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作文试题解析指导及佳作选评.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86907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作文试题解析指导及佳作选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6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作文试题解析指导及佳作选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6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作文试题解析指导及佳作选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作文试题解析指导及佳作选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作文试题解析指导及佳作选评.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作文试题解析指导及佳作选评 中考真题 请以“让我想一想”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试题解析及写作指导 何为“想一想”?实际上就是思考一下、斟酌一下,然后再作判断,决定,选择。题目的意思就是说,当“我”面对某一现象、某一难题时,想再好好思考一番。根据题目特点,这道文题宜采用记叙类文体。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许多需要“想一想”的事情,有的甚至要反复地想、深入地想。因此,只要考生能扣住“想一想”这一,轻轻推开记忆的门,往事就会一个接一个涌进脑海,写作素材就能信手拈来。 那到底该如何写这篇作文呢? 一、问一问打开思路。面

2、对难题,面临选择,由于经验不足,或想考虑得再周全一些,我们总是会认真思考一番。那么,在你的人生经历中,有哪些这样的经历呢?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因何事而需“想一想”,到底想了什么,想好之后又是如何行动的相信经过如此一系列追问,你的写作思路很快就会打开。 二、比一比确定主旨。生活中需要“想一想”的事情虽然很多,但如果你去写今天穿什么衣服,晚饭是下面条还是煮稀饭之类的事情,肯定没有多大意义。因此,大家有必要在众多的“想一想”中进行比较,把那些主题深刻、能打动人心的故事挑出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立意不俗,引人注目。比如有同学建议去掏鸟窝玩,你经过“想一想”,不仅自己没有去,还成功劝阻了其他人,这

3、样的作文着眼于保护野生动物这一立意,自然显得不一般。 三、换一换拓展空间。不少同学在选材时被文题中的“我”限制住了。其实,只要巧妙换一下角度,就能拓展空间,让许多与“我”无关的事进入作文。比如可将“我”虚化,以动物、植物的口吻来讲述它们的故事,表达它们的心声;也可直接让“我”进入别人的故事,以“我”的口吻来记叙别人的经历。 四、理一理搭好框架。定好了主题,选好了素材,接下来就该考虑如何行文了。理一理思路,搭一搭框架,既可节约时间,又可防止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情况发生。如何开头,巧妙引出“想一想”的缘起;如何结尾,点明主题;中间部分如何生动表现“我”想一想的前后经过。 经过以上四个步骤,写出一篇

4、好的考场作文也就不难了。 佳作展示一 让我想一想 南京 一考生 隔壁三班“出事”了一名男生和老班干了起来。这名男生姓牛,脾气和他的姓一样,火爆得很,话不投机便怒发冲冠,再加之成绩又不怎么样,还爱搞恶作剧,大家都对这位“校园名人”敬而远之。 听说前几天上英语课,老师当众批评他默写的单词错得一塌糊涂。这位牛同学自觉大失颜面,当堂拍案而起,惊得那位英语老师赶紧打电话向班主任求救。班主任十万火急地赶来,看到英语老师哭得梨花带雨的,顿时火冒三丈,让牛同学当面道歉。牛同学不干,冲突升级,无法收场。最后学校决定让牛同学转班,换个环境。转到哪个班呢?一时引发大家的许多猜测。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牛同学居然被安排

5、到我们班来了,难道就因为我们老班平时好说话,学校就专挑软柿子捏? 我们正愤愤不平时,老班托人捎话,召见我这个班长。原来,后天,在家反思的牛同学就要来我们班了。鉴于牛同学的特殊性,老班一时拿不定主意让他和谁坐同桌,就找我来商量。 这么一个人见人怕的犟牛,和谁坐呢?和李同学坐同桌?不行不行,两个火药桶挨在一起,这一天还不要爆炸三回?那样的话,我们班岂不是要被搞得鸡飞狗跳的?和赵同学坐同桌?赵同学倒是文文静静,从不和人闹别扭。可是,让这个多愁善感、性格软弱的“林黛玉”和牛同学坐同桌,她不被欺负死,也会被活活气晕。那和钱同学坐同桌?钱同学学习好,有个性,虽是女生,却体格健壮,估计牛同学想欺负她都没门儿

