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探析.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2624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探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探析 魏喜蕾(1991.12-),女,汉族,山东青岛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心理求助行为的研究进展,从不同角度分析心理求助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中学生的心理求助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扩展了心理求助行为的阶段-决策模型,提出研究展望,为心理求助行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心理求助;影响因素;阶段-决策模型 B844.2A2095-9214(2018)10-0233-01 一、引言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遇到问题时,“求助”从来不是首选项,对于中学生更是如此。这一方面是由社会文化环境所影响,另一方面是个体自身的因素所导致。广义的求助行为

2、是指人们向他人主动请求援助、建议或支持的行为(Lee,2018),强调的重点是求助者自己难以解决问题,主动寻求帮助。本文关注的是心理求助行为,心理求助行为有两种途径,一是向家人、朋友等求助即非专业途径,二是向心理辅导机构求助即专业途径。对中学生心理求助行为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了解妨碍中学生心理求助的原因以及他们面对困扰而又不肯求助的心理特点,从而设计更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利用率。 二、国内外心理求助行为研究概况 国外有关心理求助行为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方面(1)不同人群心理求助模式及其与当地社会心理卫生服务模式的联系;(2)影响心

3、理求助行为的因素;(3)心理求助行为的跨文化比较2。而从文献来看,对本土中国人心理求助行为的研究还刚刚起步2,对中学生的求助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业求助上,对心理求助的研究较为缺乏。中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不倾向于求助,其中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个体层面和人际社会层面。 三、影响中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因素 1.个体层面 个体层面主要包括自尊以及治疗恐惧等方面的研究。长期以来,学者们对自尊与求助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大部分研究认为高自尊的人更可能抑制求助行为。中学生的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求助。而治疗恐惧也是妨碍心理求助的一个原因,Kushner和Sher分析出六种治

4、疗恐惧,包括对尴尬的恐惧,对改变的恐惧,以及过去心理治疗经验相关的恐惧等2,这些恐惧抑制了个体的求助行为。 学者江光荣和夏勉在研究心理求助行为时,构建了“阶段-决策模型”,将心理求助视为一个内部决策过程2,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是“问题知觉阶段”;阶段二是“自助评估阶段”;阶段三是他助评估阶段。求助行为是个体遇到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主动向他人求助的过程,所以有必要对心理求助阶段-决策模型的第三阶段展开进一步的分析。本文作者认为他助评估阶段可分为三个过程,过程一个体判断所拥有的求助资源;过程二回忆求助经验,包括个人的求助经验和他人的求助经验;过程三想象求助后的结果,对自己生活是否会带来不良影响。

5、2.人际、社会层面 人际、社会层面,关注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包括社会容忍度、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公众污名等。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认度体现着文化中有关求助行为的价值规范6,个体知觉到的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认度越高,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信任和接受程度也越高。 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性对于人们是否选择心理求助也起很重要的作用。社会支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亲朋好友的社会支持,二是来自社会资源的社会支持。对于中学生,社会支持一方面来自家庭、老师和同伴,一方面来自学校心理健康系统,社会支持越完善,中学生心理求助的可能性越大。 而公众污名是一般公众根据污名对受污名群体成员做出的反应。根据污名

6、理论,对于遭受心理困扰的人来说,对心理障碍公众污名的知觉会阻碍其心理求助行为,使其为回避污名而隐瞒病情或不接受治疗7。对于中学生更是如此,中学生处在一个十分在意他人眼光的时期,会根据外部标准来评价自己,这是影响他们心理求助行为的很重要因素。 四、讨论及展望 对于中学生的心理求助行为,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地方。中学生处于生理与心理成长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这个时期没顺利过渡的结果。不管是学业还是情感方面,中学生都有许多需要求助的问题,但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又造成了他们不善于求助。因此,如何促进中学生进行心理求助就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引起学者的关注,促进

7、他们学业和心理健康共同发展。 另外,心理学工作者也要思考如何让心理服务更好得被接受,来提高心理求助行为的发生。李强和高文?B曾从营销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视角出发,从消费者心理人手,整体地分析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干预策略,这是促进心理求助行为的一个新的视角。在以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从心理健康服务的推广方面入手,了解不同的推广方案能对求助者求助行为的影响,有效促进求助者的求助行为。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1纪骁纹,张宁,王纯.高求助意愿者的心理求助行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04252-256. 2江光荣,王铭.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0

8、3180-184. 3江光荣,夏勉.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现状及阶段-决策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8,06888-894.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

9、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4李强,高文?B.营销心理健康专业服务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的应用分析J.南开学报. 5吴梦希,刘朝莹,方晓义,胡伟,唐芹,陈海德.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父母知晓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8,0194-100.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

10、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6夏勉,江光荣.归因、自我效能和社会容认度对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J.心理

11、学报,2018,05892-900.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7徐双清,邢钰圆,杨心德.大学生心理障碍污名与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8,0146-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