时开始同时结束,乙应在开始后第几天从A地转到B地?总棵数是900+1250=2150棵,每天可以植树24+30+32=86棵需要种的天数是215086=25天甲25天完成2425=600棵那么乙就要完成900-600=300棵之后,才去帮丙即做了30030=10天之后 即第11天从A地转到B地。2. 有三块草地,面积分别是5,15,24亩.草地上的草一样厚,而且长得一

2、样快.第一块草地可供10头牛吃30天,第二块草地可供28头牛吃45天,问第三块地可供多少头牛吃80天?这是一道牛吃草问题,是比较复杂的牛吃草问题。把每头牛每天吃的草看作1份。因为第一块草地5亩面积原有草量+5亩面积30天长的草=1030=300份所以每亩面积原有草量和每亩面积30天长的草是3005=60份因为第二块草地15亩面积原有草量+15亩面积45天长的草=2845=1260份所以每亩面积原有草量和每亩面积45天长的草是126015=84份所以45-30=15天,每亩面积长84-60=24份所以,每亩面积每天长2415=1.6份所以,每亩原有草量60-301.6=12份第三块地面积是24亩

3、,所以每天要长1.624=38.4份,原有草就有2412=288份新生长的每天就要用38.4头牛去吃,其余的牛每天去吃原有的草,那么原有的草就要够吃80天,因此28880=3.6头牛所以,一共需要38.4+3.6=42头牛来吃。两种解法:解法一:设每头牛每天的吃草量为1,则每亩30天的总草量为:10*30/5=60;每亩45天的总草量为:28*45/15=84那么每亩每天的新生长草量为(84-60)/(45-30)=1.6每亩原有草量为60-1.6*30=12,那么24亩原有草量为12*24=288,24亩80天新长草量为24*1.6*80=3072,24亩80天共有草量3072+288=33

4、60,所有3360/80=42(头)解法二:10头牛30天吃5亩可推出30头牛30天吃15亩,根据28头牛45天吃15木,可以推出15亩每天新长草量(28*45-30*30)/(45-30)=24;15亩原有草量:1260-24*45=180;15亩80天所需牛180/80+24(头)24亩需牛:(180/80+24)*(24/15)=42头3. 某工程,由甲、乙两队承包,2.4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800元;由乙、丙两队承包,3+3/4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500元;由甲、丙两队承包,2+6/7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600元.在保证一星期内完成的前提下,选择哪个队单独承包费用最少?甲乙合作一天完成

5、12.4=5/12,支付18002.4=750元乙丙合作一天完成1(3+3/4)=4/15,支付15004/15=400元甲丙合作一天完成1(2+6/7)=7/20,支付16007/20=560元三人合作一天完成(5/12+4/15+7/20)2=31/60,三人合作一天支付(750+400+560)2=855元甲单独做每天完成31/60-4/15=1/4,支付855-400=455元乙单独做每天完成31/60-7/20=1/6,支付855-560=295元丙单独做每天完成31/60-5/12=1/10,支付855-750=105元所以通过比较选择乙来做,在11/6=6天完工,且只用2956=

6、1770元4. 一个圆柱形容器内放有一个长方形铁块.现打开水龙头往容器中灌水.3分钟时水面恰好没过长方体的顶面.再过18分钟水已灌满容器.已知容器的高为50厘米,长方体的高为20厘米,求长方体的底面面积和容器底面面积之比.把这个容器分成上下两部分,根据时间关系可以发现,上面部分水的体积是下面部分的183=6倍上面部分和下面部分的高度之比是(50-20):20=3:2所以上面部分的底面积是下面部分装水的底面积的632=4倍所以长方体的底面积和容器底面积之比是(4-1):4=3:4独特解法:(50-20):20=3:2,当没有长方体时灌满20厘米就需要时间18*2/3=12(分),所以,长方体的体

