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九月份教学和工作反思.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764368 上传时间:2019-01-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度九月份教学和工作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8年度九月份教学和工作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8年度九月份教学和工作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8年度九月份教学和工作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度九月份教学和工作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度九月份教学和工作反思.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年度九月份教学和工作反思九月份一转眼过去了,我正式踏入教学领域已经有30多天了,这30几天过得很充实。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对于我这个还没有经验的人来说是辛苦的,但辛苦的背后却能造就我的性格,磨练我的耐性。每天清晨当我看到他们时,我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幸福的老师,仅仅是他们对你的呼唤你觉得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值得。就像培训时那些经验丰富的教师说的那样,追求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促进学生获得幸福的体验,用心地爱你的学生。1、教学上:一年级新生在教学上阅读题目上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尤其是数学教学方面,这是我觉得最困难的地方。但是我也知道识字的确需要很长时间,除了这些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逐步去改善。一是数字的书

2、写,尽管照着临摹的字体孩子们都写的不错,但是一旦自己写就会打回原形,这方面可能没有反复去练习数字书写有关。二是辨字能力较差,学生知道一些简单的字的读音,但是不能正确辨别,经过反复地读,反复地认字,终于能有大多数这个月数学所涉及到的字会辨别了。此外,因为有几个孩子先前已经在外培训过,所以接受能力比较强,和其他孩子的学习进度不同,所以在上课时我也避免让那些已经学过的同学失去兴趣,多让他们回答问题,问问题。2、工作上:我觉得作为一个教师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每天保持愉快的心情。这对于新来报到的学生来说影响很大,因为他们对于环境比较陌生往往容易看大人的脸色做事,你的一举一动他们都会去模

3、仿会去揣测你的情绪,因此尽量不给孩子们带去负面情绪是我开展工作的第一步。一年级的学生主要还是以培养学习习惯,道德礼仪方面为主,所以我也吸取过来人的经验刚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坐姿、站姿、文明礼仪以及眼保健操和早操。也许这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到位以至于学生现在主动性不强,有时还是需要老师的提醒才能做好。一年级的学生行为规范需要我反复地去强调,特别是个别几个好动的孩子,一到下课就开始到处乱跑,经过严肃的教育后改善了很多,也许很多时候孩子们都是无心的,但是往往长期以来就会形成不良习惯甚至感染身边的人。每天的大课间是我和孩子们培养感情最好的时候,积极地去鼓励他们学习跳绳,教他们跑步的姿势。我感觉自己正一步步走

4、进了学生的心里,每天早晨他们看到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冲过来和我说前一天晚上的趣事,我就像他们的伙伴一样。在布置教室和大扫除的时候他们也会主动跑过来要求帮助我,我也努力地让他们主动地去做事情,在于孩子们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还是要努力去寻找他们的发光点,这样他们就更希望在你面前表现,你就能更好地引导他。其他的孩子也会产生跟从性,也会想要展示自己。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

5、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

6、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

7、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

8、,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在自己的工作方面我也慢慢地在学习怎样做好班主任,怎样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此外学习如何备好课上好课,现在正是一个在补漏洞的过程,相信时间的累积会完善我的教学。很庆幸身边的人都不断地帮助我,教我,相信我会有更多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