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探讨.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3161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探讨.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探讨 中小学学习衔接问题,始终是基础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小学学习衔接问题,不仅反映了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学习的连续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 学习策略的衔接 由于学习策略是由多种学习方法优化组合而成的方法体系,因此学习方法在数学学习策略的构成要素中始终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因素,它不仅决定着数学学习策略实施的基本途径和活动方式,而且还影响着数学学习策略的实施效果。通过中小学数学学习方法上的比较、融通和深化,精心选择和优化组合去促进其学习策略的优化与完善。 从模仿学习到迁移类推学习 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基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教材内容为学习线索进行的

2、,客观上决定了学生们在学习中常常采用模仿的学习策略。模仿学习,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学到一定的知识,但如运用不当,又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教师讲解和教材现成结论的局面,从而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发展。 迁移和类推学习成为学生数学学习中广泛采用的学习策略,特别是那些与旧知识联系较紧密的新知识的学习更是离不开顺向迁移和类推。顺向迁移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中学阶段的作用尤为重要,大量的数学知识需要学习采用这种方式去学习、掌握。类推在这里是指比照某些知识所具有的特点和规律去推出与它同类型的知识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与规律,这在中学数学学习中是较常见的,也是学生需要发展的能力。

3、类推可以引导学生借鉴过去所学的知识、技能、方法推出新知识,它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从个体操作式学习到合作探究式学习 学生独立操作式学习是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学习方式,但随着人的成长和时代的快速发展及知识广度、难度的深化,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策略越发显示出重要性,因此在中学阶段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就成为课改赋予现代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学内容的衔接 代数式的教学问题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代数时,学生要经历由算术到代数的过渡,主要标志是由数过渡到字母表示数,这是在小学的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上的抽象。为了克服七年级学生对这一转化而引发的学习障碍,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列代数式”这一内容的

4、教学。它是承小学知识之前,启初中知识之后,开宗明义,搞好中小学数学衔接的重要环节。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

5、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数的教学问题 对于数的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已有过两次扩展,一次是引进数“0”,一次是引进分数(正分数);到了七年级要

6、引进负数,与学生日常生活上的联系表面上看不密切,学生接受起来还是很不习惯。所以使学生认识“引进负数的必要性”是七年级数学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难点。在正式引入负数这一概念前,先把小学数学中的数的知识作一次系统的梳理,使学生注意到数的概念扩展是解决实际生活遇到的问题的需要,是由原有的数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而引发新数集的扩展。从而在心理上产生认同,进而顺利地把数的范畴从小学的算术数扩展到七年级的有理数,不至于产生较大的跳跃感。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

7、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数学问题 七年级的四则运算是源于小学数学的非负有理数运算而发展到有理数的运算

8、,不仅要计算绝对值,还要首先确定运算符号,这一点学生开始很不适应。在负数的“参算”下往往出现计算上的错误,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结果的准确率较低,所以,特别需要加强练习。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最终要归结为“非负数”的运算,因此“绝对值”概念是教学中的关键点,而定义绝对值又要用到“互为相反数”的概念,“数轴”又是讲授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一定要注意数形结合,加强直观性,不能急于求成。 算术方法与列方程解应用题 小学阶段中学习的是初步的、具体式的、不连贯的、列举式的;中学里同样的内容相对而言是抽象化的、理论化的,并且阐述更科学和完整。进入七年级的学生大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

9、维过渡,思维的不稳定性以及思维模式尚未形成,根据数量关系列代数式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七年级学生在列代数式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找不出数量关系;找出数量关系后不会列代数式;对用代数方法不习惯。七年级教学时,要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审题、分析定义,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等活动,了解代数方法实际意义和解题方法的优越性。另外,在教学中提醒学生体会,有些问题用算术法解决是不方便的,有些是比较困难的,只有用代数方法较容易理解。对于某些典型题目在帮助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出后,同时与算术方法作比较,使学生有个更清晰的认识,从而逐渐摒弃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思维习惯。 总之,学生

10、在小学数学中接触的大部分都是较为直观、简单的基础知识,而进入中学阶段,要学的知识在抽象性、严谨性上都有一个飞跃,作为中学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由于能力上有差异,水平上有高低,知识上有距离,教法上有区别,更需要中学数学教师认真研究有关问题,不断学习,经常反思,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样对搞好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衔接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安徽省淮北市海宫学校)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