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的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1601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时俱进的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与时俱进的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与时俱进的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与时俱进的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时俱进的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与时俱进的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教学应紧跟时代要求,在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撑下,课题组建立了一套构架合理、学科交叉、运作高效的“工程测量”课程培养体系,力图解决课时压缩、技术快速进步,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从教学过程来看课程教学体系化建设效果明显,为“工程测量”课程的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参考。 工程测量 教学改革 体系化 G712 A 2095-3089(2018)02-0229-02 “工程测量”是土木类大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整个土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物理、计算机及空间技术的迅速发展,测绘的手段和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随着大量测绘新技术的涌现、培养计划

2、大规模压缩学时以及施工方法的进步,工程测量教学迎来巨变时期,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必须改变。此外,“工程测量”还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课程,需要合理安排两者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工程测量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国内各高校对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讨论非常频繁,直接推动了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整体而言,当前工程测量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落后。 普通高校的工程测量教学基本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加校内实习的模式,部分高校还安排校外实习。总体上说,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与社会需求有差距。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理论讲解居多,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

3、方法在理论考核中可以获得较好的成绩,但是无法适应现代化教学理念和不断更新进步的测绘新技术。 2.相关课程教学之间协调不够。 “工程测量”课程属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如“工程施工”、“道路勘测设计”、“桥梁工程”、“城市规划”等均包含大量与测量相关的内容,并且安排了相应的理论学时。但在这些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院校的教师缺乏相互交流,更不会协调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和进度,重复内容反复讲解造成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相对独立的讲解模块也使学生无法理解课程之间的相关性,造成专业知识体系的不连贯。 3.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矛盾。 工程测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需要在教学中及时体现出来,面对如何将课程

4、新老内容有机地融合等问题,大部分院校都在教学中采取了增减内容,改变编排顺序,编写补充讲义等方法。但是总学时有限,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测量课程教学体系,教师的授课随意性、主观性较大,教学效果不好评价。 4.实验内容简单化,与实际工程结合不够。 土木类专业工程测量实验学时一般设置816个,实验内容仅侧重仪器的基本操作。此外,实验场地一般设置在校园内部,教学内容难以与实际工程相结合,造成学生对工程测量实验教学目的理解困难,教学效果不佳。 5.考核体系不科学。 目前,工程测量教学通常把单一的期末考试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里包括上课情况、作业及理论课后的实验

5、课成绩,实验课环节的成绩所占比例明显偏低,这就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利于学生?C合能力的提高。 6.教学内容与社会要求脱节。 工程单位对于相近专业的划分比较模糊,希望毕业生具有较为全面的测绘应用能力,因此面向专业进行测绘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很好满足单位要求,这就势必要求工程测量教学在大专业内进行综合,尤其是实践领域内的综合,即面向具体工程的实践能力。 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并建立适合课程教学、与时代要求同步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内容 “工程测量”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应从教学大纲、教学内

6、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与其它相关专业课程整合教学等多个方面着手,应从工程建设的需求出发确立“工程测量”教学改革思路和教育体系,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本校特色、满足社会需要的课程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我校“工程测量”课程的建设和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1.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分别采用课堂讲解、回答问题、讨论、自学等多种教学方式。重点、难点部分采用详细讲解,并密切联系工程实际情况,使学生对授课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当前的“大土木”环境下,应不断加强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等专业测绘内容的教学,根据具体工程

7、项目结合施工组织设计,提出并设计测量工程施测方案,使学生获得一种工程意识,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 以“道路勘测设计”为例,这门课程一般由道路专业的教师授课,对于道路放样的内容,即使任课教师有一定的工程测量经验,其讲解的深度和专业性也是无法和专业测绘教师相比的。教学组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授课模式“双师型”教学模式,即在大二开设的“工程测量”课程在道路放样部分不增加学时,到大三、大四开设“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时,测量技术工程应用部分由专业的测绘教师授课,即一门课程,两位教师授课。这样教学资源不增加,教学计划不变,但是教学的效果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2.引进新技术、新内容,紧跟社会的发展。 语文课本

8、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

9、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目前,国内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测量教学仍以经纬仪、水准仪为主,全站仪为辅,造成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节。为此,我校投入了大量经费引进了数十台全站仪、电子水准仪、RTK等先进仪器,不但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采用科学的考核方法,探索新的辅助教学模式。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测量考核应采用综合考核的办法,把笔试、口试、操作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口试和操作考核的比重。实践成绩的评定制定统一的标准,并在成绩评定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