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暴力表现形式及家庭原因分析.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3172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校园暴力表现形式及家庭原因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小学校园暴力表现形式及家庭原因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小学校园暴力表现形式及家庭原因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小学校园暴力表现形式及家庭原因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校园暴力表现形式及家庭原因分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小学校园暴力表现形式及家庭原因分析 摘 要:研究描述了校园暴力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从家庭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家庭完整性、父母外出务工等8个因素分析了校园暴力产生原因。 中小学校园暴力是发生在中小学校园里的暴力行为,是以对校园师生的人身、财产等为侵害目标,采取暴力手段实施,对被害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等造成极大的损害。中小学校园暴力行为危及教师、学生的生命、健康与自由,对相关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极大的危害性,对社会未来的稳定和繁荣存在潜在危害。 一、校园暴力行为的表现形式 1、打架斗殴。青少年血气方刚,年轻不懂事,常常为一些小事就大打出手,把暴力视为解决矛盾冲突的有效的手段之一。常常是言语上

2、有些不合,小矛盾就发展为拳脚相加的场面,本来很小的纠纷,有些学生就偏选择暴力进行处理,似乎只有暴力能够解决这些冲突。暴力冲突的结果,往往是造成身体巨大伤害。如5月四川宜宾市五矿中学发生一起学生斗殴事件,造成1名学生当场死亡,2名学生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还有1名学生受伤。 2、抢劫。抢劫发生的情况较多,常见的就是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索取财物,那些无心读书,身体比较强壮的学生,常会纠集一伙人在校园内人比较少的角落,在教师更难监管的宿舍楼中,或在学生往返学校的途中进行抢劫。许多受抢劫学生都会迫于无赖,掏钱给他们,但往往在心理造成很大危害,留下心理阴影。每当受害者想起抢劫情形时,还是有恐惧心理。如果

3、学生身上的钱少,亦或是没有钱,很可能会遭到群殴。 3、欺负。如果说斗殴和抢劫是为一定利益而导致的话,欺负可能更多时候没有利益的成分。欺负的一方可能就是为了心理痛快,有时采用语言暴力形式,如给他人起侮辱性外号,造谣污蔑等一系列对学生精神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有时就对弱小的同学进行挑衅,施加肢体攻击,打痛打倒对方心理才舒服。 4、性暴力。性暴力最严重的是强奸行为,一旦发生,对受害者及受害者家属将会造成重大影响。现在发生的性暴力主要有借故触碰身体,强迫接吻及抚摸或被强迫进行性行为及拍摄裸照等。发生这些性侵犯的场所主要是在学校内部的寝室、饭堂和一些比较偏僻的地方。女性暴力事件趋于严重,如9月,陕西某

4、中学的5名学生在宿舍内被高年级同学持刀威胁脱光衣服拍裸照,多人被殴打和猥亵后引发耳膜穿孔、下身出血。 5、凶杀。中学校园内凶手事件发生频率较小,但一旦发生却是极为严峻的一种行为,影响力较大。国内外诸多报刊杂志上,可以看到诸多关于校园凶杀的事件。新余市某中学高一年级晚自习期间,学习委员因维持课堂纪律问题与同班男生发生口角,该男生用水果刀往学习委员身上捅一刀,后送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校园凶杀往往因为一时之恨发生,给双方家庭带来巨大的伤害。 二、校园暴力产生的家庭原因分析 引发校园暴力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教育、社会风气、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特征,都可能导致青少年暴力行为的产生。本研究从家庭方面来

5、探讨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据调查反映,30%-40%学生的暴力行为是家庭问题引发。专家认为,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失败是导致校园暴力的主要根源。 1、家长教育观念错误。有些家长心中不能把握大是大非观念,担心孩子在外面吃亏,遇到孩子发生了欺负别人的行为,也会极力寻找理由袒护小孩,这会滋长孩子心中的恶念。如有些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爱打架、爱欺负别人的习惯,有些家长看到孩子闯了祸,不仅不制止孩子的暴力行为,反而教育孩子,打架时不要上当,打架就要打赢,打了别人无非就是出钱医治。如果自己的孩子在打架中吃亏了,不管孩子对错,家长就找学校算账。 2、教养方式不当。下列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暴力行为:拒绝型,家长通常忽视孩

