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减法”教学纪实与反思.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88507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数加减法”教学纪实与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数加减法”教学纪实与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数加减法”教学纪实与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数加减法”教学纪实与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数加减法”教学纪实与反思.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数加减法”教学纪实与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2页例1、73页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自主探索、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把一位小数加减法及整数加减法经验迁移到多位小数加减法计算,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及迁移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孕伏铺垫 师同

2、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用加法或者减法解决的问题。(课件出示小丽要开学了,需要购买文具,她想买一支2.6元的中性笔,还想买一把0.8元的尺子。) 师你能根据小丽提供的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中性笔和尺子一共多少元? 生2中性笔比尺子贵多少元? 师会列式吗? 生12.6+0.8=3.4(元)。 生22.6-0.8=1.8(元)。 师这都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题目,请同学们在本上列竖式。(找2名学生板演。) 师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应该怎样算呢? 生1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生2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

3、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师同学们已经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熟记在心了,如果换成数位较多的小数的加减法,你们还有办法解决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小数加、减的计算。(板书小数加减法。) 二、借助迁移,探究算法 1.根据主题图中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出示主题图,数学家的故事单价6.43元;童话选单价4.29元;神奇的大自然单价8.3元。) 师小丽又来到了书店买书,你能根据主题图中的信息提出一个用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列式吗?(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贴,把加法算式放在左边,减法算式放在右边。) 生1小丽买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6.43元,一本童话选4.29元。求一共花了多少元?(6.43+4.29

4、= 。) 生2小丽买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6.43元,一本神奇的大自然8.3元。求一共花了多少元?(6.43+8.3= 。) 生3小丽买了一本童话选4.29元,一本神奇的大自然8.3元。求一共花了多少元?(4.29+8.3= 。) 生4小丽买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6.43元,一本童话选4.29元。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6.43-4.29= 。) 生5小丽买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6.43元,一本神奇的大自然8.3元。神奇的大自然比数学家的故事贵多少元?(8.3-6.43= 。) 生6小丽买了一本童话选4.29元,一本神奇的大自然8.3元。神奇的大自然比童话选贵多少元?(8.3-4.29= 。) 2

5、. 探究小数加法的算法。 (1) 估一估。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你能估一估买这两本书小丽要花多少元吗? 生6.43+4.2910(元)。 师因为两本书的价钱都往小估了,所以小丽买书的钱会比10元多。 (2)尝试计算。 师“一共花了多少钱?”你们能准确计算这个问题吗?请你独立尝试,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3)交流算理。 师请板演的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1小数点要对齐。(板书小数点对齐。) 师?槭裁匆?小数点对齐? 生1这两个小数表示的都是人民币,6.43元表示6元4角3分,4.29元表示4元2角9分。(教师在竖式上板书元、角、分。) 生2小数点对齐了,就是元、角、

6、分对齐了,然后就可以用3分加上9分,进1写2分,4角加2角再加上进来的1角,就是7角,6元加上4元是10元,最后是10元7角2分,就是10.72元。 师同学们真聪明,借助元、角、分的知识解决了问题,那你能想一想,如果不借助元、角、分,为什么要这么算?(师提示可以借助小数意义说一说。) 生这样就能让相同数位对齐6和4在个位,4和2在十分位,3和9在百分位。6.43表示6个一、4个十分之一和3个百分之一。4.29表示4个一,2个十分之一和9个百分之一。(出示几何直观图。板书相同数位对齐。) 师“百分之一”“十分之一”“一”都是 生计算单位。(板书计数单位。) 师小结同学们知道得可真不少,在计算小数

7、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对齐实际上是为了保证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只有相同数位对齐了,相同数位上的数字才可以直接相加减。也就是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减。所以我们再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要先把 生小数点对齐。 (4)巩固练习。 师还有两道小数加法,请同学们自己计算。(出示题6.43+8.3= ,4.29+8.3= 。找生板演。) 3.探究小数减法的算法。 (1)尝试计算。 师关于小数加法,同学们都会计算了。你能借助小数加法的方法和刚才我们积累的经验,计算6.43-4.29吗?(师生互动板演。) (2)交流算理。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我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从百分位减起,3减9不够减,就从十分位退

8、一当十再减,13-9=4,在百分位上写4;十分位上4退1是3,3-2=1,在十分位上写1;最后个位上6-4=2,在个位上写2。 师(课件出示几何图形总结算理。)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先用3个百分之一减去9个百分之一,不够减,从十分位退1,百分位算13个百分之一减去9个百分之一得4个百分之一,在百分位上写4;然后算十分位,4个十分之一退1个十分之一还剩3个十分之一,3个十分之一减2个十分之一得1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写1,最后算个位,6个1减4个1得2个1,在个位上写2。 4.拓展练习。 师8.3-6.43和.3-4.29怎么算呢?(生计算,生板演。)百分位上应该怎么减?被减数的百分位上为

9、什么添0? 生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把8.3变成8.30再减。 师你的办法真好,这样就不容易错了。 5.回顾内化,提炼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一起研究了两位小数加减两位小数、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跟同桌说一说。(生讨论,师记录。) 师小结通过和大家的交流,我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小数加减法,要先把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还要注意加法计算时,要“满十进一”;进行减法计算时,要注意哪个数位上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作10”再?p。 三、巩固练习,夯实理法 1.小车停在哪里?如何计

10、算呢? 2.哪组图形能说明这个算式的计算道理? 3. 数学诊所请说出下面各题错在哪里,并改正。 4.用小数计算。 1t30kg+980kg 4km800m-3km50m 反思 “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本节课我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迁移,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探究算理、算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一、以“旧知”引 “新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11、。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能够借助元、角、分理解计算的道理。因此,本节课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起点,以“旧知”迁移“新知”,培养学生知识与方法的迁移能力。教学中,我先创设一个购物情境,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复习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然后变化情境中的场景及单价,再一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呈现多位小

12、数加减法。在探究多位小数加减法中,引导学生将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算法、算理迁移到新知,实现学生认知的进一步延伸和建构。 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

13、、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数学课程标准(2018版)在总目标中提出要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中,我重点突出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学时,我选取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购文具”和“购书”素材,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并且,鼓励学生针对这些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如,在新

14、授环节,学生根据提供的购书信息提出了6个问题,包含了教材中两道例题的教学素材,我按照教学需要把这些问题按照一定次序呈现,分层次探究算法、算理。 三、借助几何直观图演示,突破教学重难点 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在教学小数加法的环节中,我先借助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理解多位小数加法也就是元和元对齐,角和角对齐,分和分对齐进行相加,元、角、分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然后我进一步设计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不借助元、角、分,计算的道理是什么?”并且,我及时为学生提供几何直观图,引导学生先理解小数的意义,然后利用课件直观演示算理。“小数加法就是把几个一、几

15、个十分之几、几个百分之几相加,所以要相同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理解了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算理,实现了算理、算法的有效迁移,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

16、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借助几何图形说算理的时候,学困生在表述时有困难,应给学生更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先在小组内练习说,然后再全班交流,这样会更有效地保证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另外,在复习环节放手不够,设计的问题过“碎”、用时过长,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时间,有些习题没有完成。今后教学中,应注意围绕教学重难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编辑?M宋 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