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季第一学期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质量分析反思.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767509 上传时间:2019-01-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秋季第一学期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质量分析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8年秋季第一学期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质量分析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8年秋季第一学期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质量分析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8年秋季第一学期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质量分析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秋季第一学期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质量分析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秋季第一学期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质量分析反思.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年秋季第一学期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质量分析反思一、基本情况全年级共有110人参加这次数学期末测试,总分8855,平均分80.5,及格率为90%,优秀率为35.45%,低分率为3.64%。从学生答卷情况来看,95%以上的学生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涂抹现象不是很明显,比上个学期有了一个很大的进步,特别是2班的学生.二、试题评价本册期考试卷比较尊重教材,强调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知识覆盖面广,基本上每个单元的知识都涉及到,难度适宜,通过设计具有现实背景的问题和探索性问题,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综合素质。有些题目素材来源于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

2、用。三、考得好的方面及经验:本次考试同学们考得比较好的题型有: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简单的解方程;3、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辨析;4、看图写分数;5、在方格里画出给定大小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5、简单的分数加减应用题。像这些题型大多数同学都能按要求正确解答问题,并且书写工整、思路清晰。考得好的原因是因为同学们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挺好,平时也常有训练,做多了这样的题型也就熟能生巧了。四、考得不好的方面及原因:本次测试丢分最多的还是计算题和应用题。从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学生不是不会,而是做题分析不清,还有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缺乏严谨性,忽视强调过一些该注意的地方。这些都反映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

3、题。比如计算题:26=18,学生口诀错误。另外还有些学生看错符号,减法看加法、加法看减法。应用题有关相遇问题,学生不太会用方程来解题,特别是设未知数。最后一题,很多同学不会求用了几块地砖来铺微机室。而还有些同学会列出正确得式子,但计算错误,导致丢分。五、存在的困惑:学生的计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计算是学生学习数学必备的基本能力,良好的习惯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基本的条件。从答题情况看,本次虽然计算得分率较高,但部分学生的正确率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造成正确率不高的原因主要集中表现在学生的不良习惯上,如:看错运算符号、抄错数字、甚至还有漏题的现象。这些,都为我们日后的教学敲响了警钟。

4、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基本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如何实施、如何有效的操作对我来说还是有些摸不着头脑的。六、今后的教学对策:1、查找自身的不足和问题,有针对性的改进。努力充实知识面、拓宽视野。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发展学生的思维。2、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尝试探索,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避免优生重复训练。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

5、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3、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做前仔细审题,做时认真分析,做后认真检查”的好习惯。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

6、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4、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