6、子,对孩子不提要求。当孩子表达出有交流愿望的要求时,家长可能会找借口拒绝。这类亲子关系会使儿童在集体生活中攻击性强,逆反性、反抗性大,在学校中欺负别的学生的可能性大;支配型,父母对孩子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和期望。但要求和期望建立在父母的个人价值观上,忽略孩子自己的内心需求,孩子的事情都由父母代为决定。支配型亲子关系会使儿童易表现为性格混乱或性格内向,情绪消极、低沉;容易冲动,在集体生活中看到弱者,非常傲慢;溺爱型,受到过分溺爱的孩子,心理成熟偏晚,一般自控能力差,情绪易激动,好争强好胜,养成惟我独尊、自私狭隘等不良性格。在学校,不懂得谦让,遇到冲突相互之间谁都不让谁,谁也不怕谁,冲突就自然增多;矛

7、盾型,表现为爸爸严管妈妈袒护、或是妈妈严管爸爸袒护,夫妻之间没有统一的教养方式,且反差较大,父母教养不一致的亲子关系易使性格外向的儿童说谎,言行不一,易产生不良反社会行为,使得孩子从小就有了做了坏事也有人袒护的心理,在外面攻击别人也不用担心受罚。 3、外出务工家庭缺失。为了生计,外出务工的家长人数众多,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的数量惊人,据有关调查统计,一些中小学留守生达到60%左右。多数家庭父亲外出务工,也有相当数量家庭父母均外出务工。父母都不在家,监护人一般都是祖父辈的,隔代教育问题较多,爷爷奶奶一般只管孙儿孙女的生活,对孙儿孙女的思想、品行、习惯及心理状况很少过问。想进行教育但心有余,力不足。

8、家长在外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打电话,一般只问问“学习怎样?”“钱够不够?”留守生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外面做了违规的事情家里不知道,得不到家长的及时引导,以后可能做出更大的违法违纪行为。 4、不完整家庭影响。家庭是社会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结构成分在家庭扮演各种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缺一不可,不能替代。要给予子女健全的教育,需要父母双方的共同参与,分别承担不同的教育责任。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在不完整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犯罪几率相对较高。因各种原因失去完整的家庭,如父母亡故,父母离婚,家庭教育职能往往就会减弱。残缺家庭让孩子难以感受到家庭温馨,许多孩子的人格发展不完善,容易形成孤僻冷漠、偏激、冲动的

9、性格,和同学、朋友相处更困难,因此,一旦出现问题,就容易通过极端方式解决问题。 5、家庭经济水平的影响。国内外研究表明,生活在贫民窟的孩子出现更多的暴力行为。许多有暴力倾向孩子的家庭收入普遍较低,他们从小生活穷困中,缺少物质享受,这种情形容易诱发暴力索取或强行借贷,更加上同学们一贯看不起并欺侮家庭贫困的学生,长期以往让其形成自卑和叛逆的性格,因此也易出现各种暴力行为。但有些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家长在社会中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其孩子在恭维声中长大,优越感强,在父母的影响下,也想逞强好胜,惹事生非,容易与社会人员纠结在一起。 6、不睦家庭影响。不睦家庭是指父母双方感情不好,经常吵闹、打架的家庭。家庭

10、和睦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小生活在和睦家庭的孩子,不但心理健康,而且智商也较高;如果家庭成员经常争吵甚至打架、父母闹离婚,孩子就会好斗、敌对。教育孩子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动则拳脚相加,想“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实不然,长期进行暴力型教育,可能会造成孩子暴力的性格,而且孩子容易模仿父母,使用相同的暴力对待同学,极易引发人际冲突,进而引发暴力犯罪。 7、家长自身素质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自身的不良嗜好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最终使孩子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如父母具有诸如酗酒、赌博等不良爱好,经常发生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偷窃、故意毁坏财物等不良行为,孩子也可能有相同或相似的不良行为,这些不良行为,如不加以戒除,继续发展下去就可能引发刑事犯罪。 8、家长缺乏有效的监督。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剧烈,父母为了生活,整日忙碌工作,无暇顾及子女,陪伴子女时间减少,不能对子女形成及时有效的监督,为暴力犯罪提供了空间。(作者单位:江西新余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