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衔接问题及策略探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1332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数学衔接问题及策略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数学衔接问题及策略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数学衔接问题及策略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数学衔接问题及策略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数学衔接问题及策略探究.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数学衔接问题及策略探究 关注初小衔接,让初中与小学的知识顺利有效地衔接与延伸,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才会让学生降低对数学的畏惧心理,保持学习数学的热情。做好初小衔接离不开知识、思维和情感态度的衔接。 初小衔接;七年级数学;知识;思维;教与学;情感态度 2018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将义务教育分为了三个学段,1-3年级,4-6年级,7-9年级,每个教育阶段具有不同的学段目标。但是六年级到七年级,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数学知识难度的提升、数学思维品质要求的提高、学习环境和教师的变化等,让很多同学进入初中后,对数学学习不适应。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 1.教学上,小学课时充裕,

2、进度缓慢,学生对老师有着强烈的依赖,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和学习,使得大部分学生缺少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机械的模仿多。 七年级数学教学比较侧重知识的发展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课时紧,课容量大,老师授课速度较快,不能反复讲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还要能够灵活运用,需要学生在课下消化吸收。 2.知识内容上,比如负数的介入让小学的计算法则发生了变化,字母表示数,让字母也参与了运算,等等,数学开始变得抽象。 这些对于在小学,还没有养成良好数学习惯的同学,无疑会措手不及,而沿用小学一些屡试不爽的数学解题方法也变得不再适用。导致数学学习成绩下降,自信心受到打击。 因此,如何让

3、学生保持学习数学的热情,降低对数学的畏惧心理,尽快适应初中的数学学习是我们七年级数学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知道,数学学习是知识同化的过程。只有利用学生小学原有认知结构,与七年级新知识有关的观念去同化新知?R,并将新的数学知识纳入认知结构,进行改组和重构,才能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就告诉我们,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要做好初小衔接,才能让初中与小学的知识能顺利有效地衔接与延伸,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 那么,七年级数学如何做好初小衔接呢?笔者认为,我们要首先仔细分析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在知识、思维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然后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较快地适应七年级数学的学习铺路搭桥,

4、才能使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的数学学习生活。 一、数学知识的衔接 1.数学知识差异 进入初中,学生首先会遇到两个难题 (1)数学运算的差异。数与运算是代数的基础内容,数与运算包括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小学的对象是自然数、分数和小数;初中的对象扩充到了实数。 小学与初中在数与计算中重大的不同就是由于负数的出现,负数的出现使得数学的运算法则发生了变化,原有的运算法则不再适应。 (2)数学方法的差异。小学时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问题,基本都是列算式, 关注的是数的关系,由已知量计算出未知量的数值。 初中解决应用题的方法是列方程。关注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利用解方程求出未知量。 2.教学策略建议 (1)

5、设置具体情境,形成和确立负数概念,理解运算法则。小学学生已接触过负数,七年级,我们再次遇到,温度计是我们在负数教学中常用的工具,形象生动。但是也容易让我们直接告诉学生负数就是把小学的学过的数前面加“-”号 ,或者将负数定义为“小于0”的数。这种只注重知识点的衔接与传授, 只能解决衔接的表面问题。 如果我们这样引入“吴山高74米,也就是距离海平面74米;吐鲁番盆地距离海平面155米。这两个地方,哪儿比较高?你能不能把这两个量区分清楚?” 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用正数、负数把这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区分清楚,远比用温度计这种直观显现更有意义。实际上,生活中零上与零下,东西,南北,升高与降低,赢利与亏损等

6、等都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表示简洁清楚,体现了数学的美,同时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正与负的相对性,体会到负数存在的价值。 只有充分认识到负数的存在,才可以学习计算。运算离不开运算法则,法则的教学,如果机械记忆、生搬硬套,那么运算中符号的错误就不可避免。运算法则中异号两数相加是难点。教材中对其解释是用数轴的几何意义解释,显得抽象难懂。 如果我们这样设计 一家服装厂第一个月亏损5万元,第二月盈利3万元,两个月这家工厂的盈利多少营销情况如何? 一家服装厂第一个月亏损3万元,第二月亏损5万元,两个月这家工厂的盈利多少? 以上这两个问题用算式怎么表示? 结果是什么? 这样说明加法的法则,可以让学生

