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前,教师在后”刍议.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88442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在前,教师在后”刍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学生在前,教师在后”刍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学生在前,教师在后”刍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生在前,教师在后”刍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在前,教师在后”刍议.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学生在前,教师在后”刍议 好课堂有一个显著的标志,那就是让学习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真正发生。这样的课堂与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正好相反,学生被教师推在了前面,教师则在学生的后面。那么,“教师在后”有哪些值得深刻反思的呢? “教师在后”利于营造开放的课堂,展现教者的智慧。大家知道,课堂中真正的问题(即学生自己的问题),不是教师事前都可以预设到的,往往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被某个问题、某个情景诱导出来的。因此,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产生的分歧,或是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思考,而不要总是惦记教学设计中还有什么没有完成,学生的发言偏离了路线。有专家说低端学习就是所谓的跟随者的学习,是“我教你学

2、”的学习方式,笔者特别认同。因为这样的学习做到极致也只是跟随了教师的进度,是一种复制型的学习。还有一种做法笔者更无法苟同许多内容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已经弄明白了,教师还要按照预设的路径走,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而且学习内容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学习积极性就自然降低了。 教师站在学生后面,有利于发现学生的问题。比如,当学生站在认知的十字路口时,他会让学生在此刻留意分清方向,自己或和同伴一起判断选择正确的方向。而不是教师走在前面说,跟我来吧,别走错了路;当学生自信心不足,有些气馁时,教师会适时加油鼓劲,而不是说,哎,这么简单的都不会呀!智慧型的教师,最高明的地方,就是他知道学生此时迫切需要的是什么。 “教师

3、在后”有利于学生充分历练,实现自主建构。实际上,无论哪个学科的教学,在学生“想和说、读与写”的过程中,很多的问题是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的。比如理解教材的教学,教师们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解读、复述和品味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进而达到真正的理解,而不必由教师包办代替。也就是说,我们习惯性认为需要教的东西,很可能学生能够自己学会。而当下,有些教师的教学还在机械地延续这样的过程复习旧知、引导新知、讲授新知、理解新知、巩固新知。看似很完整,却不免做出了一些无意义的重复。有的课堂乍看教学效果不错,好像帮助学生增长了知识,实际上却因为缺少自主探究和学习的内化,有的只是千篇一律的技能训练而已。当然,一些难以跨越的内

4、容,需要深度探究的,仍然需要摆在桌面上重点讨论,不可一味推给学生。 综上所述,在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历练、自主建构,有利于增长学生能力和才干。这样的课堂,教师为学生创造了发现的机会,教师把尝试和训练的时间让给了学生 其实,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能够更加全面透彻地认识自己的学生,充分地了解学情,以便在下一轮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我们说,“教师在后”与“学生在前”是一种良性的互动,是一种教学佳境。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

5、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

6、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应当指出,“学生在前,教师在后”不是一味地强调谁先谁后,而是强调课堂学习中的师生关系。从根本讲,是要让教师们认识到,对学习目标、学习问题、学习流程、学习结果的过度预设和包办,结果是学生思维被限制,桎梏了课堂的灵性。我们期待课堂能走出“问答式、告诉式、独白式”的窠臼,而代之以“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共享”。若能做到“学生在前,教师在后”,则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教师。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

7、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当然,我们还要说,“学生在前,教师在后”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放羊”课。相反,从整体上看,教学的整体架构必须做到更加严谨有序,更需要教师从“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工具学、在什么环境下学”这四个方面练就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在后”也绝不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更需要教师具有点石成金、拨云见日,让学生顿悟和开窍的能力。因此,要达到这些要求,需要教师站得更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更强。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