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打碎了花瓶》教学纪实与评析.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0954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谁打碎了花瓶》教学纪实与评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谁打碎了花瓶》教学纪实与评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谁打碎了花瓶》教学纪实与评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谁打碎了花瓶》教学纪实与评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谁打碎了花瓶》教学纪实与评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谁打碎了花瓶教学纪实与评析 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6课,是一篇传统课文。讲了列宁小时候有一次去姑妈家,不小心打碎了花瓶,但是,在当时没有承认。回家后,他在妈妈的帮助下,写信给姑妈,主动承认了错误。这篇课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诚实的列宁,一个勇于承认错误和承担责任的列宁。 教学理念 1.以学为本,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学会识字方法。 2.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3.立足文本,适当延伸,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补白,发展语言,拓展思维。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学习列宁

2、知错就改、诚实、勇于承担责任的好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学习部首“走”。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体会列宁打碎花瓶后的心理活动和他勇于认错,诚实的好品质。 2.体会文中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在阅读中体会句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读题引入 师同学们,第15课我们学习一篇与花盆有关的故事,知道了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个诚实的孩子。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花瓶有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呢? 生列宁。 师你们预习得真好!那谁能用一句话介绍你知道的列宁呢? 生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查资料知道

3、的。 师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 生我上网查的,列宁是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 师你都学会用网络查找资料了,真了不起! 生列宁是伟大的革命领袖。 (同步课件出示列宁的画像。) 师这篇课文选取的就是列宁8岁时的一件事,课文的题目就是“谁打碎了花瓶”,大家齐读课题,和老师一起书空。 师“碎”字的读音su,是平舌音,和老师一起读su。 师“谁打碎的花瓶”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谁愿意来试试? 生谁打碎的花瓶?(带有疑问的语气。) 师读得真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生谁打碎的花瓶? 师读得真棒!老师听出你们的疑问了。 【简评列宁生活的年代对学生来说太久远了,只让学生知道列宁是位名人、领袖,有敬仰之情就可以,同时

4、也为下文学习作铺垫,让学生知道做人的道理,感知名人、大人物从小就具备诚实的好品质。师板书、学生书空这一环节,是有意识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师到底是谁打碎的花瓶呢?下面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到第16课,到书中找找答案吧!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停下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请同桌互读课文,找出本课要求认的字,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同桌互读。) (师出示本课要求认的字组成的词。屏幕出示打碎、列宁、捉迷藏、碰掉、桌子、互相 、追赶、一封信、说谎。)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生“迷”字

5、我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住的,米加走之旁。 生“互”字我是用儿歌法记住的,“左上半个工,右下半个工。上下连一起,口字夹当中”。 生“封”字我也是用儿歌记住的,“寸土不让”。 师同学们真棒!在预习时用了我们学过的记字方法,又记住了许多字宝宝和它们交上了朋友。 师老师写了一句话,这些要认的字就藏在里面呢!谁想读? 屏幕出示孩子们在玩捉迷藏,他们互相追赶。列宁不小心碰碎了桌子上的花瓶。 师书上还有一个词“做客”,谁能告诉老师“做客”是什么意思? 生做客就是到别人家玩。 生做客就是访问别人,自己是客人。 师生字问题我们解决了,现在咱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再来读一遍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

6、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合作读课文。) 生这篇课文写了列宁小时候的事。 师什么事呢?你可以借助课题扩展一下。 生写列宁打碎花瓶的事。 【简评教师根据年级特点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读课文,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扫清了字词障碍。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教师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说出记字方法,自编含有认读生字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句子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拓宽了学生的识字量。】 三、在引读中体会说谎的原因 师8岁的列宁到姑妈家做客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一找吧! 生列宁到姑妈家玩把花瓶打碎了。 生列宁在和表兄弟、表姐妹玩捉迷藏时把花瓶打碎了。 师列宁是故意的吗? 生不是。 师你能在书中找到那句

7、话吗? 生列宁不小心碰了桌子,桌子上的一只花瓶掉了下来,打碎了。 师是呀,孩子们玩得太投入了谁也没注意。 师哪个词可以看出列宁不是故意的? 生我通过“不小心”知道列宁不是故意的。 师你真会学习,知道通过抓重点词来理解课文了。 生玩捉迷藏,着急藏好,所以不小心碰到桌子了。 师你真是个善解人意的孩子。 【简评二年级的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抓重点词的方法来帮助理解课文。教科版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修订要点中指出第一学段侧重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和积累,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从而达到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不小心”为说谎埋下伏笔,通过教师的反复引读再现当时的情景。】 四、在对话中再现说谎的过程 师孩子们玩

