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0799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蜀相》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蜀相》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蜀相》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蜀相》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蜀相》教学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蜀相教学设计 G634.3 A 2095-3089(2018)01-0125-0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创作的时代背景,学会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理解诗歌意象,以学生的切身体会去推测诗歌的主旨。 2.能力目标 读,感受诗歌意蕴美。 品,品味诗歌炼字美。 悟,领悟诗人叹惋情。 3.德育目标 感受于国乱民哀的时代中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找到重点词语,揣摩和品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拓展延伸为对高考诗歌炼字题的把握。 教学方法 点拨法。以单元赏析指导中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来点拨。 讨论法。给出典型问题让学生讨论

2、,然后请学生代表上讲台展示讨论结果。 吟诵法。学习过程中,先读三遍,然后在品悟中反复吟咏,细细感受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课前给学生准备好导学案。 二.导入设计 1.回味一些名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提问这些诗句是哪位诗人写的?(明确杜甫) 3.板书蜀相(杜甫) 三.确立目标 见“教学目标”,重点是“能力目标”。 四.知人论世 1、走进杜甫 用课件为学生展示杜甫的四个人生时期 35岁以前,读书和漫游时期(731745)。“放荡齐赵间,裘马

3、颇清狂”的浪漫生活。代表作有望岳。 35至44岁,困居长安时期(745755)。仕进无门,困顿十年。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 45至48岁,陷贼和为官时期(756759)。安史之乱爆发。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 48至59岁,西南飘泊时期(760770)。逃难、漂流。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登高、秋兴。 小结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政治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主要情感忧国忧民;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2、了解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玄宗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

4、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 五.读读诗歌 1、提问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2、?W生自读,再推荐代表读,然后全班齐读。 六.探究练习 探究一如果改为“丞相祠堂今安在,锦官城外草木深”,好不好?为什么?(学习小组一、学习小组二讨论) 探究二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颔联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学习小组三讨论) 探究三杜甫用颈联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准确吗?尾联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学习小组四讨论) 七.探究答疑 探究一,明确“

5、寻”、“柏森森”的诗人用意,就明白“草木深”不能体现对诸葛亮强烈的景仰和缅怀之情。(诗歌的首联怎么读呢?语调平缓,读出景仰之情。) 探究二,明确“自”、“空”。 假若把“尽”替换为“自”,把“空”替换为“皆”,行不行?替换之后会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春意盎然的画面,欣喜愉悦的情感。) 欣喜愉悦的情感符合全诗的感情基调吗?(完全不符,这里用“自”写出了碧草自绿,无人欣赏;这里用“空”写出了黄鹂好音,无人倾听,以“寓情于景”、“以乐衬哀”的手法,写出何等凄凉感伤之情。) “自”、“空”,二字感叹碧草黄鹂无人赏玩,体现了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

6、情怀。 (诗歌的颔联怎么读呢?语调缓慢,读出伤感之情。) 探究三,明确“准确”。 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业绩宏伟、忠诚报国。这也是“丞相祠堂何处寻”的缘由。(诗歌的颈联怎么读呢?这两句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业,要读得激昂点,读出伤感之情。) 是失败的英雄,指千古以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赴汤蹈火而壮志难酬之人,尤其如杜甫这样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之人。(诗歌的尾联要读出惋惜、感伤的语气,“死”字读得沉痛些。) 评议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不单发思古之幽情,更含有忧时忧国伤己的叹惋之情。 八.高考拓展 1.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7、诗中的“诗眼”是哪一个?为什么? 2.答题步骤 (1)释字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联句意。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没有则可以省略这个步骤。) (4)答作用。该字写出了事物什么特点,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训练一 例题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颔联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6分) 明确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映阶碧草空自展现着一派春色,隔叶黄鹂徒劳地婉转鸣唱,作者寓情于

8、景,以乐景衬哀情营造了寂寥、冷清的氛围,表现了诗人的寂寞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等英雄的壮志未酬作铺垫。(下转109页) 4.训练二 (201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9、。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

10、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注】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问题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明确“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清风微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也使江水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附板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