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88641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维导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思维导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思维导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思维导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维导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思维导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因为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已经进入了教法老套、进度缓慢、耗时多、效果差的怪圈,我们必须寻求一种新的方法来打破这一瓶颈,并真正的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其有效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本文将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角度入手,引用教学实例,探究“思维导学”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学”法;文言文教学;应用 G632.2 A 2095-3089(2018)18-0-01 虽然历史的车轮碾压了数千年,但华夏文明的璀璨光华依然在文言文中继续闪耀,所以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必须不遗余力的去学习、继承和发扬,这就对我们的

2、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反思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学习做出了如下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由此看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必须落实以下任务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二、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三、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

3、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然而就我们当前文言文的教学现状来看,无非四个字“老、慢、差、费”(即教法老套,进度缓慢,耗时多,效果差),学生的兴趣点也不高,更有甚者是厌学情绪猖獗,这其实都受害于我们一直以来惯用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先看注释攻克字词,再翻译课文,最后总结写作特点这样的教学思路早在实行第一个骤时就将学生的兴趣耗费殆尽,下边的环节还要怎样进行呢?所以,我在多方的学习与实践中寻找了一个新的突破口,那就是“思维导学”法。 二、“思维导学”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的“思维导学”法,指的就是以思维引导教学,即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中,从文章的整体着眼予以思考,在反复的诵读与理解后,抓住文

4、中最核心的一句话进行深入探究,抛出系列性的相关问题,环环紧扣,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触碰这一问题的同时,当然会牵带出对文中重点文言知识点的落实。这样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也有效的提高了其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其实,在操作“思维导学”法的时候,还必须拥有一定的技巧,我们首先要搞定学生,使他们能够爱上文言文、有学习文言文的瘾,因此我们可以首先从课外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文言小短文,如唐传奇中的崔护一文,我们就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点“桃花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入手引导学生作如下思考 1、崔护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桃

5、花诗”的?2、这首“桃花诗”究竟引起了哪些事端?(请从女子和老父两个角度进行探究)3、为什么文中的女子看到“桃花诗”会有如此大的反应?(重点思考“去年今日此门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4、一首“桃花诗”真的成了文中女子的“催命符”了吗?故事的结局到底是怎样的?5、崔护借这一首“桃花诗”到底想要传达怎样的心声? 由于这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首先在内容上就赢得了学生的喜爱,所以,当老师抛出一系列的问题时,学生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当他们在没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的情况下,回答清楚所有问题时,那种成就感会激发他们期待老师的下一个任务,所以,接下来我们可以趁热打铁,让我们的重点回到课本中去。不过,我们可

6、以大胆地将高中的所有文言文进行整合,由易到难,由趣味性较强的到趣味性不强的,因此,接下来我们可以选择高二选修课本中的齐人有一妻一妾篇文章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下。 这是一则很著名的寓言故事。孟子为我们勾画的,是一个内心极其卑劣下贱,外表却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形象。读完这篇文章,大家肯定关注到了这样一个核心句子“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那么,我们的系列性问题也就出来了1、文章之初说到“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对于这一现象,“良人”是怎么解释的?2、“妻妾”对于“良人”的说法是否深信不疑?她们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呢?3、在“其妻”的一番调查跟踪之后,发现齐人“餍酒肉而后反”的真相究竟是怎样

7、的?4、得知真相的妻子做了哪些事情?而蒙在鼓里的良人又作何反应?5、综上所述,你觉得“良人”是怎样一个人?请从文中他的言行举止出发进行考虑。 所以,无论是一个“兴趣点”,还是一个“核心句”,都能够帮助我们很好的完成对于一篇文章的“思维导引”步骤。当然,在此基础上,我们的难度可以逐步加大了,如师说,这应该算得上是我们高中语文课本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了吧,它是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四课时,也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之作,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并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对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以文章的第四自然段(“李氏子蟠,年十七,

8、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为切入点,来进行“思维导学”,导学问题如下 (1)作者作师说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自然而然会找到最后一段。(2)请问“不拘于时”是什么意思?当时的“时”到底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落实文章第二自然段。(3)请问“李氏子蟠”“能行古道”是什么意思?“古道”到底是什么?引导学生看文章第一、三自然段。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学生会觉得自己就像福尔摩斯一样,三个大的问题是三条大的线索,将全文的整个内容串联了起来,而其中那些重点实虚词和文言句式就是影响破案的蛛丝马迹,为了更好的“侦破案件”,学生自然而然会主动去研究探讨重点词句的含义,对

9、于语文学习来说,这无疑会是一个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我们对于“思维导学”的实践其实是沿着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前进的,我们称之为“思维导学”“三步走”第一步走“点”上的实践利用“兴趣点”激发学生探究核心问题;第二步走“线”上的实践利用“核心句”带领学生挖掘文本内涵要旨;第三步走“面”上的实践利用“切入段”引导学生回归核心思考。这样“点、线、面”有机结合,共同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上,就是我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所做的一些实践,也许我谈的并不透彻,但希望可以引发所有语文人的思考。但我绝对相信,“思维导学”法将是一个必然趋势,因为我们的民族经典再也经不起支离破碎式的解读了,我们必须从大

10、处着眼,提纲挈领,抓住要害,然后再将那些细碎的文言知识点各个击破,因此,也希望会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实践勇于开拓,就一定有路可走,而且,那也一定会是一条阳关大道。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

11、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

12、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

13、教育,2018年版。 (2)文言文到底怎样教学术论文,宝坻五中,吴淑静、杨占平、许俊霞。 (3)唐宋传奇,凤凰,2018年版。“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