7、体会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及对于计算的指导性,那么自己在计算时,结果是负数就不再感到新奇,变得可以接受,正确率也会得到提高。 (2)运用解法对比,确立学生方程思想。从列算式进行计算到列方程并求解,是学生数学思维的一次飞跃。方程应用的教学,要慢一些,并不要以为学生已经可以解方程就忽略方程的意义。 重新认识课程的经典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方程在解决应用题与小学的不同,体验到方程中的数学建模思想。 例如“鸡兔同笼” ,小学、初中教学时都会碰到,是小学生感觉比较难的问题。 长毛兔子芦花鸡,鸡兔圈在一笼里。数数头有三十五,脚数共有九十四。请你仔细算一算,多少兔子多少鸡? 小学解法一般都用假设法。先假设35只

8、全为兔,则鸡数=(435-94)(4-2)=23(只)兔数=35-23=12(只)或者假设全为鸡,也可算出。 中学解法是直接设兔数x只,则鸡数(35-x)只,可得方程4x+2(35-x)=94 解之,得x=12 .而35-x=35(只)或者可列方程组x+y=354x+2y=94,解之得x=12y=35 对比小学和初中解法,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利用算式思维解决问题,思考方式不容易想到,算式难列;利用方程(组),未知数参与运算,正向表达数量关系,容易理解。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发现小学中的一些难题,利用方程思想可以变得简单,理解更加透彻,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思维品质的衔接 1.思维品质差异

9、当小学生问我们应用题如何做,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列方程,这个就说明, 对于成人而言,即使已经在工作中,不再学习数学,但是方程的思想,数学的思维仍然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利器。因此,教学中,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数学思维的传承。J.S.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需要借助具体事物的帮助,在观察、实验、猜想中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小学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相对比较少,要求也比较低,学生往往模仿做题,偏重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大和知识面的拓宽,对

10、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只会模仿老师做题、不注重思维方法学习的学生,往往就会形成了思维定势,最终导致思想保守、僵化。但数学的思想不是靠讲解让学生理解的,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逐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的。 2.教学策略建议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只要老师要从“衔接”着眼进行教学,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努力去探究,启发学生思考,就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所?W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的良好品质。 (1)创设学生熟

11、悉的情景,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一个儿童游戏,两个人玩。一个先说“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第二个接着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跟着第一个人接着“三只青蛙” 如此反复,看谁先出错。 小学生在做这个游戏时,总是在紧张的计算中。而初中生就会找到规律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出错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七年级,由具体的数到用 “字母表示数”是抽象思维发展的一次飞跃,只有感性材料经过思维过程的提炼,在人脑中认识突变中产生概括,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的规律。 (2)对比思维的差异,决定着思维的质量。 小学中的数是省略

12、“+”的,正数的实际意义被淡化,负数的出现,正、负的对立,反应了事物的两面性,有利于辩证思想的形成。 小学生解应用题利用算式,将结论与已知条件对立,逆向思考,采用逆向思维求解;中学则利用方程,把所求的量与已知量放在平等的地位,找出各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而求出未知量,采用正向思维求解。正向与逆向,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 总之,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中小学的思维的差异性,注重思维品质的形成,才能抓住中小衔接的根本。 三、情感态度的衔接 1.情感态度差异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初小衔接的重要一环。七年级的学生,面对陌生的环境,新的同学与老师,内心是惶恐的。 小学老师讲解细致,师生沟通多,

13、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 老师讲解简洁,思维含量高。师生交流少,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反复强调,对各类题型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 需要学生在课下自主消化吸收。 2.教学策略建议 七年级学生心理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幼稚性等错综复杂的状态。由儿童向少年过渡的时期,生理上也正步入青春期。在这突如其来的成长历程中,学生极易产生不安、忧虑、思想封闭等心情。 这时,教师要放下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充分体谅学生,与他们交朋友,增加亲和力,时刻关注他们,允许他们犯一定的错误。使其亲其师,信其道

14、。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熟悉感、尊重感、知心感,用教师的德、知、才和爱心去化解学生的不适应感,从而将师生关系推向良性、和谐的发展。 教师要带着微笑进入课堂,通过展示数学自身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让课堂带着快乐的色彩,促使学生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伴随着认知活动的情感体验越深刻,相同的时间内接受的信息越多,遗忘的速度也就越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里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发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童的本质领域中,这样的需要特别激烈。” 我们需要抓住并利用好这个时机,做好初小衔接,能够做些有利于知识衔接上的铺垫与渗

15、透,那么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尽快的融入初中的学习生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对学生终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刘丛棉. 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调查与研究D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16、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2周艳.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对策研究D 3朱黎生.指向理解的小学”数与运算“内容的教材编写策略研究D 4 陈小珠.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改进对策的研究D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

17、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浙江省杭州市春蕾中学 310000)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