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特”教育模式彰显聋校办学特色.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87890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特”教育模式彰显聋校办学特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特”教育模式彰显聋校办学特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特”教育模式彰显聋校办学特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特”教育模式彰显聋校办学特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特”教育模式彰显聋校办学特色.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三特”教育模式彰显聋校办学特色 “三特”教育模式是四平市聋哑学校原创的德育教育模式。本文从“促进学生学有专长、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凸显学校特色和优势”的角度,对这一教育模式在聋校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三特”教育模式;学有专长;教师专业化水平;办学特色 G762 A 1671-1580(2018)05-0133-03 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于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提高特殊需要人群的素质,促进国家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着重要意义。作为一项神圣的事业,特殊教育在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学校是特殊教育发展

2、的基石,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水平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四平市聋哑学校是一所集聋儿康复训练、聋生九年义务教育及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拥有某种或多种特长和劳动技能将成为提升听障人群生存质量的保障。为此学校确立了“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方针,深入开展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立足特教,放眼现代教育,奉行“学校的全面发展利益高于一切,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高于一切,学生的素质提升目标高于一切”的办学理念,贯彻“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发展至上,幸福师生”的办学宗旨,践行“让学生快乐起来,让教师幸福起来,让校园和谐起来”的办

3、学追求,积淀出“服务聋生,成就卓越”的学校精神。广大师生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爱残、乐教、博学、慎思”的教风和“自信、励志、合作、探究”的学风。学校在狠抓教学的基础上,针对聋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为落脚点,不断探索德育新路,凝练出了一种四平市聋哑学校原创的“三特”教育模式,即班主任有特长,班级有特点,学生有特技。“三特”模式的不断推进与在推进中的不断完善,极大地促进了师生教学相长,学生的自信心、教师的成就感与日俱增,学校的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大幅提高。 一、“三特”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学有专长 “三特”教育模式针对学生、学情的特殊性,积极挖掘班主任潜能,发挥

4、其特长,并以德育活动为载体,搭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借以实现以人为本促发展的教育目标。 (一)发挥班主任特长,形成班级特色 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基础和兴趣特长,是启动起、推进好“三特”模式的必要基础。四平市聋哑学校有的教师在专业期刊发表过小说,有的教师书法、美术在当地教育界小有名气,有的教师酷爱诗词歌赋教师的这些特长,为“三特”模式的推进奠定了雄厚的智力支撑。“三特”教育模式就是把教师们的这些特长,光大成班级的特点,内化成孩子们的特技,让每一名聋哑儿童在快乐的活动中得到成长。学校的“三特”模式推进,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已有的特长为依托,以聋生的年龄特点为选择参数,以打造独特的班级特色,培养学生的

5、特技为目标,开展活动。班主任擅长书法的班级,将班级特色界定为书法,开展“每天习练一篇小楷”活动;班主任擅长诗词歌赋的班级,将班级特色界定为古诗词背“诵”,开展“每天背一首古诗”活动;班主任擅长写作和绘画的班级,将班级特色界定为手抄报创编,开展“每周一张手抄报”活动伴随“三特”模式的开展和不断深入,全校纷纷涌现出了“故事班”“古诗班”“书法班”“弟子规班”“绘画班”“手抄报班”等等,学生享受到了有效、有益的特长培养,每个班级都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特点。 (二)以德育活动为载体,展示学生特技 “三特”教育模式的开展,只有长期坚持才能有成效。学校把开展“三特”教育纳入了学校管理的常规工作,每天的七、八

6、节课时间是各班开展“三特”教育的时间,学生处要对每班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记录。定期对各班的“三特”教育进行成果验收。 “三特”教育模式的推进,使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各个班级不断地涌现出的“古诗能手”“故事大王”“小画家”“剪纸新星”“编织高手”“十字绣高手”等有特技的学生,让学校的各项活动开展得更加精彩,也为聋生更好地回归主流社会奠定了基础。例如“学雷锋活动月”的“学雷锋”手抄报展览活动,手抄报特长班的同学不但能自己做出文图并茂的手抄报,还能主动帮助其他班级的同学设计手抄报;纪念“九一八”,学校开展了“讲英雄故事学英雄精神”的读书故事会活动,“故事班”的同学能够主动帮助同学找资料;期初举

7、办学生小楷作业展览活动,“书法班”的同学在自己写得一手好字的基础上,能指导其他班级的同学的写字技巧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成为了活动的主体,展示了学生的特技,使那些原本自卑的听障孩子,拥有了和健全孩子一样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二、“三特”教育模式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

8、”“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9、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方法直接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而教师的综合素质更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为了确保“三特”教育模式的实施和推进长效化、实效化,学校有目的地为教师们搭建科研平台,引领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理念,与教师们共享“三特”模式成果。 (一)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科研氛围 学校以“聋校三特教育模式应用与研究”做为原创课题,申报了国家级科研课题,并组成了由校长为课题总负责人,分管校长、中层领导及全体班主任和职业课教师参与的课题组。教师间以相互合作为方式,以实践活动为依托,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服务课题实践为目的,深入开展“聋校三特教育模式”的研究,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营造了良好的教

10、研氛围。使每一位教师不仅成为“三特”模式的实践者,而且成为“三特”模式的研究者,最终成为“三特”模式的受益者。 (二)乐于学习,夯实教师专业根基 教师是一个不断学习,终生学习的职业。“三特”教育模式的推进,使我们的教师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须有长流水的道理。学生由于接受外界信息、认知问题能力和需求的增强,迫切地要求老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外的个人兴趣的广度不断拓展,教师的特长类别不断丰富,只有这样才能在“三特”实践的过程中给予孩子们更准确、更广泛、更有效的指导、鼓励和支持,才能更高层面地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敬爱,更有助于学生特技的培养。学校出现了人人主动、自觉地学习,人人利

11、用课余时间苦练才艺的良好氛围和强劲势头。手抄报班的任凤杰老师主动去学习电脑平面设计,并带领班级的学生开始试做电子板报;剪纸班的霍明义老师主动去学习折纸、绘画,使学生的特技由单一的剪纸变得更加广泛;硬笔书法班的郝英男老师主动去练习毛笔字,并引领本班学生写得一手好字所有的老师都能有意识地弥补自己的欠缺,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职业课教师做为“三特”教育模式中的主力军,他们利用自己的特长优势,进行校本教材开发和研究,根据学生特点开设了“中国结编织课”、“十字绣课”、“美术课”、“微机课”等讲座,各种学生课余活动小组相继建立,学生的业余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特长培养的领域不断拓宽。“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

12、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