7、积就是12-3=9(分钟)的水量,因为高度相同,所以体积比就等于底面积之比,9:12=3:45. 甲、乙两位老板分别以同样的价格购进一种时装,乙购进的套数比甲多1/5,然后甲、乙分别按获得80%和50%的利润定价出售.两人都全部售完后,甲仍比乙多获得一部分利润,这部分利润又恰好够他再购进这种时装10套,甲原来购进这种时装多少套?把甲的套数看作5份,乙的套数就是6份。甲获得的利润是80%5=4份,乙获得的利润是50%6=3份甲比乙多4-3=1份,这1份就是10套。所以,甲原来购进了105=50套。6. 有甲、乙两根水管,分别同时给A,B两个大小相同的水池注水,在相同的时间里甲、乙两管注水量之比是

8、7:5.经过2+1/3小时,A,B两池中注入的水之和恰好是一池.这时,甲管注水速度提高25%,乙管的注水速度不变,那么,当甲管注满A池时,乙管再经过多少小时注满B池?把一池水看作单位1。由于经过7/3小时共注了一池水,所以甲管注了7/12,乙管注了5/12。甲管的注水速度是7/127/3=1/4,乙管的注水速度是1/45/7=5/28。甲管后来的注水速度是1/4(1+25%)=5/16用去的时间是5/125/16=4/3小时乙管注满水池需要15/28=5.6小时还需要注水5.6-7/3-4/3=29/15小时即1小时56分钟继续再做一种方法:按照原来的注水速度,甲管注满水池的时间是7/37/1

9、2=4小时乙管注满水池的时间是7/35/12=5.6小时时间相差5.6-4=1.6小时后来甲管速度提高,时间就更少了,相差的时间就更多了。甲速度提高后,还要7/35/7=5/3小时缩短的时间相当于1-1(1+25%)=1/5所以时间缩短了5/31/5=1/3所以,乙管还要1.6+1/3=29/15小时再做一种方法:求甲管余下的部分还要用的时间。7/35/7(1+25%)=4/3小时求乙管余下部分还要用的时间。7/37/5=49/15小时求甲管注满后,乙管还要的时间。49/15-4/3=29/15小时7. 小明早上从家步行去学校,走完一半路程时,爸爸发现小明的数学书丢在家里,随即骑车去给小明送书

10、,追上时,小明还有3/10的路程未走完,小明随即上了爸爸的车,由爸爸送往学校,这样小明比独自步行提早5分钟到校.小明从家到学校全部步行需要多少时间?爸爸骑车和小明步行的速度比是(1-3/10):(1/2-3/10)=7:2骑车和步行的时间比就是2:7,所以小明步行3/10需要5(7-2)7=7分钟所以,小明步行完全程需要73/10=70/3分钟。8. 甲、乙两车都从A地出发经过B地驶往C地,A,B两地的距离等于B,C两地的距离.乙车的速度是甲车速度的80%.已知乙车比甲车早出发11分钟,但在B地停留了7分钟,甲车则不停地驶往C地.最后乙车比甲车迟4分钟到C地.那么乙车出发后几分钟时,甲车就超过

11、乙车.乙车比甲车多行11-7+4=8分钟。说明乙车行完全程需要8(1-80%)=40分钟,甲车行完全程需要4080%=32分钟当乙车行到B地并停留完毕需要402+7=27分钟。甲车在乙车出发后322+11=27分钟到达B地。即在B地甲车追上乙车。9. 甲、乙两辆清洁车执行东、西城间的公路清扫任务.甲车单独清扫需要10小时,乙车单独清扫需要15小时,两车同时从东、西城相向开出,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清扫12千米,问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甲车和乙车的速度比是15:10=3:2相遇时甲车和乙车的路程比也是3:2所以,两城相距12(3-2)(3+2)=60千米10. 今有重量为3吨的集装箱4个,重量为2

12、.5吨的集装箱5个,重量为1.5吨的集装箱14个,重量为1吨的集装箱7个.那么最少需要用多少辆载重量为4.5吨的汽车可以一次全部运走集装箱?我的解法如下:(共12辆车)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

13、教员”。本题的关键是集装箱不能像其他东西那样,把它给拆散来装。因此要考虑分配的问题。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

14、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3吨(4个)2.5吨(5个)1.5吨(14个)1吨(7个)车的数量4个?4个?4辆?2个2个?2辆?6个?6个3辆?2个1个1辆?6个?2辆“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