6、。不过,钱同学心高气傲,一准儿会瞧不起牛同学,指望她去帮助人,根本不可能。 唉,这建议还真不好出。我只得老老实实地对老班说,这事儿难,让我再好好想一想,明早给您答案,反正那位同学后天才来呢。 回到家,爸妈见我愁眉苦脸,便问我原因,我如实告知。妈妈说,想那么多干吗,你随便推荐一个不就完了。爸爸却“不怀好意”地笑了笑“谁是最佳人选,你这个班长呗,成绩好,人品好,特别爱帮助人,巾帼英豪,一身霸气”是呀,一语点醒梦中人。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妈妈狠狠瞪了爸爸一眼,很严肃地对我说“千万别自找麻烦,请神容易送神难。” 我嘴上答应着妈妈,心里却已经拿定了主意。 第二天,当我告诉老班让牛同学和我坐同桌时,老班

7、一下子惊得合不拢嘴,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说“你那个小辣椒似的妈妈会同意?还不把我的手机打爆?你别忙,让我想一想。” “可是,没有谁比我更合适呀。至于我妈妈,咱们生米煮成熟饭,量她也没辙。”见我主意已定,老班经过反复权衡后,无可奈何地答应了。 牛同学,明天,我等着你。 简评 这篇文章选材并不新奇,似乎是校园中发生概率较高的事件。但“想一想”的过程写得一波三折,扣题紧,重点非常突出。一个非常调皮的学生,到底会转到哪个班?谁愿意接收?作者一开篇便抛出了这个难题。接着,写到确定这个同学要转到我们班,因为我们的老班“软”。那到底让他和谁坐同桌呢?作者抛出第二个难题。身为班长的“我”设想了多个方案,但又都

8、一一否决了。这个“想一想”的过程蛮复杂的。最后,“我”竟然让他与“我”坐同桌,可谓出人意料。那么,“我”能与牛同学和睦相处吗?文章写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文脉并没有断,有过前面层层的铺垫,一个有担当、有智慧、有胆略的少年班长的形象已经立起。我们可以预见,“我”和牛同学相处的过程绝不会一帆风顺,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结局一定是完美的。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整篇文章又是悬念不断,读来怎能不引人入胜? 佳作展示二 让我想一想 南京 一考生 秋风起,天将凉,草儿又要枯黄。一只体形稍胖的大雁问另一只体形稍瘦的大雁“大哥,又要南飞了,今年我们从哪条路线飞回去?” 这只瘦大雁显然是只有经验的头雁了。只见它皱了皱眉头

9、,忧郁地望着远方,沉思了好长时间才说“让我想一想,好好想一想。” 这只头雁清楚记得,大前年它们是按照以往的惯例,从西线飞回去的。那条路线上,有一些湖泊、河港,飞累了就可以停下来,捕食新鲜的鱼虾,补充体力。可那一年,它们在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短暂休息时,不少大雁因误食捕鸟人投下的毒饵,不幸死去。随后,这样的悲剧接连发生,等到迁徙结束时,整个雁群只剩下了一半大雁。许多大雁把眼睛都哭红了。 前年,它们吸取教训,跟在另一群大雁后面,改飞东线。这条路线上有草原,有芦苇荡,食物也非常丰富。从前到后,除了几只老雁和小雁意外失踪外,大部队安然无恙。去年秋天,它们理所当然地继续沿着这条路线迁徙了。可天有不测风云,

10、在一个大草荡,当雁群停下来捕食时,一场噩梦突然降临。不知什么时候,一张张大网悄然竖起,毫无防备的大雁一起飞,就一头撞到了网上,然后被活捉,被贩卖,成为人类餐桌上的一道美味。那种网几乎是无色的,大雁们很难察觉。更要命的是,一路上,这样的网不时出现,大家个个心惊胆战。 回想着那一幕幕悲惨的情景,这只身负整个雁群安全的头雁怎能不左思右想,犹豫不决? 出发的日子一天一天临近,头雁几乎愁白了头。最后,在征求大家的意见后,头雁决定,今年另选一条路线,虽然这条路线山高路险,并且可能很少有食物,但总比被人毒死、网住强一百倍!为了确保安全,雁群决定,今年把队伍分成两部分,小部队提前出发,进行侦察,大部队跟在后面

11、,确保安全。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秋风起,天正凉,大雁们终于出发了。山高水长,不知它们这一路上是否安全。 简评 一、立意不俗。这篇文章借即将南飞的大雁之口,控诉了人类捕杀野生动物的行

12、为,表达了对野生动物的同情,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环保意识,如此立意,着实不俗。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二、构思巧妙。文章开篇借助两只大雁的对话,巧妙引出“让我想一想”这一关键句,点明题目,启发下文;接着,集中笔墨写头雁“想一想”的过程,雁群的不幸遭遇在“想一想”中呈现出来,令人心生愤怒和同情;最后,写大雁起飞,但不知道前路是凶是

13、吉,引人深思。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