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0284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晏子使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晏子使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晏子使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晏子使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晏子使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晏子使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面不改色、水土不同”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课文中每个人物的语气。 3.理解晏子三次反击楚王的话语,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周老师要带着大家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春秋时期,认识历史上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晏子。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他来到楚国,看看他和楚王的较量,共同来感受他语言表达的艺术。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回顾课文内容 1.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2、2.晏子出使楚国,理应受到楚王的尊重,可是楚王却如何对待他,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侮辱)楚王几次侮辱晏子?(三次) 三、走近楚王,并了解人物特点 楚王是如何侮辱晏子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读读课文,打开书,听清楚老师的读书要求认真默读课文,找出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的句子,用横线划记。 (一)第一次侮辱 出示句子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1.请你用来概括这段话的意思。(钻狗洞) 评价会抓住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你是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孩子。 (二)第二次侮辱 出示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 )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

3、了吗?” 1.请你也抓住来概括。通过瞅和冷笑这个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楚王在说这段话时会带着怎样的语气说,括号里可填哪个词语?(轻蔑、傲慢。) 2.把轻蔑放进句子中读读。学生朗读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 轻蔑)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师你真是个狂妄自大的楚王。 (三)第三次侮辱 出示句子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 1.楚王此时的笑是怎样的笑?(奸笑) 2.带着奸笑读句子。 师楚王呀,你笑里藏刀,太阴险了。 四、直奔事情的结局 楚王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侮辱晏子,他为什么要侮辱晏子呢?(显显楚国的威风。) 他真正的目的是要侮辱谁?(齐国),他的目的达到了吗?

4、(没有) 这件事情的最后结果是怎样的?(多媒体出示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1.我们大声地读读晏子使楚的最终结局。 2.看到这个结局,同学们有哪些问题想提出来? (楚王的态度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改变?) 五、走近晏子,理解他三次反击楚王的话语,体会他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师导语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再走进文本,就让我们跟随着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走近晏子,走进这个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去感悟他的语言艺术,去体会他的铮铮铁骨。接下来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晏子三次反击楚王的句子用波浪线划记。 (一)第一次反击 多媒体出示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 )地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5、。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1.读了这段话,你体会到了晏子怎样的心情?(愤怒) 你们看了这段视频之后会更加理解晏子的心情。(观看视频。) 2.晏子为什么愤怒?(楚王叫晏子钻洞,就是对晏子人格的侮辱,对齐国的侮辱,也践踏了晏子的尊严和齐国的尊严。) 从这你体会到了晏子是个怎样的人?(爱国、有志气、有骨气、有尊严) 3.晏子在说这段话时会怎样地说,括号里可以填哪些词语? (愤怒、不屑)把这些词语放进句子读读。(教师适当给激励性评价) 4.有感情朗读这段话,并理解其中的意思。 出示访问正常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楚国让我钻狗洞,

6、所以楚国是(狗国),楚王是(狗王)。 5晏子的这段话好在哪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6.这样精彩的话他思考了很久吗,从哪个词知道的?(看了看)他只看了看就能脱口而出说明他什么?(能言善辩) (二)第二次反击 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1.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出示齐国人多 上等人访问( ),下等人访问( )。我最不中用,

7、 访问楚国。所以楚国是( )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2.晏子又一次讽刺了楚王,并且说完之后还故意笑了笑,这是一种怎样的笑?(得意的笑、自信的笑) 3.请学生上台表演晏子的笑。 4.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并上台表演。 (教师随机

8、采访表演者楚王,你见识到了晏子的厉害了吧,我送你一句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你的态度要改改了。)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

9、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5.晏子两次都占了上风,楚王心里很不痛快,接下来他又想出了什么花招呢?请看视频。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三)第三次反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