8、得投入谁也没注意,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呢? 师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相关词语,说说你的理解。 (生小组内学习。) 生我注意了这一自然段有三个“笑”。 师你说说有哪三个“笑”。 生一个是姑妈笑着说;一个是表兄弟、表姐妹都笑起来;一个是只有列宁没有笑。 师同学们找到了吗?自己读一读,说一说这三个笑都是什么笑。 生姑妈的笑是慈爱的笑,因为她知道花瓶不会自己打碎的。 生兄弟姐妹的笑是玩得高兴。 生我觉得姑妈说的话很风趣,觉得好笑。 生列宁没有笑,因为花瓶是他打碎的。 生我还通过读人物的对话知道列宁说谎了。 师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 屏幕出示 表兄弟、表姐妹都( )说“不是我!” 列宁也低声说“不是我。” 姑妈

9、笑着说“那一定是花瓶自己打碎的。” 师请小组内分角色读人物的对话。 (生小组内读。) 师下面请一组同学来展示。 师列宁是怎么说的? 生列宁也低声说“不是我。” 师为什么低声说呢? 生因为他知道是自己打碎了花瓶,不敢承认。 师体会一下当时列宁的心情再读一遍这句话。 生(低声地、胆怯地读。)列宁也低声说“不是我。” 师表兄弟、表姐妹怎么说的? 生表兄弟、表姐妹都说“不是我!” 师在括号里我们用一个什么词呢? 生大声说。 生肯定地说。 生异口同声地说。 师让我们合作着读一读,老师读旁白,你们读对话,对比一下两种不同的“不是我”。 师表兄弟、表姐妹都大声地说 生“不是我!” 师列宁也低声说 生“不是我

10、。” 师两个“不是我”用的标点符号不同,所以读出的语气也应不同,一个是肯定大声地说,句尾是感叹号;一个是低声说,句尾是句号。同学们,标点符号也能表达人物的感情,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 师肯定而坚决地说 生不是我! 师低头小声地说 生不是我。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你能找到哪个是列宁吗? (屏幕出示书中的插图。) 生能。 师结合列宁低声说的话和书中的插图想一想此时的列宁心里想什么呢? 生可能是紧张。 生他可能是害怕。 生也许他后悔刚才说了谎。 师你们说的都可能正是列宁心里想的。 五、借助两次留白承认说谎 师8岁的孩子高不高兴都写在脸上,妈妈是怎么发现的? 师列宁回到家 生列宁回到家里,躺在床上不说话。

11、 师哪个词可以看出列宁矛盾的内心呢? 生不说话。 师对,“不说话”正是列宁还为打碎花瓶的事而发愁呢!想想假如你是列宁,你是怎么对妈妈说的? 生妈妈,我去姑妈家做客时打碎了一个花瓶,姑妈问我时我没说。 生妈妈,上次去姑妈家做客我说谎了。 师妈妈有个好主意,就是给姑妈写一封信,请同学们拿出笔在书第123页给姑妈写一封信吧! (学生借助书中的格式写信。) (生写教师巡视。) 师谁来给同学们读读你写的信? (生读信。) 师多好的列宁呀!所以姑妈说 生你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是个诚实的孩子。 师我们应该向列宁学习 生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是个诚实的孩子。 师让我们记住8岁的列宁是个 生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是

12、个诚实的孩子。 【简评此处教学的两次补白,一个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看学生能不能把事情说明白,把对文本的理解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一个是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时间虽然有点短但只要学生能表达清楚即可。】 六、总结全文,学习品质 师列宁能得到姑妈的表扬说明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生知错就改,诚实的人。 师老师希望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向列宁一样做一个诚实的人。 总评 1.把握新课标,享受阅读。 这是一篇贴近学生生活的小故事,浅显易懂。课上教师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自由读、同桌互读、小组内读、教师引读,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 抓住重点以读来带动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理解课文入手,感知人物的内

13、心,“不说话”说明小列宁有心事,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当时列宁矛盾的内心。教师还注重在读的过程中对表达的训练,把文本内化到积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的方法,如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

14、“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2.关注识字方法,夯实基础。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

15、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识字教学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先识后写”“多识少写”是教科版教材的特色,“识归识,写归写,识写分开,快慢各行其道”,识写分开,加快学生的识字量,增加阅读量。 学生有了课前预习的准备,在汇报时教师通过记字方法让学生大量识字。如用熟字加偏旁记住了“迷”“谎”,用儿歌记住“互”“封”。教会学生识字的方法,触类旁通加大认字的速度。 3.巧妙利用补白,表情达意。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师借助列宁与妈妈的对话,列宁与姑妈的书

16、信,为学生创设了情境动口说、动笔写,这既达到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又起到理解文本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抓故事关键,理清脉络。 文中的“不小心”是说谎的一个前提,通过教师的反复引读,抓词语理解;兄弟姐妹的没注意是导致说谎的原因;姑妈没有当众说穿这都是为说谎作铺垫。课堂上教师有意训练学生读、想、说,理清事情的经过。“不小心不是我不说话”是故事的关键点,教师引导学生都挖掘出来了。 整节课教师关注了学生学法的指导,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朴实自然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编辑/赵卓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