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取和分液》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0789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萃取和分液》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萃取和分液》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萃取和分液》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萃取和分液》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萃取和分液》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萃取和分液教学设计 G642.3 A 2095-3089(2018)22-0-02 一、教学设计思路 初中化学介绍了常见的化学仪器和药品的使用,以及一些基本操作,但高中新生对化学实验还了解不多。本节介绍萃取这一新的方法,让学生对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使实验技能进一步提高。采用演示、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法,认真指导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实验的体验和成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培养观察、思维、独立操作等能力,容易获得成功感。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通过分阶段讲解实验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并可减少实验过程中不规范的

2、操作。联系生活,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化学价值,有趣味和有目的性的学习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教学目标 (一)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是普通高中一年级的新生,他们在心理上正处于由感性学习过渡到理性学习的时期,仍对化学实验有着一定的学习兴趣,同时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只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使用分液和萃取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提纯; 2、过程与方法从具体案例中感受萃取和分液的实际应用价值,理解并掌握分液和萃取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分离和提纯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观察、思维、独立操作等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萃取和分液的操

3、作方法 难点萃取的原理、萃取剂的选择 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实验演示法、情境创设法等 学法小组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播放一段视频“夏威夷檀香精油萃取过程”(优酷网)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化妆品广告说“萃取植物精油”,视频中利用萃取提取檀香精油,萃取是什么?精油与水能分开,是因为什么? 学生思考,视频中是利用水蒸汽将精油“带出”,后又冷却,所以油与水分离。 联系生活生产,体会萃取和分液在实际生产的应用价值。 分析讲解 在本视频中,利用水蒸气与精油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互溶,水蒸气携带出檀香木中的檀香醇,冷却后,精油不溶于水,故分离开来,我们把类似

4、蒸馏水这样的作用的一类溶剂成为萃取剂,完成萃取的填空。 (一)原理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举例A和B两种溶液,C在A里面组成混合溶液,但溶解度不高,如果我们想要取出C,而C在B中的溶解度更高,那我们就可以往A混合液中加入B,就可以从A的手里“抢”出C来了。 提问A和B这两种溶剂能互溶吗? (二)理解原理后,萃取剂在选择上有什么要求?完成填空 【引导】能溶解于原溶液吗?能不能与溶质发生反应?萃取剂为什么能取出溶质? 1、与原溶剂(互不相溶); 2、与溶质(不发生反应)且(易分离); 3、溶质在萃取剂中

5、的(溶解度)要远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学生思考,做笔记 (一)A和B两种溶剂得是互不相溶,不然,加入B相当于在A中加入了另一种物质,无法分离,也就没有萃取的效果。 (二)不能溶解,不能发生反应且易分离,溶解度不同 理解萃取的本质,填空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全体参与,教师及时鼓励评价 创设情境 在前面,我们知道油与水不能溶在一起,那现在有一杯油和水,有以下的实验仪器,你们会怎样分开油和水?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并将自己的方法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比较。 六、板书设计 萃取和分液 一、萃取 (一)原理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

6、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二)萃取剂的选择 1、与原溶剂(互不相溶); 2、与溶质(不发生反应)且(易分离); 3、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要远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三)萃取的注意事项 1、使用前要验漏 2、注意萃取剂的选择 二、分液 (一)原理分离两互不相溶的溶液 (二)分液使用的仪器分液漏斗 (三)注意事项 1、分液时应将漏斗的塞子打开,使漏斗内部与大气压相同,以利于液体流下;分液下端应紧靠烧杯壁;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

7、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2、分液时,下层液体于漏斗下口流出,上层液体则从上口倒出。 七、教学反思 (一)在这节课中,萃取的原理是最难让学生理解透彻的,需要举例生活中比较容易理解的例子,在举例这方面很那找到比较形象的比喻;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

8、、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二)萃取和分液的实验演示要做到,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才能更好的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萃取在工业上的应用是极广的,这节课需要联系生活生产,才能让学生明白学习化学的价值以及投入更多的兴趣。“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