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89601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别康桥》教学案例.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现代诗一直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也对现代诗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然而在现实中,高中语文现代诗的教学处境却相当尴尬,部分老师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对现代诗教学重视不够,教学观念保守,教学方式落后,在加上网络浅阅读时代的到来,学生习惯了娱乐式的快餐文化从而失去对现代诗的学习兴趣。鉴于以上原因,推进高中语文现代诗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再别康桥是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是二十世?o中国最为出色的别离诗之一,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感情上,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这篇课文被编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是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典范之作,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着重要意

2、义。 案例描述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感知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二是让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的方法。为了达成以上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 播放歌曲,附上剑桥的风景图片,出示徐志摩的三张照片,演示片段。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今天的学习。 环节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2、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提示字音。 (二)信息筛选 同学们各自小声诵读,思考并归纳各小节内容。教师择其中优秀的用多媒体展示 第一节透露对康桥难舍难分的深情。 第二节描绘康河岸边柳树倒映在河中的情景。 第三节写康河里水草随微波起伏。 第四节写榆树

3、下的清潭和联想。 第五节向草色深处漫溯,向星辉斑斓里放歌。 第六节在寂静的夜晚吹奏离别的笙箫。 第七节照应开头,表现对康桥的一片温柔情意。 环节三,能力提升 这首诗无论是它精彩的语言运用,还是在审美体验和生命感悟方面,都有重要价值,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有感悟的地方,说说自己的体会。 分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学生1我对第二节中的意象“金柳”感悟最深,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表达了对康桥的极度迷恋之情。 学生2我认为诗中“荡漾”一词用的好,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极度迷恋,岸边的金柳,河中的碧波已经和诗人融为一体了。 学生3我喜欢第三节

4、中“青荇”这个意象。“招摇”我们可以感受到康河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学生4我同意他(学生3)的说法,但我认为“甘心”这个词更能体现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表明诗人心甘情愿的想化作康桥的一部分,永远的和康桥在一起。 学生5我认为最能体现作者对康桥依依不舍之情的是第5节中“星辉”这个意象,诗人居然在康河上逗留到了满天星辉时分,可见他对康河的依依不舍。 学生6我认为“满载一船星辉”中的“载”用的非常新奇。“星辉”本是抽象不可触摸的没有分量的无形之物,诗人却要用船来装,这是化抽象为具体。 (教师追问“载”字的这种妙用,我们在古代诗歌中也见过,你们还能想起来吗?同学们纷纷举手,“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十里湖光”) 学生7第六节中的“夏虫”这个意象很有意思,它好像理解诗人的心情一样,平日里叫的很欢,今天却为诗人的离去沉默了,这是一只有情有义的虫子。(同学们大笑) (教师小结) 环节四,分析鉴赏。 新月派的诗人们一直践行着诗歌创作“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主张,更是这方面的典范,请同学们做一点鉴赏。 (分小组讨论,小组长总结归纳,教师择其中优秀的予以展示) 学生一音乐美是针对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感而言,朗朗上口,优美和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反复

6、。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学生二绘画美是指诗歌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让读者产生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是一幅逼真的画面。如第一节中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第二节中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情景;第三节中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等,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都富有动态美,给人以立体的感受。 学生三建筑美是指诗节整齐而又参差。全诗七节,每节两句四行,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给人以美感。 案例反

7、思 这首诗我本身比较喜欢,备课也充分投入,从反馈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之前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思路清晰,总体感觉不错,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收获 1,充分发挥了朗读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通过朗读,感受作品的意象意境,学生得到了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整节课书声琅琅,诗意荡漾,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味道。 2,特别注意到了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意象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为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服务的,鉴赏诗歌只有从意象入手方能全面而深入。本节课对金柳、青荇、星辉、夏虫等意象的把握分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上出了诗歌的味道。 3,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相结合。自主学习实用而有效,而小组讨论,团队合作

8、却更为重要。特别是有些内容量大面广,通过小组内分工与合作,各个击破,有效的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比如环节二对每一节内容的概括和环节五中对诗歌三美的分析,如果单兵作战势必费时费力,事倍而工半。 当然,缺点也是有的,课后想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

9、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1,在分析诗歌绘画美的时候,大量和诗句内容相吻合的画面的显示,虽有助于学生进入诗境,有一些效果,可这却很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10、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2,心中只想着自己设计的教学程序,没有随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及时反应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忽略了学生的出色表现,在课堂上失去了许多和学生重启对话的机会。 (山西省

11、浑源五中 037400)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