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纪实与评析.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87901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纪实与评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纪实与评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纪实与评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纪实与评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纪实与评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纪实与评析 教学内容教育部审定2018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62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 感受数学思想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上有许多长短不同的小棒。注意看,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变成了三角形。 生2围成了三角形

2、。 师对,是我们刚刚学过的三角形,那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 生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师那这3条线段是怎样围成的? 师看来大家对什么是三角形已经很清楚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 二、实践探究 1.独立操作,引出问题。 师老师为同学们也准备了一些长短不同的小棒,(师手拿小棒说。)一共有4根,请你从中任意选出3根,在展板上拼一拼、摆一摆,也像屏幕上那样围成三角形,都听清楚了吗? (学生操作。) 师你们的动作真快!举起来互相看一看。非常好,大家都成功了。 师(举起一块。)大家看他是用粉色、绿色和蓝色这3根小棒摆的,谁和他一样?(请这位同学到前面去。)还有用黄色、

3、绿色、粉色这3根来摆的,谁和他一样?你也到前面去。还有用不同的小棒来摆的吗?现在请同学们将手中的学具放在一边,让我们共同来看一看。 师我发现怎么没有选择黄、绿、蓝这3根小棒来围的呢?(师举一块板。) 生我刚才用这3根小棒试过,围不成。 师是不是像他说的这样呢?下面请同桌两个人合作,选择你们俩桌面上其中一块展板,用黄、绿、蓝这3根小棒来拼一拼、摆一摆,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操作。) 师能围成吗? 生不能。 师大家都发现了,选择这3根小棒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那么老师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3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要想围成三角形应该怎么办?别着急,先跟你周围的同学说说看。 (学生讨论。) 师(分层

4、反馈。)谁来说说为什么围不成?(准备好没围成的。) 生有的小棒太短了,有的小棒太长了。 师要想围成三角形怎么办? 生边长点。 师哪条边长点?只跟它有关系吗?跟这条长的有没有关系?再加长行不行? 师看来能否围成三角形不是跟一条边有关系,而是跟每一条边的长短都有关系。那到底它们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共同来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三边关系。)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现在每位同学的桌面上都有两组小棒,一组能围成三角形,一组围不成。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把围不成的3根小棒连一连、比一比,然后再把能围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也像那样去比,看看你们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操作。) 师你们能不能给同学们演

5、示一下是怎么连的,又是怎么比的? 师如果将围成的三角形中的两条边也像这样合起来去比,你又会发现什么? 生能围成的两条小棒合起来比另一条小棒长,不能围成的两条小棒合起来比这根小棒短。 师在这个三角形中,我们可以把围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看做是它的三条边,请你看一看,这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两条边合起来比第三条边长。 师两条边合起来用数学的语言说就是这两边的和。(板书两边的和。) 师谁能用更准确的语言说一说? 生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大于第三边。) 师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能。(板书能。) 师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板书小于、不能。) 师大家看,这块板上也有3

6、根小棒,我们也用两边的和去与第三边比,出现了什么情况? 生两边的和等于第三边。 师(板书等于。)能围成三角形吗?(板书不能。) 师通过操作我们发现只有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下面我给你们3根小棒,判断一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课件出示小棒长度40、20、30。) 生能围成。 (师在展板上操作。) 师请同学们快速算一算,在这个三角形中是不是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生汇报。) 师你是用两边的和与第三边比较的,有不同的选择吗? (生汇报。) 师还有不同的选择吗?没有了,通过3次比较,我们发现,真的是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下面,我再给大家3根小棒,你们也来判断一下。 (课件出示小棒长

7、度15、40、22。) 师有的同学说能围成,说说你的理由。 生15+40大于22。(师板书。) 生不对,不能围成。 师那你也说说为什么围不成? 生因为15+22小于40。 师到底谁说的对呢?我们也像刚才那样算一算,把两边的和与第三边比较一下。 师大家看这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既有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又有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你们觉得这3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不能。 师不过这里也有两边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呀! 生那也不行,要都大于第三边。 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围成呀?(引导学生与第一块板比较。) 师看来只说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是不够严密的。怎样说更准确?(板书任意。)请你说一遍,你也来

8、说一遍。大家一起读一遍。 师最后这组小棒的长度分别是30、20、10厘米,那么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生10+20=30。 师只有像这样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是这样吗? 三、巩固练习 1.快速判断。 师同学们真棒!你们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三角形边之间的奥秘,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判断练习。(电脑出示。)判断一下,这4组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课件出示带上单位4、8、6,3、4、5,2、6、1,3、3、5。) 师先看第一组。咱们比一比谁判断得最快! 生能围成。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4+68。 师只验证这一次就可以正确判断了吗? 师你为什么选择4厘米和6厘米的和与8厘米比较? 生

9、因为这两条边比较短,两条短边的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两条长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 师对,用两条短边的和与第三边比。 师就用这招,接着比赛。(学生判断后三组。) 师看来什么都难不倒你们啊!你们不仅发现了三角形边之间的奥秘,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妙招,真是了不起! 2.确定第三边、探索区间。 师现在,我想给你们出个难题,看看能不能难倒你们,行吗? 师来,大家看看这道题。(课件出示两根小棒,长度分别为4cm、7cm。)明白什么意思吗?为了研究方便,第三边只取整厘米数。大家可以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一下。 师谁来试着说出一个范围,只要比几大比几小就可以。 生比3大比11小。 师为什么要比11小?11是怎么想到的?

10、 生7+4=11。 师两边的和要大于第三边,对吧!那3是什么呢?(两边的差。)两边的差要小于第三边。 师如果我们知道一个三角形中的两条边的长度,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确定第三条边的范围了。 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探索了三角形边之间的奥秘,生活中还有许多数学问题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评析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在认识了三角形特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探讨任意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应用的过程。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给学生广阔的探究空间 课前老师为学生精心准备两组小棒(每组4根),试

11、着围三角形。教材是从生活情境中引出数学问题,再通过拼一拼、连一连、比一比探索出三角形三边之间任意两边之和一定要大于第三边,这是一种教学思路。黄老师在教材上进行增、删、改、创,不囿于教材,又跳出教材,让学生在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游戏中产生思维冲突,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探究性问题不是教师提出来,而是在矛盾中、在行动中自然生成,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能将书上的生活情境巧妙地放到推广应用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学习价值。 二、让学生体验真实有效的探究过程 黄老师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在于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课始,通过动手用三根小棒围三角形(有的能围成,有的围不成),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进而提出了“怎

12、样的三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三角形”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初步感悟到“当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能围成三角形”的规律。最后,运用得出的规律,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环节给两根长度分别为4cm 和7cm 的小棒配一根适当长度的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它的结果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是一个数值范围,此时,抓住学生的问题进一步探究,既完善了规律,又分散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整节课教学过程的推进是随着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学生思维发展的轨迹来进行的,知识的可信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探究过程显得真实而自然。 三、动手操作后的反思是提升学生数学思维水平

13、的重要途径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对于操作活动本身而言,数学课更加重视操作活动后的反思和交流。本节课呈现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这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怎样的3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把不能围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连一连、比一比?”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他

14、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质疑。学生能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完善结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认知产生飞跃。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编辑?M宋 宇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

15、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