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课堂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2734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课堂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学生课堂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学生课堂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生课堂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课堂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课堂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本文结合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针对学生的课程问题解决程度作出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并对于探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能够提供一些借鉴。 中学生课堂;问题意识;优化建议 G632.4 A 1992-7711(2018)10-042-01 学习过程中,对于教师来说,答疑解惑是不可缺少的教授环节,对于学生来说,问题的所在也是学会掌握课程知识的关键。特别对于现在来说,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也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只有正确的教导方式才会促进人才的铸就。 一、问题意识的解读与分析 问题是事物

2、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人人几乎都存在问题意识,也都具备创造力的潜能,从真正意义上了解问题意识才会对于问题的解决起到辅助性的作用,尤其对于中学生来说,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创新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问题”被给予何种阐释,从文学语言分析的角度来说,问题是需要讨论研究并得到解释的难题。综合本人的实践教学经历,个人认为问题不同于难题,问题即是对新事物的不理解,或不能转化为直观性的一种反应。 对于“问题”的解读可以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界定,西方学者把“问题”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诸如创新型问题、呈现型问题以及发现型问题。在教学领域,以探究发现型问题为主,通过对学生提出问题的频繁成都,做出分析判断,挖掘学生

3、理解问题的潜力问题虽然分为多样,但一般都会由三个基础部分组成给定、目标、障碍。这三部分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并需要与相应的步骤进行组合。 二、中学生课堂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敢于提问意识。结合有关调查发现,在许多中学教学课堂上,大多数学生扮演的是听课的角色,老师负责教授课程知识,学生则负责“走马观花”,很少有针对课程提出相关性的意见。学生缺乏问问题的意识于老师来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的老师过于强势或过于严谨,从而使得学生惧怕老师,导致学生将问题埋藏于心中,不善于表达。对于老师而言,有的老师不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原因或许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担心提问影响较小进度,反而忽视了教学的真正意义;

4、第二,担心学生的问题超过自己的备课熟知范围,自尊心过于严重;第三,如果主张思考性的提问,由于时间过长,老师怕课上难以活跃课堂气氛。出于这些原因,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不言而喻了。 (二)缺乏提问的主动性。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成为改革的趋势,特别是中学生,只有课程的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才会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历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一些课程中,学生很容易对课程理论知识表现出懈怠,尤其是从年级的递进过程中,越高年级的学生越不愿意参与问题的回答,由于学生的热情度不高,课程的理解程度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缺乏提问的方法。中学生对于看待问题的角度有着不同理解力,一些优秀的学生愿意利

5、用问题来增强自己的逻辑能力,对于普通的学生而言,它们有的也想提问,但是又不敢提问,有的学生虽然提问,但是把握不住问题的重心。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问题的认知还不够深刻。老师一般在教授过程中容易循规蹈矩,不能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在提问的时候没有得到良好的指导,通常会偏离主题,导致学生缺乏思维的表达能力。 三、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改善课堂氛围。课程的教授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而且也要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师在课堂上扮演者教授者的角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义不容辞的任务。教师需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诉求,掌握新型的教学理念,克服学生的恐惧感,并且摆脱自己的严肃的态度,以朋友的态度活跃课

6、堂氛围,使得学生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勇于发言。只有良师益友才会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做到提问开放自由。一般,学生会选择追随着老师的讲课步伐,这里面会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学生的积极性表现的并不高,不愿意提出相关问题,这时就需要老师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堂上尽量给同学多一点的交流时间,用自由师生交流的形式来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点的问题塑造,多一些交流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指导学生问题意识的方向。中学生阶段,学生一般对于长辈或家庭有一定的依赖性,所以不管家长还是老师都对他们起着至关重要的启蒙作用。一些同学在问题形成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有效性的

7、指导,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想。所以,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可以结合家长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且在问题回答上善于观察学生的理解程度,并进一步就知识给同学以完整全面的讲述。有效的教导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从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结语中学生的学习阶段是塑造人才的基本阶段,由于自身的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问题意识还存在欠缺,所以在现今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对于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起到指导性并且辅助性的作用。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这种能力有助于未来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从而创造出了不朽的社会价值。 (注本课题是六盘水市基础教育教学课题中学生课堂问题意识

8、的培养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8LPSYB0338) 1张婷.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宁夏大学,2018.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2 朱惠芳.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8.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

9、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10、3 蹇云.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究D.苏州大学,2018.“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